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資本

民營資本

民營資本是指除國有企業資本、外國企業資本之外的國內中小企業資本及民間閒置資本。

簡介

(圖)民營資本民營資本

民營資本是指除國有企業資本、外國企業資本之外的國內中小企業資本及民間閒置資本。民營資本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從事產品價值鏈低端的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普遍存在著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研發能力弱、能源資源消耗高等問題。

民營資本參與中國銀行業已是大勢所趨。自2002年到2005年,11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民營股本增加了65.54億股,增長144.9%,民營股占比增長了1.24%,而同期國家股、國有控股企業法人股占比分別下降了0.76%、17.19%。民營資本已占民生銀行總股本的55.04%。

來源結構

中國民營資本投資高技術產業的資本來源結構單一,主要依靠過去的積累;行業選擇偏好明顯,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業;“產學研”結合不緊密,技術主要是獨立研發。民營高技術企業普遍存在融資困難、規模偏小、研發能力不足、高素質人才缺乏等問題。多數民營高技術企業對外部環境不滿意,入駐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主要原因是為享受優惠政策。

中國的民營資本萌芽

(圖)民營資本民營資本

於1980年前後,主要是三類:一是脫帽後政府歸還給“資本家”們財產、利息等,使他們有了一定量的資本,政府鼓勵他們發揮餘熱,重新做生意,那時,我曾專門訪問了上海著名的“資本家”劉靖基等人,他們回響政府號召,組織、發展工商聯,積極推動中國市場進步,這裡面有罪嗎?一是從農村起步和濫觴的承包制度,其中有些責任人通過承包經營變成了“萬元戶”,少數又進一步發展為了私營企業主,那時的承包人是在巨大的經濟風險甚至政治風險以及廣泛的社會歧視中進行的,他們勇敢的承包犯罪了嗎?三是自由市場攤販和開小店的個體戶,前述上海周家咀路涮羊肉一條街,當時我曾專訪過主要開拓人綽號“老虎”的店主,他文革中到西北吃官司,文革後回滬,已經三十好幾歲,因為街道安排不了工作,便想到西北的涮羊肉,利用自己狹小的住房開了僅夠擺放一個大涮鍋、兩三個小暖鍋的小店,自己住不到一米高的閣樓,不想生意火暴,連一些住滬的外國人也經常趕來擠在鍋邊猛涮,他成了“萬元戶”並娶到了老婆,街道把他當作“改造好的人”的典型進行宣傳,聲稱他的“進步”都是街道黨委領導下取得的,並勸他寫了入黨申請書,按照今天的“原罪說”,他豈不是犯了罪!

投資公用事業

2003年1月,一則產經新聞攫住了業內眾多人士的眼球:位列全國民營企業百強的均瑤集團獲準投資6億元整體收購地處長江三峽旅遊勝地的宜昌機場。均瑤集團是中國較早進入航空領域的民營企業,早在2002年8月,該集團控股東航武漢航空公司18%股份的訊息即在業界引起轟動,此次收購國內民用機場被媒體和觀察家認為是中國非公經濟進入限制領域的標誌性事件,公司董事長王均瑤也表示:這表明中國民間資本進入國家壟斷行業的堅冰已經打破,預示著民營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進入更廣闊的投資領域。

近年來,一向為國資傳統領地的城市市政公用事業的大門正逐漸向非國有資本開啟。2001年12月,國家計委頒布了《關於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供水、燃氣、污水和垃圾處理、道路、橋樑等經營性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建設。2002年12月27日,建設部發布《關於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宣布全面開放我國市政公用行業投資建設、運營、作業市場,建立政府特許經營制度。這些政策立即在民間投資領域引發巨大反響,各路民營好漢爭相出手,一時間風生水起,好戲連台。
2002年3月,民營企業上海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32.07億元受讓上海路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99.35%的股權,從而買斷了原由後者運營的滬杭高速公路上海段30年的經營權,首開民營資本投資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先河。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上海市政府“開挖”了一條讓民間資本進入高速公路經營的渠道,其激活民間資本的示範效應和乘數效應絕非32億元所能衡量。3個月後,民間資本占85%的上海友聯聯合體,在總投資8.7億元的滬上最大污水處理項目———竹園污水處理廠國內招商中一舉中標,負責項目的融資、建設以及20年特許經營期內的運營管理。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上海城建投資中有一半來自民間投資,其中高速公路有七成由民營資本打造。專家透露:上海市在“十五”期間的環保投入將達到800~900億元,相信會有更多有實力的民企爭搶這一誘人的“蛋糕”。

規模效應

(圖)民營資本民營資本

公用事業有請民營資本,其穩定乃至高額的投資回報和巨大的規模效應自然“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浙江,雅戈爾集團巨資參股杭州灣———杭州跨海大橋,杭州錦江集團通過聯營投資4.8億元建成6個熱電廠,並追加10億元把其中一座改造為垃圾焚燒發電廠;溫州市民間資本投入1.8億元承建和經營溫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政府則無償提供215畝項目用地及政策配套,25年後該廠無償劃歸政府。在河北,2003年1月,民營企業新奧燃氣控股70%與石家莊燃氣集團合資設立新奧燃氣有限公司,負責經營全市管道天然氣的分銷業務並為市區供氣。在山東,2002年7月,全省第一家、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股份制民營火車站———純化火車站及鐵運專用線正式投入運營,青島市民營企業家楊乃國成功收購了青島港5號碼頭。在四川、在吉林,在全國各地,民營投資一浪高過一浪。

資本天生要追逐利潤。在過去,由於行業“限進”、稅賦不公和法律保障等的諸多欠缺,龐大的民間資金或是沉睡在銀行(最新的說法是: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總額已接近10萬億元),或是以熱錢、遊資等形態遊走於股市、期市、郵市、地下錢莊、民間邀會等處,在經濟運行中發出一陣陣不和諧的雜音,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股票、房地產等領域的泡沫經濟,同時也造成民間投資總體效率偏低,結構嚴重失衡,給我國經濟生活帶來相當負面影響。
而今,政策的天平終於開始向民營經濟傾斜。十六大報告破除了體制性的障礙,使私營經濟今後可以與國有和外資企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展開競爭。國家工商總局已經宣布要清理和廢止歧視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修訂完善支持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除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軍工、石油、戰略能源等涉及國家安全的命脈產業,其他都應該允許民間資本來經營;允許外資進入的領域,必須向國內私營資本開放;給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什麼待遇,也要給民營企業什麼待遇;凡是國有資本和集體資本退出的領域,都應該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大膽進入。北京市市委書記劉淇在北京市第十二屆人代會上表示:北京今後將向民間資本開放外資能夠進入的一切領域,同時使民企和國企在市場準入、上市融資、進口等關鍵環節享受同等待遇。國家統計局的一份資料顯示: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縣市經濟、西部大開發、城市化建設和國有經濟退出領域是當前民間投資的七大熱門“去處”,蘊含著豐富的投資機會。

發展

(圖)民營資本民營資本行業分布

據統計,截止到2001年底中國民營資本已達到11.2萬億元,第一次超過10.9萬億的國有資本。到2004年,各類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超過60%,吸納就業人口超過一億,投資比重超過了40%,實現了中國17%以上的對外出口,形成了民營、國有、外資“三分天下”的格局。

國內民營經濟占全社會的投資比重已上升到44.6%,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國內民間投資最近4年年均增幅都基本穩定在20%上下,2002年的增幅更幾乎是2001年的2倍,全年投資總額達到了12182億元。政策的“開閘”無異於“烈火烹油”,民間資本再也不必長期潛行於地下,遊走於市場的“灰色地帶”,它將以“新紅色資本”的靚麗扮相閃亮登場,正大光明地創造和追求陽光下的利潤,理直氣壯地分享屬於自己的財富。(《中國建設報》)行業投資建設、運營、作業市場,建立政府特許經營制度。這些政策立即在民間投資領域引發巨大反響,各路民營好漢爭相出手,一時間風生水起,好戲連台。

總之,民營資本對中國科研成果的轉化,增加高層次人才就業,提高我國產品出口的科技含量,已經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是,與傳統民營經濟總量相比,投資高技術的民營資本比重還很低,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有關民營資本參與高技術產業的機制和贏利模式、促進民營高技術企業聚集等理論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制定一套既能解決民營資本參與高技術產業的投資障礙,又能照顧到國家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政策,是擺在我國科技部門的一個緊迫任務。

現狀及結果分析

1.民營資本投資高技術產業的主要領域是電子信息業
作為高技術產業中最活躍的民營高技術企業投資於電子信息產業分布的比重最大,投資於環境保護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相對較少,說明我國民營資本的投資行業選擇偏好比較明顯。
2.民營高技術企業投入資本主要來自於過去的積累
民營高技術企業資本來源結構單一,用過去的積累進行投資的占絕對多數,高達76.1%,其次用銀行貸款投資的企業比例為21.1%,通過發行股票或股東再投入獲得投資資本的企業比例為14.1%,從風險投資機構獲得投資資本的企業數不足10%,其中35.2%的企業投入資本是多個來源。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有些民營高技術企業投入資本是靠民間借貸等方式籌集的。
3.民營高技術企業的技術主要來源於自己獨立研究開發
就民營高技術企業技術來源而言,通過自己獨立研究開發獲取技術的企業數最多,所占比例高達68.4%,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占30.3%,在模仿的基礎上改進占27.6%,兩者比例相當。購買現成技術成果的企業比例為6.6%,選擇委託科研機構開發和對市場產品簡單模仿的企業比例最低,不足4%。因此,自己獨立研究是民營企業獲取技術的主要途徑,民營企業在“產學研”結合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4.民營高技術企業營業規模偏小
2004年,中國民營高技術營業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占52%,營業額大於1000萬元又小於1億元的占26%,營業額超過1億元的僅占15.6%。而我們熟悉的一些跨國企業年營業額都達到幾百億美元,例如,2003年,IBM的營業額高達858.6億,索尼為606.1億美元。相比之下,國內大型民營高技術企業如聯想、華為等,其年營業額不及這些跨國巨頭的1/10。中國民營高技術企業營業規模總體上偏小,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5.民營高技術企業的研發能力不足,但研發投入明顯提高
研發投入占當年銷售收入的比例低於3%的有12家,3%~5%的有16家,5%~10%的有23家,22家企業研發投入比例超過10%。從企業從事研發人員比例來看,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10%以下的有20家,占10%~20%的有10家,占20%~30%的有15家,占30%~50%的有19家,占50%以上的有10家,說明我國民營高技術企業非常重視研發工作,研發投入力度比較大,科技創新意識不斷增強。
6.民營資本投資高技術產業的動機比較複雜
為了提升傳統產業的企業數占41.1%,為了實施多元化經營的企業數占20.5%,超過半數企業(53.4%)是為了謀求增值收益,出於其他動機的占9.6%。實地調查也發現有些民營資本家投資高技術行業主要是為了人前顯赫,覺得有面子,能夠贏得社會效益。

面臨問題

1.民營高技術企業普遍感到融資困難

融資困難是中國民營高技術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接受調查的74家企業中,47家企業感到融資困難或很困難,占被調查企業的63.51%,只有5家企業沒有困難。另外,表2顯示的民營高技術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中,感到融資困難和資金不足的企業合計超過被調查企業總數的70%。
2.民營高技術企業普遍感到缺乏高素質人才
45.6%的被調查企業感到缺乏人才。另外,在回答民營高技術企業失敗的原因時,36.2%的企業認為是缺乏人才,排在第二位。眾所周知,高校擴招導致近年來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是企業感到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畢業生又找不到理想的就業崗位,形成強烈的反差。從實地調查中感覺到,民營企業缺乏人才的原因並不是由於薪酬競爭不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而雇用不到高素質人才,實際上,許多民營企業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並且高薪僱傭了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民營高技術企業的員工大多缺乏安全感和穩定感,儘管許多企業已經建立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員工對這種未來享受到的待遇缺乏信任;二是民營高技術企業的決策者對員工現階段的需求層次認知不準,人員流動率非常高;三是員工普遍不認同民營企業家族氛圍濃厚的企業文化,感覺難以融入其中,個人成就感得不到滿足。
3.優惠政策是高新技術開發區吸引民營資本投資的首要原因
高新技術開發區主要是通過政策優勢形成的民營資本的空間聚集,這種聚集不是以其內在的市場機制和產業關聯為基礎的,存在脆弱性。實地調查也發現,一些開發區內部幾乎沒有產業上的分工、協作和交流,還沒有形成產業上的網路或產業群。
4.過半數民營高技術企業對外部環境不滿意
對開發區內環境滿意度的調查結果表明,在所調查的高技術企業中,對於區內信用環境的滿意率為47.4%,投資環境為43.4%,滿意區內競爭環境的企業僅占39.5%,有55.5%的企業對於區內的創新環境不太滿意,對於區內政府服務滿意率為56%。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並為入區企業營造優良的運營環境、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以鼓勵和支持企業投資高技術產業是中國政府發展高技術產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從調查結果看,超過半數的企業對開發區的運作環境並不感到滿意,說明過去我國各級政府在開發區建設上,過分重視硬體建設,而對軟體環境建設則顯得力度不夠。

障礙與期望

1.民營資本投資高技術產業的障礙
民營資本投資高技術產業的障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創業初期的障礙,二是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為了全面了解創業初期的障礙,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一個開放式問題,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從調查結果看出,資金不足是民營高技術企業創業初期的最大障礙,其次是人才缺失和市場開拓。
關於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障礙,將近一半的民營高技術企業認為人才缺乏是發展中的障礙;37.3%的企業認為融資困難是發展中的障礙;34.3%的企業認為市場開拓能力是發展中的障礙;32.8%的企業認為資金不足是發展中的障礙;認為政府政策服務跟不上是發展中的障礙的企業比例不足20%,認為持續創新能力不足的企業比例約18%。很顯然,人才缺少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其次是融資困難和市場開拓。
2.民營資本投資高技術產業對政策支持的期望

為了深入了解民營資本對政府政策支持的期望,將近一半的民營高技術企業希望得到資金支持政策,如更新抵押貸款標準、智慧財產權融資擔保和加大國家創新資金投入等;35.4%的企業希望得到稅收優惠政策,如設備進口免稅、工資全額進入成本、適當延長免稅期(各地方不統一,希望統一延長至5年)、校企合作項目免稅政策;21.6%的企業希望政府出台鼓勵技術創新政策,如制定企業創新投入的獎勵機制;13.7%的企業希望政府能夠制定有利於企業開拓市場的政策,鼓勵購買本國高技術產品、政府優先採購本國產品等;11.8%的企業希望政府鼓勵行業信息溝通政策,建立企業之間、地區之間和企業與政府之間溝通平台;希望政府完善和落實高技術人才的企業的比例為7.8%;有部分企業希望政府強制淘汰落後工藝政策,建設民營資本信用體系,加大項目前期支持等,這些企業累計比例為30.3%。從上述結果看,國家的民營資本參與高技術產業的政策體系還待完善,近期政策重點應放在資金支持、稅收優惠、技術創新獎勵和市場開拓四個方面。

新聞出版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做客央視經濟頻道《對話》欄目時透露,新聞出版行業有望對民營資本開放。

新聞出版行業改革在融資政策上要突破,對於大型傳媒開闢三個融資通道,第一就是上市,通過上市籌集社會資本。第二個融資渠道,要吸收大型國有企業進來,最近我們在策劃打造的重大傳媒集團,一些中石油、移動這樣大型國有企業的,真正的資本實力要進來,因為要解決這個行業長期自我滾動發展資本不足的問題。第三點,和民營的資本要連線,就是民營資本在一些環節上發展得很好,它的市場敏感度、策劃的能力,它對危機處理應對的那種速度,都是原來體制所不具備的,那么把這些優勢組合起來,讓它資本能整合到一塊,既發揮民營資本的優勢,也給國有的企業輸血,那么這三條渠道,從資本上就開闢一個聯合的通道。

影響

2002年10月,央行發布《進一步發揮中小商業銀行的作用》決定:“充分發揮現有中小商業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的作用,改變中小商業銀行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股權結構,通過充分引進民間資本和適度引進外資來增強中小商業銀行的資本實力。”民營資本對中小商業銀行的改造,必將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進程產生巨大影響。

第一,有利於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緩解政府投資規模過大和增長過快的壓力。前幾年,社會投資與需求的不足,制約了經濟發展,為此,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1998年-2002年國家增發6600億長期建設債券,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大型重點項目建設的投入,從而拉動經濟高速增長。隨著世界經濟的回暖,我國將逐漸淡出積極財政政策。民營資本參股中小商業銀行,將大大補充其較低的資本金,增強銀行的實力,中小商業銀行大量貸款資金將會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項目(部分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已試行公司化管理,盈利空間廣闊),抓住國債項目建設“瘦身”帶來的投資機遇,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和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拓展空間。
第二,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引導社會預期。民營資本通過參股中小商業銀行,並隨著中小商業銀行經營環境的改善,資本的增值效應逐步顯現。更多的民間資本(超過16萬億以上的銀行儲蓄資金),將會注入中小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這能夠有效平抑經濟波動。同時,隨著貨幣市場存量資金流的增加,貨幣流動性比例(M1/M2)也會大大提高,這更將刺激資本的投資意願,增強社會投資者的未來預期,為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源。
第三,有利於中小商業銀行擺脫地方政府的干預。多數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的中小商業銀行,很大一部分資產掌握在政府財政或國資部門。單一的股權結構,政企不分的管理體系,權責利三分的人事制度,導致中小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嚴重乏弱。民營資本參股中小商業銀行,將使中小商業銀行股權多樣化,以完全“經濟人”特徵自主參與經營活動,使金融資源與行政資源最佳化配置。
第四,有利於中小商業銀行的銀行再造。銀行再造理論是以有利於客戶價值的要求來設計業務流程、組織結構、改造經營管理模式,從而使銀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民營資本的注入,改變了中小商業銀行的公司股權結構,提高了資產質量,加速銀行內部控制機制和組織體系的形成,完成整體企業文化的轉型和重塑。
第五,有利於化解中小商業銀行“難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矛盾。中小商業銀行以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主要客戶群體。中小企業的誠信指數很難測定,導致中小商業銀行難貸款、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的局面。
第六,有利於推動利率市場化。2002年初央行在全國八個縣農村信用社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試點,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50%擴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2年10月,浙江溫州357家農村信用社也進行了利率改革試點。隨著民營資本的進入,中小商業銀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指日可待。
民營資本對中小商業銀行資本金的充實,會有效擴大銀行的信貸規模。如果利率浮動範圍放寬,中小商業銀行就能夠按照對市場需求風險級次的理解,對不同的貸款客戶來決定貸款利率,銀行的利差收入可能會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抵禦風險的能力就會加強。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由於貸款彈性的提高,得到貸款就相對容易,而企業在支付相對多一點的風險溢價時,又增加了中小商業銀行的利潤,雙方很可能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民營資本的介入,將有力促進中小商業銀行在對於不同風險特性、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信貸業務上,增強靈活性,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政策導向

2010年5月份,國務院發布新36條,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市政公用事業以及石油電信航空、核電、鐵路等高度壟斷行業。8月1日,國務院又發布鼓勵民資的新36條實施辦法。這被看作是繼5年前中央頒布“非公36條”之後,中國政府對民營經濟提振最大的一次舉措。

中國石油天然氣領域首先向浙江民營資本開放,2010年8月5日,中國石油集團與浙江眾多民營企業在杭州洽談合資合作。這些民營企業都是浙江的重量級企業,比如娃哈哈集團、華立集團、西子聯合控股、萬豐奧特控股等等。中國石油集團副總經理李新華說:“這次我們是第一次,在全國舉行這樣大型的合資合作洽談會,我們首先選擇浙江,因為浙江民營資本實力強大,創業精神比較旺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