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澄海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澄海區位於廣東省東部。總面積345.23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2008年)。

 區人民政府駐澄華街道文冠路,郵編:515800。代碼:440515。區號:0754。拼音:Chenghai Qu。

 澄海置縣始於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澄海縣明、清隸屬於潮州府,民國時期隸屬於潮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解放後,隸屬於潮梅人民行政委員會、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潮汕區專員公署、粵東行署、汕頭專員公署、汕頭專區革命委員會、汕頭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澄海成為汕頭市市轄縣。1994年4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澄海市由汕頭市代管。200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調整,澄海撤市設區,成為汕頭市轄區。

澄海區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的韓江下游三角洲,東南臨南海,西南緊鄰汕頭特區,西北接潮州市,東北接饒平,南與南澳隔海相望,總面積402.5平方公里。

澄海區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宜人,酷熱期短,無霜期長,四季不甚分明。

澄海,人傑地靈,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區境位於粵東韓江下游出海口,水網密布,海河堤線長,歷史上春旱、夏澇、秋潮、冬涸,自然災害較多。全市總面積402.5平方公里。總人口 69.79萬(2000年末戶籍人口),人稠地狹,人口密度居全國各建制縣(改區前)之冠。旅居海外華僑眾多,是個著名僑鄉。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全面實行改革開放、調整結構之後,澄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國後,澄海歷任黨政領導及農林水部門,十分注意農田基本建設,實施治水改土,修建“六橋二堤”,從根本上改善水利條件,提高抗災能力,1991年被評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澄海通國精耕細作,科學種田,增加農業投入,終於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後獲得全國第一個“糧食千斤縣”和全國第一個“噸谷縣”的光榮稱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澄海工業生產(含鄉鎮工業企業)有了長足發展,產值倍增,“三大產業”比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57.6:29.6:12.8,到2000年成為18.4:48.4:33.2。因此,澄海置縣後國民經濟長期經歷“耕三漁七”、“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格局,已成為歷史時代的軌跡。工業、電力、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飛快發展。包括收入、消費、居住、儲蓄等方面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區恩格爾係數逐年降低,由1995年的48.2%降到2000年的44.85%。商業貿易呈現購銷兩旺;外經貿進出口總額、契約及實際利用外資款額不段增長。科技、教育、文化藝術、衛生、體育及旅遊事業日新月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果。

自然地理

位於東經116.80°北緯23.48°

全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素有“一山一水八分地”之稱。全區總面積345.2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22平方公里,約占80%;丘陵坡地42平方公里,約占10%;水域面積占9.6%。

澄海的土壤分布於赤紅壤地帶,耕地土壤肥力屬中等,但地勢平坦連片方格化,水稻土占八成,成熟化程度高,而且排灌十分方便,可以水旱輪作,生產潛力大。

人口狀況

澄海區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區)份。全區總人口75萬人,總面積345.2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約2056人。

澄海文化基礎較好。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累計為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15243名學生。現全區擁有大中專畢業生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51萬名。

澄海區15-64歲的人口為56萬多人,占總人口66%。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年齡人口的年齡構成年輕,文化素質較好,因而勞動力素質較好。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不斷發展,澄海外來流動人口逐年增加。現在,常年外來人口保持在10萬人以上。

澄海是廣東省著名僑鄉,有旅外僑胞約75萬人。

澄海人傑地靈,文教昌明,俊才輩出。在這片土地上先後哺育出潮洲前八賢中的盧侗、張夔,潮洲後七賢中的唐伯元,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民國時期版畫家陳普之、數學家黃際遇、史學家吳貫因、哲學家史學家杜國庠、書法家王鼎新,當代國畫家趙世光、雕塑家唐大禧、著名散文家秦牧,以及原海南省委書記、詩人許士傑等一大批名人學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