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戰

氣象戰

氣象戰(meteorological warfare)是指將人工影響天氣和氣候的氣象武器運用於軍事目的的一種作戰手段。它通過造成對敵方不利、對己方有利的氣象條件,以達到戰勝敵方的目的。是環境戰的組成部分,既可在戰略上運用,也可在戰役戰鬥上運用。人工降水、人工造霧和消霧、人工防雷電、人工影響颱風等,這些技術既可以作為民用,同時也是氣象戰中常用的手段。

基本信息

簡介

氣象戰氣象戰
20世紀70年代,氣象戰一詞開始出現,文獻資料中亦稱天氣戰、氣候戰,但一般稱為氣象戰。美國在侵越戰爭中用飛機向雲中投擲碘化銀彈,進行人工降雨作業,企圖造成局部地區洪水泛濫,給越方部隊機動和物資運輸造成困難。從此,氣象戰問題被提了出來,引起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關注。
氣象戰尚處於試驗階段,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更多的實踐。由於人們對大氣變化過程認識的局限性,自然發生的異常天氣變化掩蓋著人工影響天氣所造成的異變後果,因而使氣象戰具有隱蔽性的特徵,可能使被攻擊一方受害於不知不覺中。氣象戰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人們也將在戰爭實踐中不斷認識它,戰勝它。

展開各種實驗

氣象戰氣象戰
1994年,由美國空軍和海軍資助、伊斯特蘭主持的HAARP試驗基地,落戶阿拉斯加半島的加科納,占地33英畝。一夜之間,在阿拉斯加半島一望無際的荒原上,180根直插雲霄的天線突然樹起,每根都有十幾米高。這就是伊斯特蘭一手推進的HAARP項目。項目的基建工程於2002年前後完成,2003年起正式展開各種實驗。
伊斯特蘭和美國軍方對HAARP項目諱莫如深。起先,伊斯特蘭公開辯解說,該項目是利用大功率高頻波,使地球電離層變熱,進而改變某些區域電離層的結構,最終實現對臭氧層的修補。但後來,他又改稱是為了改善無線電聯絡,探索新的核潛艇通信方式。
然而,在伊斯特蘭五角大樓提交的秘密報告中,HAARP的軍事用途卻是:除了可以為美軍潛艇提供先進、便捷的通信系統外,還可偵察敵人的地下核試驗情況、追蹤超低空飛行的巡航飛彈及敵方戰機,甚至還可利用高頻波摧毀敵人的通信系統……伊斯特蘭特意強調:“它能改變特定區域的氣象,使敵人面臨極其惡劣的氣象條件,甚至可以使敵人無法採取任何反擊行動!”
莫斯科保衛戰,擊敗了德軍“颱風”戰役莫斯科保衛戰,擊敗了德軍“颱風”戰役
2005年,伊斯特蘭親率HAARP項目的科學家,在五角大樓內為將軍們進行了一次模擬演習。時間設定在2030年,地點為南美X國。該國擁有數百架各型號戰機,其中包括數十架俄羅斯中國研製的最先進戰機。X國準備對美國的戰略目標下手,美軍決定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隨後,五角大樓一聲令下,無人駕駛的空中飛行器在X國上空製造出漫天烏雲。緊接著,該國軍事基地上空下起了暴雨。與此同時,美軍利用雷射製造閃電,致使敵方戰機根本無法起飛。就在X國軍方望天興嘆之時,一架架美軍轟炸機接連起飛……
演習結束後,伊斯特蘭和7名軍官,向五角大樓提交了一份題為《讓氣候成為一種力量倍加器——2025年掌握氣候》的研究報告。伊斯特蘭在報告中指出:“氣象戰技術將在今後30年裡逐漸成熟。它將使美軍擁有改變氣候的能力……屆時,美軍將能通過實施人工降雨,使敵軍陣地洪水肆虐;製造乾旱,使敵人淡水匱乏;製造颶風,使敵國城市變成廢墟;利用雷射製造閃電,以擊落空中的敵機或使其無法起飛;利用微波把熱量傳到大氣中,干擾敵軍的通信及雷達系統……”
看著這份報告,五角大樓的將軍們給伊斯特蘭起了個綽號:“氣象戰教父”。

使用的手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有計畫地將人工影響局部天氣技術套用於戰爭。其手段有以下一些:
(一)人工降霧:
早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曾經對義大利實施人工降霧,以防止盟國的襲擊。1943年9月,美國也曾利用軍用飛機人工降霧,成功地掩護了部隊渡河;
(二)人工驅霧:
二戰期間,一些美軍機場經常因為霧氣,戰機難以起降作戰,就曾使用人工驅霧方法,成功為戰機起降作戰提供了方便;
(三)人工降雨:
1967年,侵越美軍就曾在胡志明小道上空播撒催雲劑,人工降雨,給越南游擊隊的後勤補給造成很大困難;
(四)人工颶風:
1974年,美國曾利用人工颶風的方法,將颱風引向宏都拉斯,使中美洲國家損失慘重。

對人類的危害

有人認為,如果“氣象戰武器”真的大規模套用於戰爭,則人類距離世界末日就不遠了!
英國廣播公司2001年8月30日披露,英國空軍曾經進行過代號為“積雨雲行動”的氣象戰試驗,由於雨水太大而引起洪災,造成35條人命死亡。
如果美軍在大氣層試驗工程中把更多的能量送入電離層,將造成一個地區高層大氣的破壞,導致其他地區產生不利連鎖反應,影響地球環境多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