汪雨申

汪雨申

汪雨申,男,漢族,1978年1月生,江蘇武進人,200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1年8月參加工作,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上海交通大學在職攻讀媒介管理專業博士學位,講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學生工作負責人、院團委書記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汪雨申,男,漢族,1978年1月生,江蘇武進人,200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1年8月參加工作,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上海交通大學在職攻讀媒介管理專業博士學位,講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學生工作負責人、院團委書記。全面負責人文學院的學生工作,同時擔任校學生話劇團、陽光劇社、思辯學社指導教師、校辯論隊總教練;任《形勢與政策》、《大學生生涯發展導航》、《社會實踐》等課程的主講教師。 2013年獲“2012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稱號。

獲獎情況

2012年,參與《學習紀念錢學森主題教育活動》項目,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

2012年,參加第三屆校園戲劇節,話劇《錢學森》獲戲劇節最高獎“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獎·優秀劇目獎”

2012年,獲評“上海市輔導員年度人物”

2012年,獲評“上海市育才獎”

2011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思政之星” 榮譽稱號

2011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提名;

2009、2010、2011年,連續三年入圍上海交通大學“最受歡迎教師獎”評選

2009年度、2010年度,獲“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思政教師”榮譽稱號

2009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晨興青年學者獎勵計畫”一等獎(教師崗位)

2009年,獲評上海市第十一屆“挑戰杯”優秀指導教師

2008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優秀團幹部” 榮譽稱號

2008年,獲評“上海交通大學思政教師科研獎”

2008年,獲評“上海交通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

工作情況

耕耘十二載,他默默在校園裡根植大學文化的種子;傾心歲月,他堅持在學生中播撒人文關懷的溫暖;心懷天下,他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培育桃李滿園。汪雨申十二年如一日致力於將校園文化打造為“德育精品”,為學校和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2012年9月,數千名交大新生上了獨特的一堂課——觀看校園原創話劇《錢學森》,錢學森奮鬥、坎坷、輝煌的一生給予交大新生極大震撼。這部話劇的製作人,就是人文學院的輔導員汪雨申。他有一個簡單而又執著的夢想:讓校園成為最美麗的文化源泉。

汪雨申 汪雨申

如果秋葉知道歲月的沉澱,它會年復一年地,看著這個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在輔導員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慢慢成長,歲月砥礪了他的心智,帶給他無窮的力量,激勵他十二年如一日,將夢想之花開遍整個校園。2001年留校至今,始終在人文學院擔任一線輔導員,讓汪雨申認識到大學文化是大學存在的價值和個性特徵的體現,並服務於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他的心中有一個夢想,就是成為一名開墾交大校園文化、播種交大精神文化、培育交大原創文化的堅定實踐者和開拓者。

用“全人教育”理念澆灌“大愛學院”

“汪sir”是學生們對汪雨申的親切稱呼,在學生心中,他不僅是一位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更是一位願意隨時與學生分享喜怒哀樂的兄長。

十二年來,他堅持在學生中播撒人文關懷的溫暖,根據每位學生生日所屬的季節,每年舉行春、夏、秋、冬四次集體生日會。如今,“人人有生日,年年一起過”的傳統已經在人文學院持續了十二年。每年4月人文學院的校友返校時,都會把在校讀書時的四次生日會掛在嘴邊,甜蜜地回憶那段美好而快樂的青春歲月。

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奉獻”,他堅持24小時手機為學生開機,每天中午與學生共進午餐,每個星期到學生宿舍與學生談心,每個月與特殊學生家長通電話;學生半夜生病,他第一時間趕到醫院並為學生墊付醫藥費;學生成績下滑,他與他們促膝談心、找準癥結並對症下藥;學生家庭困難,他把利用休息時間募捐而得的善款交到學生手中;學生感情受挫,他細心開導、巧妙化解心結。“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是他辛勤工作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一線輔導員,汪雨申時刻關心學生的成長成才,讓人文關愛溢滿“大愛學院”。

將每一位學子培養成為一流人才,是他畢生的夢想。雖然工作繁忙,但他每周都堅持到每個班級聽課,與學生交流學習的方法與心得,並幫助學生把對於課程的意見等信息反饋給專業教師,成為了第一課堂師生間的溝通互動的橋樑。在第二課堂中,他注重從理想信念、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志願服務、體能體魄等工作中挖掘學生潛質,努力將每個學生塑造成一個堪當大任的“全人”。汪雨申連續三年獲得學校“最受學生歡迎教師”提名。

他指導開展了多層次貫穿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和追求共產主義信念教育、多形式具有時代特徵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類專題調查研究活動及社會考察活動。2011年暑期實踐——“慶祝建黨九十周年,探尋交大變遷歷程”,他帶領學生團隊與校史辦合作奔赴西安尋訪上世紀中葉交通大學回響國家號召舉校西遷的傳奇歲月,收集重要史料。短短四年,人文學院曾兩次獲評上海市 “優秀項目獎”,一次上海市“重點項目獎”,七次校“最佳/最佳項目獎”,他本人三次被評為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

他以“團結、友愛、奉獻、進步”為宗旨,在學院大力倡導青年學生的志願精神的養成,帶領學生廣泛、深入地開展志願服務。在幫助他人的愉快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汪雨申同志擔任學院志願者工作站站長,針對“90後”大學生特點,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的志願服務活動,他創意設計的一套世博會志願者徽章,得到了廣大志願者的熱情收藏。

讓原創文化根植於“美麗交大”

十二年來,汪雨申一直在人文學院擔任輔導員工作,他認識到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在根基。大學文化是大學存在的價值和個性特徵的體現,服務於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引領價值認同,昂揚價值風貌,內聚人心,外塑形象,是創建一流的精神動力。他堅持開墾交大校園文化、播種交大精神文化、培育交大原創文化,並將文化育人的理念貫穿於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在文化育人的道路上,他默默堅持著,實踐著,開拓著。

在他的推動下,人文學院成立了學生“學理論、學黨章”小組,堅持用科學理論構築當代青年學生的精神支柱。他指導學生開展了紀念建國60周年、紀念建黨90周年等主題系列活動,組織“端陽五月,與詩共舞”大型人文主題系列活動以及“九歌杯”人文經典知識競賽,在交通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增加了一抹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亮色。

除了日常的輔導員工作之外,汪雨申身兼數職,更多地實踐著他的“原創文化”之夢。

十二年來,汪雨申一直擔任學生話劇社團“陽光劇社”的指導教師,在他的指導下,這個由學生興趣自發組建的話劇社團,已經連續三年獲評上海交通大學五星社團,同時每年排演一部新話劇參加上海市大學生話劇節,並屢獲佳績。雖然陽光劇社的同學們的表演不那么“專業”,但是學生們愛它,它的存在和活動的開展,是交大的校園文化中一抹亮麗的風景線,點亮了交大學生的文藝情懷,培育了青年學子的審美思想。

十二年荏苒,腳步不歇,前進不斷,汪雨申一直擔任校辯論隊的總教練,在他的推動下,上海交通大學思辯學社於2011年4月成立。這是交大第一個涉足辯論領域的專業學生社團。成立時間雖不足一年,汪雨申同志帶領全體成員克服困難,爭取資源,在校內各單位的通力協作與配合下,先後榮獲全國大學生辯論賽冠軍、“亞太杯”辯論賽亞軍、全國環保辯論賽亞軍、長三角辯論賽冠軍、“名校杯”季軍等好成績,同時還兩次代表上海參加“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在全國打響了交大辯論的好名聲。

打造德育精品,推動文化育人

2011年12月11日晚,由汪雨申同志擔任總導演、創作歷時2年的紀念錢學森誕辰100周年校園原創音樂話劇《傳承》在上海交大菁菁堂成功上演,表達了“90後”大學生對錢學森精神的解讀和領悟和傳承錢學森“愛國、奉獻、求真、創新”精神的心聲。2012年,在經過了劇本的重新創作和排演之後,汪雨申同志擔任製作人的大型原創話劇《錢學森》又隆重上演,劇組40餘名演員全部由上海交大“90後”學子擔綱,全面展現錢學森的愛國情懷與傳奇人生。時光荏苒,話劇《傳承》和《錢學森》已在校演出6場,9000多人次的學生觀眾觀看了演出。無數師生看後潸然落淚,在話劇《錢學森》中,錢老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精神感動萬千學子。大家牢牢記住了“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立志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這雖不是一堂課程,卻儼然成為最有效果的上海交大學子的難忘一課。“一部話劇,就是一堂精彩的德育課!”

該劇參加第三屆中國校園戲劇節的評比,獲得該獎項的最高榮譽“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獎·優秀劇目獎”。2013年1月14日,《錢學森》在北京交通大學進行了專場演出,劉延東國務委員、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副部長杜玉波等到場觀看。劉延東國務委員在觀看後動情地說:“話劇《錢學森》感人至深,同學們用非常好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了錢學森同志波瀾壯闊的一生。”

十二年,彈指一揮,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業已成長為一名校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骨幹輔導員;十二年,他讓自己的夢想成為現實,讓校園成為最美麗的文化源泉。汪雨申同志,作為校園原創文化和德育精品的耕耘者,用自己的青春譜寫了一曲燦爛的德育育人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