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芬

汪桂芬

汪桂芬,生於1860年,卒於1906年,名謙,字艷秋,號美仙,小名惠成。漢川縣城關人,梨園世家出身。其父汪連寶是清道光、鹹豐年間春台班有名的武生。桂芬七八歲時父母就相繼去世,為了餬口,小小年紀的他就到京城春茂堂做了私坊弟子,工老生,兼習老旦。因其前額較突出,便有了“汪大頭”的綽號。汪桂芬學戲天分極高,到十一二歲就能上台,且能演幾齣老生、老旦的重頭戲。他十分刻苦地勤學苦練,幾年後,他的一副嗓子極為美妙。其嗓音高亢渾厚,善於運用丹田氣和腦後音,歌聲響遏行雲,發音吐字飽滿,韻味十足,極富立體感。其唱腔激昂雄勁,善於表達激憤慷慨的情緒,演唱悲劇性故事或悲劇性任務時,著力突出其壯美的一面,而不止是單純強調其悲苦淒涼的感情,如《文昭關》里的伍子胥和《罵曹》里的禰衡。汪桂芬習用的唱腔和板式有別於其他派別,如《武家坡》中“在營中失落了一匹馬”一段,各派均用西皮原板,汪桂芬則用西皮散板,來表現薛平貴試探王寶釧時邊窺測其心理,邊隨機應答的情景。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汪桂芬,生於1860年,卒於1906年,名謙,字艷秋,號美仙,小名惠成。安徽潛山縣人(一說湖北漢川縣人),梨園世家出身。其父汪連寶是清道光、鹹豐年間春台班有名的武生。桂芬七八歲時父母就相繼去世,為了餬口,小小年紀的他就到京城春茂堂做了私坊弟子,工老生,兼習老旦。因其前額較突出,便有了“汪大頭”的綽號。汪桂芬學戲天分極高,到十一二歲就能上台,且能演幾齣老生、老旦的重頭戲。他十分刻苦地勤學苦練,幾年後,他的一副嗓子極為美妙。

汪桂芬由於生活窘困,身體每況愈下,年僅40餘歲就英年早逝了。

藝術經歷

幼拜陳蘭笙為師學老生,兼習老旦,變聲後投樊景泰門下改習文場胡琴,曾代師為程長庚操琴。清光緒六年(1880)嗓音恢復,搭春台班,有“長庚再世”之譽。

汪桂芬在京劇事業上如日中天的時候,一次他突然因用嗓過度而“倒嗓”,但他不甘心放棄對京劇的執著追求。在琴師景泰先生的幫助下,他改習操琴,從此多年為程長庚伴奏。其間他受程長庚先生耳濡目染,默習其唱腔特點,竟學得一口逼真的程派唱腔。

汪桂芬雖然倒嗓,但他一直沒有放棄重新上台的努力,他總是一人悄悄在上海寓所外面吊嗓,不料有熱心戲迷發現,大家也偷偷聽他吊嗓,但他性情奇特,要在沒有人的時候才肯練嗓。一次,一位躲藏在隱秘地點的戲迷聽他唱戲出了神,忍不住叫了一聲好,汪桂芬發現有人偷聽即停止練嗓,其他的戲迷很惱火,打了那個不小心叫好的戲迷一掌。此人急忙辯解說:“你們打我自然有理,但我聽他唱得實在太好了,不叫出來也會把我憋死!”從這裡可見汪桂芬的唱功非凡。由於他堅持練嗓子,他的唱功又恢復到極佳的狀態。一次,程長庚演《天水關》 ,上台之前突然病倒。前台觀眾都是衝著大老闆程長庚才來看戲的,出現這種情況,如有人出來,既是救場如救火,敢上台的也說明他須有過人的膽識和水平才行。汪桂芬決定從容上場,只一句“代理山河掌絲綸,運籌帷幄”的引子,就把台下觀眾鎮住了,等到開口正式一唱,活脫脫就是大老闆程長庚的聲音。不用說觀眾甚為滿意,就是整個後台也是人人稱奇。觀眾驚呼:真乃長庚第二也!據說程長庚臨死時向汪桂芬面授機宜,告訴他如何讓人們像歡迎自己一樣歡迎汪桂芬,汪桂芬謹記在心。程長庚死後,汪桂芬對程長庚的唱腔既有繼承又有革新,人們在驚嘆他是“長庚再世”的同時,更把對汪派的喜愛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人物個性

汪桂芬個性耿直,不畏權貴。尤其痛恨那些舊戲班的封建把頭。演戲時,喜歡乘興而歌,盡興而止。時演時綴,往往臨場不演,有時已經勾上臉(演紅生戲),卻又從後門溜走。晚年甚至精神失常,作“頭陀和尚”的裝束,自號“德心大師”,卻在北京東城乾麵胡同一座小廟裡有時自拉自唱。及至門外站滿了聽眾,他又突然走開了。這些怪癖,正是他對剝削者的一種自發性抵抗,結果竟然弄得滿身“戲債”吃了官司,以至在46歲的年紀潦倒死去。

藝術特色

流派

汪桂芬 汪桂芬

他繼承了程長庚的藝術並有所變化、發展,成為“汪派”。

嗓音

汪桂芬的嗓音特點是“腦後音”,而且帶有“嘎音”,開口發聲非常響亮,唱完仍似有餘音裊裊。汪的嗓音譬如北京特產的一種脆棗,果肉特別結實,吃起來又脆又甜。他的一副嗓子極為美妙,嗓音高亢渾厚,善於運用丹田氣和腦後音,歌聲響遏行雲,發音吐字飽滿,韻味十足,極富立體感。其唱腔激昂雄勁,善於表達悲憤慷慨的情緒,演唱悲劇性故事或悲劇性人物時,著力突出其壯美的一面,而不是只單純強調其悲涼悽苦的感情,如《文昭關》的伍子胥和《罵曹》的禰衡。汪桂芬習用的唱腔和板式常有別於其他派別,如《武家坡》中“在營中失落了一匹馬”一段,各派均唱西皮原板,汪桂芬則採用西皮散板,來狀寫薛平貴試探王寶釧時邊窺測其心理,邊隨機應答的情景。又如,《伐東吳》中黃忠的唱段則在二六板中交替使用正、反西皮唱腔來渲染這次戰役敗局的無可挽回的氣氛,增加戲的感染力。唱腔中遇到必須拔高時,汪桂芬不使用較軟的上滑唱法,卻是憑丹田氣催動聲音噴薄而出,具有宏大的氣勢。汪的唱不但實大聲洪,還俏中有險,甜中帶沙。如他演紅生戲《戰長沙》之關羽,在唱腔方面,曾被人譽為如驚蛇繞樹,越勒越緊。汪桂芬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程門三傑,此三人中孫菊仙年齡最大,譚鑫培次之,汪桂芬最小,但他去世最早,因而對他的文字記載也比較最少了。汪桂芬《硃砂痣》和《捉放曹》與人有別,貴在嗓音運用得法,不僅高低音都動聽,其中音尤佳,韻味之足如飲醇酒,有獨到之處,非譚、孫所能及。

做工和念工

汪桂芬雖以唱工見長,但是也能演做工和念工戲。做工方面,他發揚了程長庚端凝肅穆的風格,注意體現劇中人物的身分,如對關羽、魯肅等形象的描繪便突出了他們典雅凝重的氣度。他演《四進士》飾演宋士傑,譚鑫培還為他配過茅朋,可見他做工的精到。汪的“笑法”與譚鑫培、孫菊仙迥然不同,他是“嘎嘎”地笑,類似於小生的笑,但卻沒有笑聲尖利的假聲。

代表劇目

汪桂芬 汪桂芬

汪派常演的劇目極多,老生代表作有《長亭會》、《文昭關》、《戰長沙》、《讓成都》、《華容道》、《天水關》、《捉放曹》、《罵曹》、《硃砂痣》、《三娘教子》、《群英會》、《取帥印》、《雙獅圖》等,老旦代表作有《打龍袍》、《釣金龜》、《游六殿》等。

著名弟子

汪派唱工要求嗓高氣足,傳人不多,最有成就的是王鳳卿、郭仲衡,私淑者是汪笑儂。老旦謝寶雲、花臉劉永奎亦曾學汪。此外,北京票友鄧遠芳和天津票友劉叔度、劉貫一(劉永奎子)等也有一定成就。

人物佚事

羅亮生說庚子前在上海天福茶園看過他的戲,只記得他演《打鼓罵曹》中飾演禰衡,用的是場面上的堂鼓,不同於後來,即譚鑫培演此,也是特製的花盆式大鼓。汪桂芬且擅演老旦戲,在天福茶園曾和李長勝合演《斷後龍袍》飾李後很受歡迎。不過當時羅尚年幼,對他的唱工不能領會,直到後來在北京同仁堂藥鋪,聽了樂家收藏的汪桂芬《硃砂痣》和《捉放曹》的臘筒,才覺得汪調與人有別,貴在嗓音運用得法,不僅高低音都動聽,其中音尤佳,韻味之足如飲醇酒,有獨到之處,非譚、孫所能及。

趙如泉說:“我父親趙祥玉唱架子花臉曾與汪桂芬同班,由於這層關係我曾為汪配演過《硃砂痣》劇中的娃娃生,照劇情娃娃生要向扮演韓員外的汪桂芬叫聲‘爹爹’,當時只見汪臉上突然出現一副驚奇的神氣,以樂不可支的口氣答應了一聲‘噯’,就是這一‘噯’字,聲音清脆,如穿雲裂石,震耳欲聾,把我嚇得幾乎要哭出來。可見汪桂芬不僅是唱腔,白口、做工也具有深厚功底。”

趙如泉又說:“汪桂芬在上海時期,寓所外面經常有許多戲迷聚集在那裡,偷聽他吊嗓子。因為汪每天起床後必自拉自唱吊上幾段,習以為常,戲迷們掌握了他的生活規律。不過他的性情古怪,要門外沒人時才肯吊嗓子,戲迷們就躲藏在隱蔽地點,並且講好必須屏息靜聽,不可出聲,以免被他發覺。有一天,他在吊《文昭關》,門外戲迷聽得比在戲園買票還過癮,內中忽有一人情不自禁叫起好來,汪桂芬發現有人竊聽立即停弦,叫好人成了眾矢之的,竟然被他身旁的人打了一個嘴巴,其他諸人也群起而攻之。此人急忙分辯說:‘你們打我自然有理,但是我聽他唱得好,不叫好會把我憋死。’可見當時汪調之受人歡迎了。”

從前也有人傳說,汪桂芬最恨觀眾叫好,其實並不盡然,趙如泉說:“在前清末年,有很多各地駐滬的客幫,其中以北方人居多,大都嗜好京劇,當時上海戲園全靠這批客幫觀眾捧場,每逢有新角來滬,都先由案目陪同演員去客幫拜客,以茲聯絡感情。後來上海一直有拜客之風,就是從那時開始。客幫中的觀眾當然也良莠不齊,欣賞藝術的人固然多,喜歡起鬨搗亂的人也不少。汪桂芬對後者非常厭惡,為了對付這幫人,有一天他故意‘泡湯’唱念象背書一樣,這樣一來起鬨的人反而鬧不起來。第二天他開始唱的很好,等到台下一亂叫,他就又用這個辦法來對付他們,好在他不出差錯,台下無法喝他的倒彩。幾天以後這幫人共謀對策,想法子要觸觸汪的霉頭,準備在汪出場後一鬨而散,來坍他的台。那天正是他演拿手好戲《文昭關》的日子,當東皋公唱完落坐將要上伍員的時候,這幫人就不約而同地一齊起身走了,待聽到汪在幕內一聲‘馬來’,覺得比往常精彩,這幫人走到半路又停住腳步。等到汪上場後一句‘伍員在馬上怒氣沖,逃出龍潭虎穴中’,這幫人竟不由自主地又都回到原位,乖乖地聽完了整齣戲,可見他的藝術魅力之強了。”

據趙如泉說,汪桂芬藝術雖好,脾氣很壞,最大的缺點是不守信用,不僅在北京前門外打磨廠福壽堂有過臨場逃遁輟唱的怪事,即在上海天福茶園,也有戲園賣了滿堂,他卻裝病不到的事情,還有一次上海丹桂茶園的老闆劉維忠,挽熊文通做中人,預付他包銀三百兩,立下字據作為他下次來滬演出的定洋。不料他再來上海卻在另一家戲園登台,為此訟訴於上海會審公廨,結果判決杖汪一百,掮枷遊街示眾,這件事確屬事實,很多人親眼看過汪大頭披枷戴銬在大馬路(即今南京東路)遊街,一時傳遍申江。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