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厥病

氣厥病

厥多因邪所致,病性偏實,以昏厥為主症,脫之病因病性為髒氣衰絕,精血亡脫,以面白、氣微、脈絕等為主要表現。 厥病與脫病可以兼併存在,厥、脫且為辨證基本內容之一。 氣厥病中醫學對於厥、脫的概念,自古便常混於一起。

氣厥病氣厥病
氣厥病,又稱陽厥.但是厥病與脫病可以兼併存在.要治療最好到專門的醫院治療,因為不容易治療好.以往所稱“厥脫證(或病)”實質包括厥病類、脫病類兩類性質不同的病變,“國標”已將其分化成30餘種具體疾病。厥多因邪所致,病性偏實,以昏厥為主症,脫之病因病性為髒氣衰絕,精血亡脫,以面白、氣微、脈絕等為主要表現。厥病與脫病可以兼併存在,厥、脫且為辨證基本內容之一。

概述

氣厥病氣厥病
中醫學對於厥、脫的概念,自古便常混於一起。如《諸病源候論*冷熱病諸候》說:“夫厥者逆也,謂陰陽二氣率有衰絕,逆於常度。”《景岳全書.厥逆》亦說:“氣厥之證有二,以氣虛氣實皆能厥也;……血厥之證有二,以血脫血逆皆能厥也。”“今其氣血並走於上,則陰虛及於下,而神氣無根,是即陰陽之氣相離之候,故致厥脫。”《醫碥.厥逆》也說:“厥者盡也,逆者上沖也,言正氣虛弱,上沖而欲脫也。”
現在許多著作仍將厥脫合為一個病證,或只言厥而對脫重視不夠,或將脫歸併於厥病之內。惟羅侃等主編的《中醫急症學》指出,厥脫是厥證與脫證的綜合;張笑平主編的《中醫急症救治》認為,厥脫分之可為兩證,合之則為一證;王永炎等主編的《臨床中醫內科學》在其急症部分始將厥證與脫證並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等主編的《中醫急症研究》對厥脫的定義為:“病名稱為厥脫證。是指邪毒內陷,或內傷髒氣,或亡津失血所致的氣血逆亂,正氣耗脫的一類病證……而非單純之厥證或脫證。”但終是言證者多而稱病者少,更未明確為病類概念。
其實,厥、脫為性質不同的兩類疾病,各自包括多個病種。茲辨析如下:
氣厥病氣厥病
1 厥(閉)病類
“厥”,《釋名》曰“逆氣”。因此以往多稱厥為厥逆,其疾病診斷稱為厥病或厥證。
在中醫學中,“厥”的含義廣泛,命名複雜。,有逆、盡、蹶(昏厥、仆倒)等多義。厥之名有指症者(如厥冷),有指證者(如寒厥),有指病者(如蛔厥),有指病機者(如《素問.方盛衰論》“逆皆為厥”)。
厥病,主指諸種原因導致氣機逆亂,升降乖戾,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表現以暈厥不識人為主症,或伴肢體厥冷的多種神志蒙閉病變,故為病類概念。
《內經》有《靈樞.厥病》、《素問.厥論》、《素問.氣厥論》等專篇,並散見於30多個篇章中。《傷寒論.厥陰病》篇指出:“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儒門事親.論厥逆近世差元說》分為“有涎如曳鋸,聲在喉咽中為痰厥;手足搐搦者為風厥;因醉而得之為酒厥;暴怒而得之為氣厥;骨痛爪枯為骨厥;兩足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結為臂厥;身強直如椽者為肝厥;喘而惋者,狂走攀登為陽明厥,皆氣逆之所為也。”
氣厥病氣厥病
從上可見,自《內經》始,中醫學就極重視對“厥”的研究。但應指出,後世在對“厥”的認識上,多宗仲景而突出四肢厥冷之症是不妥的。因為“厥”的基本含義是氣機逆亂,厥作為診斷名詞主要應屬病的概念,而不是症,欲言其症則主要是神識昏亂,肢厥只是氣機逆亂或有表現而已,肢厥作為症並無經典專篇論述之必要,只有神昏這一危重症方有必要認真辨析。這正如《雜病廣要.厥》所說:“軒岐之厥,甚少能演其義者。”姚止庵《素問經注節解》亦說:“厥凡三義:一謂逆也,下氣逆而上也,諸凡言厥逆是也;一謂極至也,本篇之熱厥寒厥,蓋言寒熱之極也;一謂昏迷不省人事也。……世之雲手足逆冷,不知人事為言,合之經旨,偏矣。”外感溫熱病過程中出現肢厥,僅是一般症狀而並非主症,更非獨立的疾病,因此應按疫病、熱病(傷寒、溫病)進行疾病診斷及辨證論治。
歷代醫籍中有關“厥”的名稱很多,有以病因命名者,如食厥酒厥痰厥色厥、風厥、冷厥、血厥、氣厥、暑厥、怒厥、趺厥、跌厥、穢厥等;有以病性命名者,如陰厥、陽厥、實厥等;有以病之暴急危重而命名者,如暴厥、卒厥、卒中暴厥、大厥、薄厥、煎厥、屍厥等;有以病狀而命名者,如寒厥、清厥、熱厥、痿厥、躁厥、暈厥、手足厥冷等;有以病位而命名者,如體厥、髒厥、肢厥、四厥維厥、脈厥、骨厥、踝厥、骭厥、臂厥、肝厥、腎厥等;有以經脈命名者,如巨陽厥、陽明厥、少陽厥、太陰厥、少陰厥、厥陰厥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以下簡稱“國標”)所概括的厥病類疾病,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
氣厥病氣厥病
指髒氣衰敗,清氣不升,瘀痰濕濁內生,邪毒閉塞清竅,而神識昏蒙的病變,據其原發病臟器的不同,分為肺厥[肺性腦病]([]內所指為西醫相關病種,下同)、肝厥[肝昏迷]、腎厥[尿毒症昏迷]、消渴厥[糠尿病昏迷]、心厥[心原性休克及暈厥]、屍厥[去大腦皮質狀態]等,屬所謂“髒厥”的範疇。二是指各種外來刺激等,導致神昏肢厥的病變,據其因性的不同,而有氣厥[癔病性暈厥]、風厥[過敏性休克]、痰厥[痰阻性暈厥]、脈厥[血管運動失調性休克]、冷厥[凍僵]、酒厥[急性酒精中毒]、飢厥[低血糖暈厥、傾倒綜合徵]、蛔厥[膽道蛔蟲]、暑厥[高熱昏迷]、中惡[神經精神性昏厥]等。此外,厥頭痛[高血壓腦病]、厥心痛[急性心肌梗塞]、煤氣中毒、自縊、溺、電擊傷等,亦可歸屬厥病類。這些都是獨立的疾病。
中風、癇病、中毒、腦部外傷、疫病及溫熱病過程中雖常有神識昏厥的主症,但因其已另列為獨立病種,故應與之加以鑑別,而不得統稱厥病,亦不宜歸屬於厥病類疾病之內。
2 脫(絕、衰)病類
脫(絕、衰)病類,系指髒氣衰敗,精血、陰液、陽氣等消耗殆盡,陰陽相離,生命垂危的一類危重病變。其中脫,亡也,虛而脫也,主指陰津陽氣等的亡夫;絕,竭也,衰而竭也,主指髒氣衰竭。然髒氣衰絕必陽氣陰血消亡,陰血陽氣消亡則髒氣必敗,故脫、絕、衰可以通稱,實行屬於一類病變。
古代早有脫、衰、絕、竭之稱,如《靈樞.決氣》有精脫、氣脫、津脫、液脫、血脫、脈脫等名,且《內經》、《傷寒論》等書在其論“厥”中已包含某些脫病,如《素問.繆刺論》所指屍厥,實屬脫病性質。《說文》:“絕,斷絲也。”故“絕”有斷絕、衰敗等義。《脈經*診五臟六腑氣絕證侯》提出心絕、腎絕等十絕,並論及因氣絕而死的表現,如“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聖濟總錄》雖有“心衰則健忘”之語,但其所指顯然屬於病機而非疾病。至《臨證指南醫案.脫》徐靈胎評曰:“脫之名,惟陽氣驟越,陰陽相離,汗出如油,六脈垂絕,一時急迫之症,方名為脫。”方將“脫”作為獨立的病種,甚至作為一類疾病對待。
氣厥病氣厥病
古之所指脫(絕、衰)類疾病,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指精微正氣亡脫,如氣脫、血脫、脫陽、脫陰、陰陽俱脫、陽絕、陰絕、六陽氣絕、陰竭陽脫、肉脫、肉絕、筋絕、脈脫、津脫、液脫、精脫;二指內臟氣機衰絕,如心絕、肺絕、肝絕、脾絕、腎絕、膽絕、胃絕、小腸絕、大腸絕、三焦竭;三指某些危急重病,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所謂“五絕”,系指自縊、摧壓、溺水、魘魅、凍死(或產乳、服毒)等五種疾病。此外尚有暴脫、暴絕、上脫、下脫、上下俱脫、面脫、中風脫、中風絕等名。
“國標”所列屬於脫(絕、衰)病炎的術語有:血脫[失血性休克]、液脫[脫水與失液性休克]、暑脫[熱衰竭]、心衰[心力衰竭]、肺衰[呼吸衰竭]、腎衰[腎功能衰竭](急性腎衰[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衰[慢性功能衰竭])等,皆為獨立的疾病。
3 厥脫辨析
厥、脫皆為病類概念,均屬危重病變,但其病因、病機、病性、治法等有所不同。
厥(閉)病類疾病的病性偏實,多因邪氣陰閉(氣機滯閉、血瘀血逆、痰濁蒙閉、邪毒襲腦等)所致,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以昏厥不省人事為主症。故其治療當以祛除邪氣、調和陰陽、疏理氣機、開竅醒神等為大法。
脫(絕、衰)病類疾病的病性偏虛,一般是因髒氣衰竭、精血亡脫所致,以面色蒼白、氣微、脈絕等為主症,或有煩躁或神情淡漠,甚至神識昏厥的表現。故其治療當以益氣回陽、救陰固脫等為大法。
然而邪盛必然傷正,正衰可致邪留,故厥、脫病變又可以同存。如厥病之末可轉變或合併脫病,且古之厥病已包括部分脫病在內(如《類經.厥逆》“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而腎衰等某些衰脫疾病,因髒氣微而邪氣留,邪氣蒙閉腦神亦可見神昏等厥的表現。正因為某些厥病與脫病可以同時存在,這恐怕是中醫學以往常將厥、脫合稱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國標”中則既列有腎厥、心厥、肺厥,又列有腎衰、心衰、肺衰,但其病性並不相同,並非同病異名。當臨床上出現厥、脫的表現共存時,可對疾病作出複合診斷。
前人常將厥脫稱為“證”,則說明厥、脫不僅是“病”的概念,並且是“證”的概念。這是因為亡、脫、絕、衰、厥、閉等,皆屬“病性”概念,而病性在辨病與辨證中都是應當重點明確的內容。在疾病診斷時,可用以歸類而成為病類概念,而有前列種種厥、脫疾病;在辨證診斷時,雙可將其作為辨證的基本內容之一,而有亡陽證、亡陰證、氣脫證、血脫證、痰熱內閉證、氣閉神厥證、濁毒閉神證、痰迷心竅證等證名。臨床治療同樣主要應針對病性,故對於厥、脫而言,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的大法相同。

相關搜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