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旗

水旗

京劇道具。布質或綢制。方形,白色旗上畫水紋,表示水波浪。《金山寺》中水族所使用的即是水旗。

解釋

水旗水旗
水旗:傳統京劇使用的道具。白色,布質,方形,上繪水紋,表示水浪。京劇《白蛇傳.水斗》中水族所持的旗即是。

簡介

京劇里的“旗”很多。帥旗是大本營的標誌,同時也是兩軍勝敗的象徵,旗不倒兵不敗。在生活中,風是看不見的,京劇把它有形化了,製成風旗。而水旗、雲片則把自然界本來流動不定的形態固定化了,然後經過演員的舞動,再讓它活動起來。大旗在武場裡用它抄筋斗,表現搏鬥,還能耍出各種旗舞。

詳解

約見方二尺余白旗四面,上繪水紋、代表水浪,名曰水旗。如龍王或水神出場,便由四水族持此前行,便算是在水中行走,各種水怪等等,亦皆如此。有投河遇救等情節,則投河者作跳水式,即用一水族持此,遮掩領下,便算遇救。如無此旗,便是未曾遇救。但有投水自下場門下之後,又由一水旗引上來,也算遇到救星了。通有發大水的情節,則四水族持旗在台上一跑便妥,從前《水漫金山寺》,便有這種場子。

道具。方形月白色素綢旗,長竿上裝雕花旗頂;也有用月白色或白色方形旗面上繪水浪紋或水浪紋中間繪魚、蝦水旗圖案,旗腰兩頭稍露旗竿,四面為一堂。故稱水紋旗,簡稱水旗。為水族興風作浪象徵。如《泗州城》《水漫金山》中男女水族分別用男水旗、女水旗(尺寸比男水旗略小),水神則用大水旗。

評論

清宮的水紋幔被廢棄了,但另一種表現水的砌末一一水旗,卻一直保留了下來。唐代的魚龍地衣、五代的水紋地衣、清代的水紋幔和民間舞台上的水旗,都是企圖表現水的,但用得最活的是水旗。水旗好像是把水墳地衣分割成了若干塊,它一結合動作就都“活”了。水旗所表現的水,並不是孤立於動作之外的一種重複表現,而是同動作中虛擬的水的形象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它本身成了一種舞具,是演員表現波濤洶湧的舞蹈身段的強化、美化,這就使它有了生命力。看川劇《白蛇傳》,不但用了水旗,還用了雲片。如白娘子收伏小青一場,群舞演員各執雲片,結合著白娘子和小青的種種舞姿,組成了許多富於變化的畫面。車旗也是根據舞蹈的需要來設計的。演《回荊州》,如果孫尚香不是用車旗,而是真的坐在一輛推車上,那么,像在“三插花”中“跑車”這樣的舞蹈場面就無法表現出來。在《牡丹亭·遊園驚夢》中,湯顯祖原作只上一個花神,清代的演出為了渲染“夢酣春透”、“奼紫嫣紅開遍”的景象,增加了十二個花神,每個花神手裡都有花燈砌末,發展出了一套“堆花擺燈”的舞蹈身段。這些花燈砌末結合著歌舞把春天形象化和詩化了,也把杜麗娘的夢境浪漫化、莊嚴化了。我們不能說這些砌末都已盡善盡美,如花燈,也還可以改進。但它們確實體現了舞蹈的精神,儘量把實具變成舞具,既保持空間的流動性,又有利於發揮歌舞特長。

京劇相關藝術名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