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內冰

水內冰

懸浮在水中,或附著在河底冰蓋底面及其它水內物體上的多孔而不透明的冰體。它由水內冰晶結成海綿狀、米粒狀或羽毛狀。在多數情況下,其中混有沙粒,水草等各種雜質。

形成條件

過冷卻的水,流動不大的水體和水中有結晶核。水內冰出現在尚未封凍的河流或封凍後的清溝內。在封凍的冰層下面是不會產生水內凍的,只有在流動的水體中,進行熱交換,才能把形成水內冰所釋放的結冰潛熱帶走,從而使冰晶與繼續流來的過冷卻水接觸,使結晶作用繼續發展下去。在同樣的條件下,水內凍的附著量以在金屬物上為最多,在混凝土板、搪瓷物上結冰量次之;在玻璃、塑膠板上的結冰量卻甚微或不結冰。這是因為金屬是熱的良導體,混凝土板等導熱性能差,玻璃上不結冰是由於冰在其上的附著力小於水流曳力的緣故。由於水的表層失熱快,所以,水內冰凝結量的多少是隨水深而逐漸遞減。

形態

水內冰 水內冰

水內冰有多種形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結晶形態較大的,如羽毛狀、樹枝狀、魚鱗狀;另一類是結晶形態較小,如米粒狀、葡萄狀、梅花狀、海綿狀等。結晶形態的大小與水溫、流速、水深、含沙量有關,一般在水溫較低、流速較小、水較淺、含沙量較少的沿岸部位,結晶形態較大,反之就較小。水內冰,一般為白色或暗白色的不透明多孔隙的冰晶凝聚體。附著在河底卵石、砂礫上的水內冰稱河底冰。河底冰,一般先在石質河床上產生,沙質河床稍晚,當河底凍的體積增大到浮力超過其重力和附著力時,即上浮水面順流而下,不能上浮的河底冰,逐漸為水流所融消,水內冰含固體夾雜物的數量,隨結冰位置而變。河底冰比水流層中的冰所含夾雜物要多。水內冰一般是夜間、早晨凝結,中午以後逐漸消失。

危害

水內冰是河流封凍及形成冰塞的主要條件之一。在水電站和自來水廠進水口的攔污柵上常常被水內冰堵塞,影響電站正常運行和水廠供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