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博物館

江陰市博物館

江陰市博物館建成於1988年,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由文化局主管,性質為全民事業,主要負責文物徵集、文物收藏、考古發掘、陳列布展、對外宣傳等。江陰博物館新館舍於2005年10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江陰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影青點彩瓷瓶、青陽出土金器、定窯白釉梅瓶。全館共設江陰古代史館、陶瓷館、陶白書畫館、金銀玉石館、青銅器館、古代石刻館、古代碑刻館、明清服飾館、佛教文物館、劉氏兄弟業績館、自然標本館、花興才奇石館和礦石標本館等14個展館。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江陰市博物館江陰市博物館
下轄劉氏兄弟故居、曹穎甫故居、高城墩良渚文化遺址陳列館三個專業館。2005年10月1日新館對外開放,館址位於澄江中路128號江陰天華文化中心內,建築面積為11488平方米,占地面積為4265平方米。其中一、二樓為展廳,三樓為庫房及辦公區域。目前,場館現有12個展廳對外展出,一樓為石刻館碑刻館、自然標本館、江陰古代史館、劉氏兄弟業績館。二樓為明清服飾館、金銀玉石器館、青銅器館、花興才奇石館、佛教文物館、陶白書畫館、陶瓷館。博物館設館長1名,副館長1名,下設五個部門:辦公室、考古徵集部、陳列宣教部、藏品保管部、安全保衛部。

新館舍高三層,平頂。1F、2F為展覽區,3F為辦公區。1F序言大廳400多平方米,配備有擴音設備,可以為學生、社會團體活動提供服務。往裡便是中央大廳,寬大的進口漢白玉樓梯架設中央,面積400平方米左右,與序言大廳通連,組成一個有較大空間的觀眾活動區,利用玻璃做成屋頂人工採光,使室內光線明亮,給觀眾以舒適之感,在1F大廳的中央還設有觀眾休息處,配以大螢幕電視,播放考古活動等專題片。同時,在1F、2F分別設定了賣品部;在2F又設定了一個休閒吧,能很好地為觀眾朋友們提供各項服務。

江陰市博物館建館十八年以來,主要以挖掘歷史內涵,辦好陳列展覽,傳承歷史文明為重點,以搞好優質服務,熱情接待觀眾,服務社會為手段,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充實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努力提高愛國主義教育質量,舉辦臨時展覽,對外樹立了良好形象。先後獲得了“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優秀博物館”、“江蘇省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無錫市、江陰市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1999年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4年被命名為“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江陰市“青少年活動基地”,“江陰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江陰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鎮館之寶

江陰市博物館江陰市博物館
作為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城市,江陰博物館並不缺藏品。但隨便找一個江陰人,問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估計十有八九答不上來。下面,就介紹幾件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市民去博物館的時候,一定要留心看一看。

1、影青點彩瓷瓶。小喇叭口,長頸,頸部飾竹節狀弦紋7周。瓶身施影青釉,口部及肩部有褐色點彩,為北宋時期考古出土的唯一完整器。

2、青陽出土金器。偏金鏨刻、鑲嵌、隱起等工藝,表現如意吉祥、富貴幸福的題材,其工藝之複雜,套系之完整,屬國內罕見。

3、定窯白釉梅瓶。造型優美,形制規整,胎釉細膩,為定窯瓷器中之精品,在江南宋墓中較為少見。

參觀指南

江陰博物館新館舍於2005年10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新館舍位於江陰市澄江中路的天華文化廣場西側,天華文化中心以著名的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劉天華命名。

劉天華是江陰人,他與他的長兄五四新文化的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兄弟民族音樂大師劉北茂為推進中國現代文化的進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江陰市博物館新館占地1.5萬平方米。開放時間為每星期二至星期日的9點至4點30。每星期一閉館進行內部整理。參觀者可坐公交15路、13路至公安局站下或9路、18路、28路至天華文化中心站下。

基本陳列

江陰市博物館館藏精品
陳列內容的多樣性,是江陰博物館新館作出的一次新措施。全館共設江陰古代史館陶瓷館陶白書畫館金銀玉石館青銅器館古代石刻館古代碑刻館明清服飾館、佛教文物館、劉氏兄弟業績館、自然標本館、花興才奇石館和礦石標本館等14個展館。揚長避短,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展館是基本思想,創造條件,開拓創新,為適應21世紀世界博物館發展方向力爭與之接軌作了嘗試。因此,在繼承博物館傳統陳列的同時,打破常規,將自然標本、奇石、礦石這類實物納入博物館展示內容。事實證明在開放後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尤其是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孩子們在自然標本館見到了從未見到的各種飛禽走獸標本,增長見識的同時又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受到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教育。這些展覽,適合了各種群體,各種年齡的需要,可謂老少皆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多媒體的套用也增強了展覽陳列效果。每個展室,都配備觸控螢幕,裡面貯存各類資料、圖片、音樂等內容,觀眾可以隨時通過觸控螢幕了解感興趣的內容,點播劉天華、劉北茂的著名樂曲。在自然標本館的蛇類部分,還專門安裝液晶顯示屏播放蛇的種類、益處以及防治毒蛇咬傷等知識,涉禽類標本處觀眾可以通過觸控螢幕聽到不同鳥類的鳴叫聲,增強了展覽效果。
除了展覽陳列有創意外,文物庫房條件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首先面積大大超過了國家文物局提出的對縣(市)級博物館的要求,其次是藏品櫥櫃有鐵質軌道式、大塊玻璃櫃和木質櫥等數種,適合保管不同質地的要求。由於中央空調和去濕機的配備,提高了藏品保管質量。同時設定了微機房,各個部門、各個崗位都可實行微機管理,每個辦公室和有關部位都配置了電腦,實現了管理和辦公現代化,這是一次質的飛躍。由於安裝了電視監控設備,可對整個博物館實施24小時監控,提高了安全防範性能,為確保博物館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館還配置有一個近200座位的高檔次的學術報告廳,廳內設備功能現代化、多樣化。同時近旁配有高檔次的貴賓接待室,可以滿足國內甚至國際性學術會議的需要。這些都為博物館實現現代化、數位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精品展示

高古陶瓷器

高古陶瓷器主要有四個類型品種:良渚文化彩陶和黑陶、嵩澤文化灰陶、高古釉陶和原始青瓷、六朝青瓷。良渚文化的彩陶,多為本市青陽南樓出土物,多在器物的肩頸部位以紅色菱形交叉狀圖案二方連續裝飾;良渚文化的黑陶,多為本市西郊璜塘鎮河畔村出土,以寬板耳壺為主;嵩澤文化的灰陶,以壺、罐、豆、高足碗為多,器型規整,裝飾手法簡潔,除了刻畫弦紋、少數器物附帖繩耳外,一般不作其它裝飾。在出土良渚文化、嵩澤文化古陶器,說明這裡在遠古時期是良渚文化和嵩澤文化的交匯地!

原始青瓷是介於陶器和成熟瓷器之間的古陶瓷品種,就其吸水性、硬化和玻化程度而言,接近於青瓷;與陶器相比,器表多加了一層釉,且釉色一般為青黃色。在該館陳列的原始青瓷,器型比較豐富,有碗、缽、瓶、虎子、鼎、筒缸等。它們普遍胎骨堅硬、胎釉結合緊密,表面一般還裝飾戳印紋、回紋、布紋、渦紋等,從而表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其中有一件筒缸,高約30厘米、口徑約22厘米,斜壁深腹,折肩,平底,肩飾對稱的繩紋系,內壁盤築痕跡明顯,外壁拍印複線鏇渦紋,紋飾排列有序,器身滿施青黃色釉,釉面薄而均勻,整個器形規整大方,兼有高度的實用性和藝術觀賞性。

東漢晚期,中國創燒出了青瓷器,陶瓷史開始進入了瓷器史時期。青瓷和瓷器與高古陶器、原始青瓷明顯不同的是:瓷器採用的胎料是瓷土,燒造溫度在1200℃以上;而陶器胎土是泥土,燒造溫度一般為800-1000℃左右。江陰博物館陶瓷館陳列的六朝瓷器,多數為浙江越窯的青瓷,也有少量德清窯黑釉瓷。器型也非常豐富,有碟、盤、杯、罐(二系、四系、六系、八系)、盤口瓶、罌瓶、硯台、虎子、唾壺、雞首壺等。其中一件三國—西晉時期的鋪首堆塑罌瓶,通高月50厘米,腹部上端堆塑10座佛像,下端堆貼鋪首、銜環和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裝飾。罐口部堆塑三層閣樓式樣建築,一、二層建築周圍塑造20多隻飛鳥,最下層塑伎樂傭和狗、鹿之類動物。此件結構複雜,卻製作精細,主次分明,錯落有致,裝飾手法多樣,取得了非常完美的藝術效果。

唐宋瓷器

江陰博物館陶瓷展館的唐宋瓷,除了越窯和長沙窯青瓷外,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定窯白瓷和宋代景德鎮影青瓷。

1991年,博物館組織的考古隊在本市夏港鎮宋墓發覺出土40多件定窯瓷器(除1件外,其餘都是完整器)。江南地區如此同時大規模出土定窯高檔瓷器是極為罕見的。15年來,該組瓷器一直塵封庫房,值2005年10月1日新館落成開館,這批瓷器才被放入展櫃,來客、遊人才得以一覽容顏。

在這批定窯瓷器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兩隻白釉梅瓶,梅瓶是北宋時期官宦大族用以祭祀的禮器,因此它們的出現表明這批瓷器絕非一般庶民使用、而應該是貴族官僚用具。其中有一件梅瓶,高約30厘米,豐肩鼓腹,弧線柔和,通身施白釉。宋人造瓶,器形多變,且集中在口、頸與腹部的變化。宋代梅瓶一般有兩種造型,一種瓶體修長俊秀,一種短碩穩健。此瓶屬於第一類,被認為是“在宋定窯眉瓶中少見”的品種。

還有一件刻劃蓮瓣紋碗。器型規整,口沿鑲銀,外壁刻劃具有浮雕效果的三層仰蓮瓣紋。北宋時期,雖然刻劃蓮瓣紋碗工藝比較多見,但一般都是單層蓮瓣,而此碗三層,非常少見。碗內刻團龍紋,線條簡潔,刀法凝練,團龍形體生動逼真,表現出了高超的藝術水準。此碗奉為“定瓷精品”實不為過。 景德鎮窯是北宋時期新興的窯口,但在創燒之日起,其生產的影青瓷(青白瓷)就很快風靡全國,贏得海內外消費者的歡迎。江陰博物館藏景德鎮影青瓷也很豐富,有碗、盤、杯、碟、壺、瓶、罐、燈、爐、盒等諸多品種。展出的影青瓷中有兩件比較引人注目:一是蓮瓣紋塔座爐。整個爐由上下銜接的兩部分組成,一是爐身,唇口直腹,腹小浮雕一組蓮瓣紋;二是塔座,可以分為三層,每層外都以浮雕菊瓣紋撇出,最上層撇出幅度稍有收斂,中層近橫向撇出,最底層撇出幅度比較誇張。整個器型精巧俊美。二是蟠龍燈盞。全器由盞、燈柱和承盤三部分構成,燈柱堆塑龍紋,龍目突出,龍身繞柱,龍爪緊抓承盤。造型別致,觀賞性很強。

下轄館所

劉氏兄弟故居

劉氏兄弟是指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

"劉氏兄弟故居"座落在江陰澄江鎮西橫街49號,現已改為劉氏兄弟紀念館,二進六間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末建築,距今約有150多年。紀念館分為六間展室,它們展示劉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況及大量手稿、實物。

1985年10月江陰市政府公布為江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半農(1891-1934),名復,原名壽彭,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同時,他又是中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中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劉天華(1895-1932)原名壽椿,半農二弟,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他在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大膽借鑑“西樂”改進國樂。他不僅創作了《病中吟》、 《良霄》《空山鳥語》 、《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他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專業二胡學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納入高等音樂教育課程。他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將傳統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將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樂器。賦予這兩件古老的民族樂器以新的生命。

劉北茂(1903-1981)原名壽慈,半農三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他一生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獨奏曲和大量練習曲,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從“五四”時期到八十年代長達60多年的歷史跨度中,劉氏三兄弟前赴後繼,不斷追求進步,以科學求實的精神,為弘揚和發展祖國民族文化嘔心瀝血,體現了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高尚品德。他們的不朽業績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被譽為江陰劉氏“三傑”。

高城墩良渚文化遺址

江陰石莊鎮大坎村高城墩遺址是良渚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有嚴謹布局建築的高台墓地,已發現的13座大中型墓葬中出土的精良玉琮、玉壁、戊類禮器等共235件。高城墩遺址與境內商周余城遺存均是江南吳文化的發源地。

服務

江陰來富島大酒店(LaifuIslandHotel)是由江南模塑集團興建的一座現代化大型智慧型型酒店,座落於繁華的朝陽路上,北臨巍峨壯觀的市政府大樓,南接繁華美麗的市區。擁有客房221間,房內均裝有電冰櫃、有線電視、燙衣器具、保險箱、收費點播節目vod、中央空調、國內國際直撥電話。

江陰來富島大酒店內設長年開放的溫水游泳池、健身房、網球館、檯球館、桌球館、室內羽毛球場。另外美容美髮、足療、精品店等更是應有盡有。酒店西餐廳環境優雅,裝修豪華,能同時容納200多人就餐。江陰來富島大酒店建有不同風格的大小會議室總計7個,容納人數為8人至500人不等。酒店格調高雅,設施一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