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莊村

永泰莊村

永泰莊村位置曾是古代南北官道和東西妙峰山香道的交匯點上。據《重修榆河鄉東嶽行宮碑記》記載,此廟始創於唐代,到明未清初已“傾淪於荒煙莽草之中”。明珠見此狀“幾予鼎新之”。

基本信息

永泰莊村

位置在其封地永泰莊。距納蘭祖塋東北千米之處。這所廟宇的位置曾是古代南北官道和東西妙峰山香道的交匯點上。據《重修榆河鄉東嶽行宮碑記》記載,此廟始創於唐代,到明未清初已“傾淪於荒煙莽草之中”。明珠見此狀“幾予鼎新之”。明珠死後,明府管家安尚仁遵明珠遺囑,在康熙五十九年重修東嶽廟,設香火道人主持,使古廟再度興盛。這所再度風光的京北名剎,每年當妙峰山香會,這裡亦辦廟會,是為妙峰山金頂娘娘廟開台廟會。此時香客、路人如潮,紛至沓來,熱鬧非常。納蘭東嶽廟山門三座,中間正門為懸山頂,木匾上書“囗神玉天”。門前原為廣 場,矗立有幡桿基座。進山門,左右為鐘鼓樓(現鐘樓已毀)。鐘鼓樓為歇山頂,上層木結構,下層磚石結構。正中為前殿,硬山灰筒瓦,三間,門額“瞻岱之門”,石拱券門上雕有精美的五龍穿雲高浮雕圖案。兩個券窗也由青石雕就。前殿面積86平方米。第二進院正中為正殿。它建在一米的高台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面積 147平方米。廡殿頂單檐灰筒瓦,四角立四個挑檐柱。前出月台,斗拱和檐下樑上的旋子彩繪依稀可辨。儘管目前看這殿堂十分破舊,但其高大巍峨的氣勢依然感人,磚木構件的精工細緻是仍舊令人讚嘆的。大殿兩邊有配殿各三間,現已改造它用。第三進院落為後殿。後殿為硬山灰瓦五間,建在高近兩米的花崗石台階上,三出踏腳。兩邊各有轉角配殿五間。據人講,解放前,西廂內還供奉著明珠的影像,木製牌位書:“太子太博、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明珠之靈位”。東嶽廟中路建築、材料、用工考究,石雕花紋精美凸出,磚石構件均磨磚對縫,木製斗拱、枋、椽,一絲不苟,工藝、彩繪都很到位。木柱以短接長者也嚴絲合縫,非巧匠而難為。整個建築營造法式正宗嚴整。原大殿前有一螭首龜趺石碑,高5.73米、寬1.36米、厚0.68米,上刻《重修榆河鄉東嶽行宮碑記》,記載了這一帶歷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信息,有很重要的文物價值。現已移至北京石刻藝術館陳列。 東嶽廟東路為三進四合院,層層相套,布局嚴謹,由當時的神職人員使用,有居住和接待功能。再東是什物、車馬大院。這兩路現為大雜院,隔牆拆除,形制已比較混亂,従東路四合院部分還能看出原貌。納蘭東嶽廟山門前原是百米之闊的廣場。現已蓋滿村民住房,山門向南一百米外有一座坐南向北,面朝山門的戲台。戲台台基為花崗岩條石砌就高約兩米,上建勾連搭結構,卷棚歇山式敞軒,進深很大,東西寬 7.8米,南北長14.7米,台面部分長 6.9米,幾乎為正方形。後台為硬山頂,山牆開什錦窗。前台、後台一高一低,一空靈一嚴實,饒有風趣。整個戲台軒昂高大,檐下繪蘇式彩畫,是很地道的清代營造法式,是京郊現存最大的清代民間戲台。納蘭東嶽廟及戲台現已是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