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考古

利用考古手段和考古資料研究歷史上江河水文變化規律的學科。是考古學與水文學相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其研究工作結合文獻記載進行。可通過對古代石刻題記和古建築、古遺址的考察,了解古代洪水高程與枯水退落、洪水淹沒範圍及城址遷徙興廢、河道變遷及泥沙淤積速度等情況,從而為現代防汛防澇及水利水電建設服務。中國的水文考古工作自1967~1971年長江兩岸水文考古調查時開始。

定義

水文考古
hydrological archaeology
以歷史洪、枯水實物及文獻資料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一門考古分支學科,是水文學與考古學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

概述

它利用現存洪水岩刻、題記、古建築物、古遺址、古城址、古墓葬和江心中的枯水題刻與古文獻和地方志的記載相互印證,確定歷史上洪、枯水發生的時間及周期性、洪水淹沒範圍及城址遷徙興廢、河道變遷及泥沙淤積速度等情況。水文考古可以為防洪、抗洪、預測洪水和枯水提供較為可靠的歷史水文資料;同時又為水利、水電、航運、灌溉、工業企業供水、古氣候研究等提供參考資料。中國的水文考古調查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對四川境內長江乾、支流兩岸洪水岩刻、碑記的調查。20世紀60年代末對長江上游乾、支流作過三次洪水調查,對沿江兩岸與歷史洪水有關的岩刻、碑記、古建築物、古遺址、古城址、古墓葬等進行了調查和測繪,並與歷史文獻互相參證,確定了歷史洪水痕跡點和題刻點兩百多處,收集洪水題刻一百多段,把長江上遊歷史上較大洪水依次列入,並根據岩刻、題記和文獻史料的記載,證明清同治九年的水災是長江上游從宋紹興年間以來八百多年間的最大洪水。20世紀70年代初在長江進行了兩次枯水題刻碑記的調查,發現了十多處歷史枯水題刻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