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大豐,江蘇省鹽城市市轄區;位於江蘇省東部沿海,地處北緯32°56′—33°36′,東經120°13′—120°56′之間,東臨黃海,南與東台市接壤,北與鹽城市亭湖區交界,西連興化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轄區總面積3059平方公里,下轄12個鎮、2個省級開發區,戶籍人口71.65萬(2016年末)。 大豐,唐代隸屬於揚州海陵縣。南唐升元元年,隸屬於東都泰州海陵監。1942年始設縣,由東台析出,原名為台北縣,意為東台北部,後因與台灣省台北市、台北縣(今新北市)重名,1951年,更名為大豐。1996年,設立大豐市。2015年,撤銷縣級大豐市,設立鹽城市大豐區。 境內著名景點有:麋鹿自然保護區、大豐港海洋世界、知青館、恆北梨園、荷蘭花海等。 2018年5月, “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正式公布,大豐區上榜。

基本信息

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城市概況

    大豐市地處江蘇東部,黃海之濱,總人口73萬,面積2367平方公里,轄14個鎮、兩個省級開發區,境內有省屬農場和滬屬農場各3個。大豐市先後榮獲“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衛生城市”、“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等3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先進縣(市)稱號。
大豐是麋鹿之鄉。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放養區,也是全國精選的15個生態旅遊景點之一,現有麋鹿1000多頭,占世界總數的30%。
大豐是綠色生態家園。大豐市先後實施了沿海防護林體系、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等74項生態建設工程,被命名為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持續農業與農村發展實驗區”。
大豐是灘涂濕地寶庫。大豐海岸線112公里,沿海灘塗面積10萬公頃,是亞洲最大的一片灘涂濕地,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原始灘涂濕地上棲息著400多個野生動物家族,生長著近500種海邊植物,是各類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的天堂。
大豐是新興港口城市。國家重點工程大豐港位於江蘇沿海海岸線中部,是填補江蘇沿海港口空白帶的中心戰略大港。2005年10月18日,大豐港一期工程兩個萬噸級泊位已建成試航,2006年開放一類口岸,並同時開工建設6個5萬噸級泊位。到2010年,大豐港將形成1500萬噸年吞吐能力,成為江蘇沿海對外開放的綜合型中型商港。
十一五期間,大豐將努力建成江蘇東部沿海新興臨港工業城市、江蘇中部開放的港口物流城市、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旅遊城市和鹽城跨越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歷史溯源

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唐代,隸屬於揚州(曾名邗州) 海陵縣。南唐昇元元年(937年)隸屬於東都泰州海陵監(今大團以北隸鹽城監)。北宋時,沿海有紫莊、南八游、丁溪、 竹溪等鹽場、隸屬於泰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奪泗入淮,海岸向東淤漲,境域隨之東擴,今丁溪至大團一帶屬泰州,新鬥龍港一線以北,則隸屬楚州鹽城縣。
元代兩淮設定29個鹽場。其中在大豐境內的有何垛場(北部)、丁溪場、小海場、草堰場、白駒場、伍佑場(東南部)等。白駒場、劉莊場隸屬揚州府興化縣;伍佑場隸屬淮安府鹽城縣;余均隸屬揚州府泰州海陵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兩淮鹽運司泰州分司,始駐泰州,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移駐東台。何垛場、丁溪場、小海場、草堰場的鹽政歸其管轄。行政上除伍佑場外,其他六鹽場同屬於揚州府泰州東西鄉三十五都。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稍前,曾將白駒場、劉莊場的管轄權從泰州劃歸淮安府鹽城縣。不久,又從鹽城縣劃歸揚州府興化縣。
清乾隆元年(1736年)復改屬泰州分司,並將白駒場併入草堰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劉莊場也併入草堰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泰州東部析置東台縣, 丁溪場、小海場、草堰場的地方行政改屬東台縣。白駒場、劉莊場的地方行政則隸屬於興化縣。
明國6年(1917年)南通張謇、張察創辦“淮南草堰場大豐鹽墾股份有限公司”,招南通、海門人來此廢灶興墾,開闢了大豐縣東部的廣大地區,種植棉花。民國18年(1929年)丁溪、小海、草堰諸場境域行政上均屬東台縣第九區。白駒、劉莊則屬興化縣第六區。
194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在黃橋與國民黨頑固派決戰後乘勝北上,大豐地區獲得解放。1941年5月將民國政府東台縣第九區分為小海區、墾區、西渣區,屬東台縣民主政府領導。
1941年10月,東台縣民主政府於原第九區境設定台北行署(縣政權機構的雛形,代替東台縣政府行使本地區的行政領導權)。
1942年5月,東台行署轄地由東台縣析出改置台北縣,隸屬於華中局蘇中第二分區。
1944年10月,於撤銷蘇中行政公署第二分區專員公署的同時,撤銷 台北縣,併入東台縣,隸屬於蘇中行政公署第四分區。
1945年11月,恢復台北縣建制,隸屬於蘇皖邊區人民政府第一專署。
1949年4月,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 1949年5月15日,泰州專員公署成立,台北縣隸屬於泰州專員公署。
1950年,台北縣改隸屬於鹽城專員公署。
1951年8月,台北縣因與台灣省的台北市同名,乃取著名的大豐鹽墾公司中的大豐二字,定名大豐縣。
1953年1月,蘇北、蘇南兩行政區與南京市合併為江蘇省。大豐縣隸屬於江蘇省 鹽城專區
1983年3月,鹽城建市,大豐縣隸屬鹽城市。
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消大豐縣,設立大豐市。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大豐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鹽城市東南,北緯32°56’~33°36’,東經120°13’~120°56’。東連黃海,有112公里海岸線。南與東台市接壤,西與興化市毗鄰,北與射陽、亭湖二縣(區)交界。總面積2367平方公里。境內有省屬和上海各三個農場,沿海高速和隨著蘇通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大豐已正式進入上海2小時都市圈。

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自然資源
大豐擁有耕地面積9.21萬公頃(13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0.126公頃(1.89畝)。沿海灘涂7.73萬公頃(116萬畝),其中已圍墾2.83萬公頃(42.4萬畝)。東沙島6.93萬公頃(104萬畝),是大豐市最具開發潛力的後備土地資源。大豐物產豐富,品種繁多。農業產品量大質優,是全國十大產棉縣之一,特經蔬菜是全國聞名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水產資源比較富饒,尤其是海產品品種多樣,淡水產品也比較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有世界珍稀動物麋鹿,國際一類保護動物丹頂鶴等。

氣象特徵
大豐屬於亞熱帶與暖濕帶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量充沛,適宜喜濕作物的生長。年平均氣溫14.1℃,無霜期213天,常年降水量1042.2毫米,日照2238.9小時。

社會經濟

綜合實力
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8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6.6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2.2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0.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1%、20.1%、1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7378元,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超2000美元。全年完成財政收入9.0億元,比上年增長29.4%。連續三年躋身全國縣城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

農村經濟
農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農業投入不斷加大,農村的各項優惠政策全部落實到位。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84.8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全年農作物種植業種植面積361.7萬畝,生產糧食53.67萬噸、棉花4.88萬噸、油料產量6.66萬噸,特種經濟作物面積達117.9萬畝,其中蔬菜大棚面積達1.6萬畝,實現產值8000萬元。
牧業生產平穩發展。全年生豬飼養量91.2萬頭,比上年增長9.9%,其中存、出欄量為29.8萬頭,61.4萬頭,分別比上年增長6.5%和11.6%;家禽飼養量2826萬羽,比上年增長9.7%,其中存、出欄量為854萬羽、1972萬羽,分別比上年增長13.0%和8.4%。
漁業生產穩中求進。海水養殖面積進一步擴大達40.2萬畝,比上年增長6.3%,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3.2萬噸,比上年增長4.8%,其中海水產品5.9萬噸,比上年增長9.3%,淡水產品7.3萬噸,比上年增長1.4%。

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工業經濟
工業生產快速發展。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92.3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其中規模工業完成產值105億元,比上年增長39.0%,增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規模企業中私營工業完成產值64.1億元,比上年增長39.2%,私營工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達61.0%,已成為規模工業經濟的主力軍。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規模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1.9億元,同比增長42.5%,實現利稅6.38億元,同比增長66.4%,其中利潤2.8億元,同比增長92.2%,虧損企業由上年的25家下降到11家,下降56%。
重點企業貢獻巨大。全市重點企業27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8.3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45%,重點企業的平均增速比全市規模工業高2.4個百分點,重點企業實現利稅3.5億元,占全市規模企業的54.5%,重點企業對全市工業的貢獻越來越顯著。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比上年增長36.7%,其中工業投資32.5億元,比上年增長40.0%。在工業投資中全年新開工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06個,5000萬元項目24個,億元以上項目14個。象20萬千瓦風力發電、上海紡織工業園、萬向森威冷精鍛等10億元以上項目逐步啟動。
房地產開發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全年房地產投產2.4億元,同比增長29.4%。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日趨興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1.4億元,同比增長15.4%,是十五時期市場最旺的一年,其中餐飲業零售額2.15億元,同比增長23.0%,餐飲業的高幅增長,拉動整個消費品增長1.4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
對外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實際利用外資成績斐然。全年契約利用外資1.1億美元,同比增長201.1%,實際到帳外資3092萬美元(按商貿部新口徑)。新增外資投資項目43個,同比增長72.0%。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年出口總額1.2億美元,同比增長46.9%,出口超500萬美元的企業達7家,比上年淨增4家。

金融保險
金融運行狀況良好,保險業務不斷拓展,全市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96.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3.0億元,居民儲蓄存款73.1億元、人均達10000元。各項貸款48.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3億元,同比增長12.4%。全年保費收入2.17億元,同比增長15.4%。

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高速發展。交通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交通設施日趨完善,全市新建公路110公里,高速公路38公里,一級公路42公里,目前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3641公里,等級公路1241公里,農村水泥路達501公里,村村通等級公路。交通運輸持續發展,年末民用擁有各類車輛8352輛,載客汽車621輛,公里客運量406萬人,貨物運輸量達226萬噸。港口貨物吞吐量4.2萬噸。郵電通訊發展迅速。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57億元,比上年增長16%,年末電話用戶27.8萬部,行動電話13.5萬部,電話普及率達38.9部/百人。

市政建設
全年完成了新一輪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組織實施了道路框架、橋閘建設、景觀建設、舊城改造、精品標誌、環境建設等6大類52項城市重點工程。北興路、西康路、軍政路等40多項重點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舊城改造力度加大,依法拆遷16萬平方米,新建房屋20萬平方米。組織了綠化大會戰,市區新增綠地面積8.6萬平方米。城市管理日趨規範,市容市貌得到極大改善。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全市城鎮在崗職工工資人均13050,比上年增長16.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264元,比上年增長16.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505元,比上年增長10.7%,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1平方米,每百戶家庭擁有耐用生活消費品:機車70輛,成套家具100套,電冰櫃94台,彩色電視機152台,電腦31台,汽車3輛。

文化氛圍

 大豐人傑地靈。這裡是中國古老而最大的鹽場之一,哺育了著名鹽民領袖張士誠、古典名著《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哲學家朱恕、畫家鄭板橋、居士高鶴年、動物分類家喻兆琦、佛學家浩霖大師等眾多知名人物;這裡曾是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墾荒植棉之地;這裡也是劉少奇、陳毅、粟裕、黃克誠等老一輩革命家浴血奮戰過的革命老區。
大豐的歷史塑造了她特有的城市稟性。作為傍海而居的城市,她拼搏、進取、奔放;作為年輕的移民城市,她勤勞、合作、包容;作為省級文明城市,她生態、從容、和諧;作為全國百強縣(市),她自信、激昂、開拓。大豐的文化現象豐富而獨特。一為海鹽文化。海鹽文化不但折射出大豐的文化與歷史,就是將其置於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中,也顯得獨樹一幟。對它的挖掘正在步步深入。二是作為“濕地文明”形象標誌的麋鹿文化。麋鹿文化已在大豐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裡得到長足發展。文學、書法、繪畫、戲劇、音樂、攝影……處處可見它的身影。它成為品牌,並形成體系。一大批與之相關的作品競相誕生,一大批文化人主動介入,中國文聯的一位負責人稱,大豐的區域文化現象在國內非常少見。三是大豐的文化並非超然於社會之外,而是滲入經濟政策,為地方經濟做出貢獻。在政府的重大決策中,含有比重較大的文化因素,這在現代可算鳳毛麟角。只有文化與經濟水乳交融,社會發展才能健全而不殘缺,豐厚而不膚淺,長遠而不短視。

基礎設施

交 通
港口—大豐港是江蘇中部沿海唯一的深水良港,開通日本韓國香港上海秦皇島等航線;
鐵路—新長鐵路縱貫大豐境內,北與歐亞動脈隴海線接軌,南與滬寧、宣杭線相連;
航空—毗鄰南通機場、鹽城機場,已開通至韓國的國際航班及北京、廣州、溫州等國內航線,近期將開通西安、廈門、武漢、大連等航線;
公路—從港口可直通沿海高速、徐大高速、寧靖鹽高速、滬寧高速、204國道;
內河—港口5級疏港航道可通過通榆運河直達長江水系。
通關優勢:鹽城機場目前正在申報國家一類口岸;大豐港是國家布點的沿海深水港口,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已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新建中的保稅倉儲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基地,提高了通關速度,降底了生產成本,為大豐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供 電
電網可供容量100萬KVA以上,是華東電網電力供應充沛地區。其中,城區有兩座110KV變電所和兩座35KV變電所供電,年最大供電能力12.54億千瓦時;大豐經濟開發區有一座110KV變電所和兩座35KV變電所供電,年最大供電能力9.08億千瓦時;大豐港經濟區有三座35KV變電所供電,年最大供電能力1.52億千瓦時。

供 水

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大豐地處里下河下游地區,淡水資源豐富。市自來水廠總規模10萬噸/日,一期工程5萬噸/日,2004年5月18日建成投產,各項檢測指標均優於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

供 熱
熱電廠年供熱量達240萬吉焦,年發電量為1.8億千瓦時。末端供熱溫度為170攝氏度,壓力8公斤。

通 訊
現代化通訊交換機局總裝機容量1萬門以上,中國電信、移動聯通、鐵通、網通、小靈通、寬頻網等信息設施全球聯網。

排 污
管道雨污分流,污水處理廠設計能力5萬噸。其中,城北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3萬噸/日,一期工程實施1.5萬噸/日,開發區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2萬噸/日,一期工程實施1萬噸/日,均已投入運行。

生態家園

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大豐是全國第一批生態建設示範城市。2006年2月21日, 丹麥瓦爾德市上海市、大豐市共同簽署了亞歐生態大豐項目文本,標誌著市 郊豬廢棄物生態利用項目在我國正式啟動。該項目的成功合作對推進大豐的生態市建設,加強大豐與歐盟的交流,提升大豐與上海區域合作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生態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上個世紀下半葉由有識之士引入我國。1983年大豐出台了全國第一部生態縣規劃,由此被譽為“中國最早、早成功的生態建設區域”。全國生態專家稱“中國生態建設這篇大文章,是從大豐落筆的”。大豐將生態理念全面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形成綠色教育、綠色城建、綠色工業、綠色農業,進行綜合生態建設。這一局面在中國獨此一家。目前大豐已建成了生態家園、生態村落、生態社區……人類文明與自然造化的完美結合是人類能夠創造的最偉大的作品,環境優美、文明進步的大豐市正率先開始對這樣的作品做濃墨重彩的繪製。

江蘇大豐 江蘇大豐
近年來,大豐先後實施了沿海防護林體系、農田經濟林網化、獨立入海水系、生態農業、生態工業、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等74項生態建設工程,被命名為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中國21世紀議程典型示範市,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持續農業與農村發展實驗區”,大豐經濟開發區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全國第一個生態經濟開發區。大豐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生態型工業為主導,以社會調控為保障,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寓環境建設於經濟社會發展之中,最終實現城鄉生態建設一體化。

綠色生態成了大豐的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大豐是全國擁有綠色食品論證最多的縣(市)之一,建立了優質大米、啤酒大麥、大蒜等十大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早酥梨、大米等產品獲國家農業部論證並進入了國內外大型超市。大豐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持續農業與農村發展實驗區”,被世界銀行確定為“全球生態農業案例研究”五個基地之一。通過森林改造和林業結構調整,全市形成沿海防護林、農田防護林和庭院經濟林三級林網,森林覆蓋率達18.7%。列入國家863計畫的抗鹽耐海水蔬菜成果轉化項目基地占地1萬多畝,在中科院李銀心教授的指導下,培育出海水蔬菜10多個品種,取得國內外發明專利4項,並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海水蔬菜以口味獨特、營養豐富、綠色保健等優勢成為餐桌新秀。該市精心實施“生態先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先後投入10多億元,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綠色規模化、生產監測全程化、生物保護多樣化、經濟生態一體化的生態農業模式。在國家生態農業縣(市)建設綜合考核驗收中,該市居全國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市)之首。

“適度規模,現代品位,水綠交融,最佳人居”是大豐市民的生活追求。在科學發展的今天,生態理念已日益融入大豐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