毿毿

毿毿

毿毿,漢語辭彙。 拼音:sān sān 基本解釋:是指毛髮、枝條等細長的樣子。

詞目

毿毿

拼音

sān sān

注音

ㄙㄢ ㄙㄢ

引證解釋

1、垂拂紛披貌。

《詩·陳風·宛丘》“值其鷺羽” 三國 吳 陸璣 疏:“白鷺,大小如鴟,青腳高尺七八寸,尾如鷹尾,喙長三寸許,頭上有毛十數枚,長尺餘,毿毿然與眾毛異。”

唐 劉商 《柳條歌送客》:毿毿拂人行不進,依依送君無遠近。青春去住隨柳條,卻寄來人以為信。

唐 五代 鄭谷《槐花》詩:“毿毿金蕊撲晴空,舉子魂驚落照中。”

宋 陸游 《題閻郎中溧水東皋園亭》詩:“毿毿華發映朱紱,同舍半已排雲翔。”

宋 孫光憲《柳枝詞四首其一》:根柢雖然傍濁河,無妨終日近笙歌。毿毿金帶誰堪比,還共黃鶯不較多。

宋 釋梵琮《訪育王東堂空叟和尚夜話》:病餘相對兩枯椿,霜發毿毿映暖窗。縱有丹青描不得,到頭六六不成雙。

郭沫若 《西湖紀游》詩:“菜花黃,湖草平,楊柳毿毿,湖中生倒影。”

《哈姆雷特》第四幕第七場:王后:“在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的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一樣的水流之中;...”

2、散亂貌。

宋 蘇軾 《過嶺》詩之二:“誰遣山雞忽驚起,半巖花雨落毿毿。”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 羿 一看,仿佛覺得異樣,不知怎地似乎家裡亂毿毿。迎出來的也只有一個 趙富 。”

例句

毿毿下垂

柳枝 毿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