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量

江德量

江德量清(一七五二―一七九三)字成嘉,一字秋水,號秋史,又號量殊,江蘇儀征人。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零)榜眼,官監察御史。恂子,承家學,好金石,盡閱兩漢以上石刻,篆、籀摩不綜覽,故其隸書卓然成家。尤工八分,所書天津武成王廟碑(一作武安王)為時所貴。工刻印,兼能人物、花卉以北宋人為法。收藏舊拓碑版及宋本書甚富。卒年四十二。著有泉志。《廣印人傳》、《墨香居畫識》、《廣陵詩事》、《揚州畫舫錄》、《湖海詩傳》。

基本信息

簡介

古代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俗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清朝揚州府儀征縣在雍正、乾隆以及後來的道光這三朝完成了“三鼎甲”齊全的壯舉,考中者分別是狀元陳倓、榜眼江德量、探花謝增。  江德量(1752―1793),字成嘉,一字秋水,號秋史,又號量殊,江蘇儀征人。其父江恂,乾隆拔貢。伯父江昱有聖童之稱,被袁枚稱為“經痴”。庚子年(1780),江德量以進士第二(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江西道監察御史。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北行忽染疾,遽卒,年僅42歲。

關於他的死,有“碑讖”之說。據書載,乾隆壬子(1792)間,書畫家錢泳在京師,與江往來頻繁。當時江德量方奉父諱。一日,錢泳以高二三寸的青田石一塊,琢為漢碑式,上刻:“君諱德量,字量殊,江都人,太守君之元子也。舉進士,官御史。世精古文,金石竹素(即竹帛),靡不甄綜(無不鑑別品評)。乃於乾隆五十七年霜月(1792年7月)之靈,刊茲嘉石,以傳億載”。沒曾想,到第二年,即癸丑(1793年),“秋史將服闋,卒於京師,知之者鹹以為碑讖也”。當然,這只是巧合而已。

江德量是我國清代最早著書的名泉家。他精於國小,在古錢釋文方面多有建樹。

江德量用畢生心血著成《錢譜》24卷,《古泉志》30卷,還有《廣雅疏》等,然皆因謝世過早而未刊行。

縱觀江德量一生,好金石,工刻印,擅繪畫,能詩詞,在錢幣方面造詣頗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多才榜眼。

生平

江德量廣間多識,博通掌故,臨事敏捷。人有所諮詢,口立斷,洞見始終,又熟知吏治,深湛謹密,於刑獄、河渠、漕運、災賑、損益等均能分端講習,以備施用,久於其道者亦拱手謝不及。為人性情渾融,不妄取予。公事之餘,每閉門以文籍自娛。固承其父衣缽,自幼喜收碑版金石書畫,繪畫以花卉見長,效北宋體法;工八分書,所書《武成王廟碑》,為世所重。但所尤好者古錢也,悉心搜羅,常年不懈。將所得之歷代刀布泉幣,分藏於兩隻特製的半月形楠木箱,置於書房。並大量集錄古泉典籍史料,悉心研究,詳加考證。與當時的名泉家翁、初、宋、倪等過從甚密,常相切磋。由於他精於國小,故在古錢釋文方面多有建樹。如對明(刀)、藿人(小布)、藺、兩甾等均有所論證。

貢獻

江德量,即江秋史是我國清代最早著書的名泉家,他用畢生心血著成《錢譜》24卷,《古泉志》30卷,還有《廣雅疏》等,皆因謝世過早而未刊行。鳳陽府學教授倪迂存在其《古今錢略》中列了《錢譜》的卷目,並介紹說:該《錢譜》不僅有圖拓,且多附考據論證。其卷一為“國朝錢”,卷二至卷五為“古刀布”,卷六至卷十七為周至明“歷代錢”,卷十八為“奇品”,卷十九“雜品”,卷二十“厭勝”,卷二十一“偽品”,卷二十二“外國”,卷二十三“洋錢”,卷二十四“錢範並鈔”。倪模曾於壬子(1792年)借閱《錢譜》手稿數月,並錄其大略。倪氏後來完成的巨著《古今錢略》34卷,吸收了不少江秋史的研究成果。彭信威先生在其《中國貨幣史》中說:該《錢譜》“除了一些正確的釋文外,還把錢同農具聯繫起來,這是難得的。當然釋文方面也有錯誤,而且也收羅一些假錢,但我們不能苛求古人。《錢譜》中有“外國”、“洋錢”二卷,這是中國人著錄外國錢幣最早的。江左下工在其《江秋史別傳》中也列了《錢譜》的卷目,並說:“是書各拓本圖,間加考據,議論精當,其泛常之品則無論斷。殞後,其稿為晉人宋芝山攜去,交山東初頤園中丞代為授梓,其後閱十餘年,有頤園之弟號渭園者所著《吉金所見錄》出版矣。而江氏之書遂不傳於世,豈不惜哉!”

江德量(1752~1793)

清藏書家、書畫家。字成嘉、秋水,號秋史、量殊。江蘇儀征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授編修,改江西道御史,官至監察御史。幼承家學、好金石文字。父 江恂,字於九,號庶田,已有藏書數千卷,並有書樓名為“蠅須館”。家有“心太平庵”、“蟫藻閣”,庋藏圖書古物,家藏宋版書及舊拓碑版甚富,如唐白居易抄本《香山詩抄》4冊、抄本《金陵古金石考》等,與藏書家汪中多往來。工書法,博覽秦、漢以上石刻,隸書有古意,為時所重。繪畫,工人物、花卉,取法北宋。刻印宗程穆倩,後人將其列為歙派,印風蒼渾厚重,得程氏神髓。曾撰注《廣雅》,惜未完成。著有《古泉志》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