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麝香

毛麝香

毛麝香,拉丁文名:Adenosma glutinosum (L.) Druce,玄參科、毛麝香屬直立草本,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莖圓柱形,上部四方形,中空,簡單或常有分枝。葉對生,上部的多少互生,有長3-20毫米的柄;葉片披針狀卵形至寬卵形。分布於江西南部、福建、廣東、廣西及雲南等省區。生於海拔300-2000米的荒山坡、疏林下濕潤處。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也有。全草藥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被粘質疏長毛,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高30-100厘米。莖圓柱形,上部四方形,中空,簡單或常有分枝。葉對生,上部的多少互生,有長3-20毫米的柄;葉片披針狀卵形至寬卵形,長2-10厘米,寬1-5厘米,其形狀、大小均多變異,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至截形或亞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的齒,有時為重齒,上面被平伏的多細胞長柔毛,沿中肋凹溝密生短毛;下面亦被多細胞長柔毛,尤以沿中肋及側脈為多,並有稠密的黃色腺點,腺點脫落後留下褐色凹窩。

毛麝香毛麝香

花紫藍色,單生葉腋或在莖、枝頂端集成較密的總狀花序;花梗長5-1

5毫米,在果中長可達20毫米;苞片葉狀而較小,在花序頂端的幾為條形而全緣;小苞片條形,長5-9毫米,貼生於萼筒基部;萼5深裂,長7-13毫米,在果時稍增大而宿存;萼齒全緣,與花梗、小苞片同被多細胞長柔毛及腺毛,並有腺點;花冠紫紅色或藍紫色,長9-28毫米,上唇卵圓形,先端截形至微凹,下唇三裂,有時偶有4裂,側裂稍大於中裂,先端鈍圓或微凹;雄蕊後方一對較粗短,藥室均成熟;前方一對較長,花葯僅1室成熟,另一室退化為腺狀;花柱向上逐漸變寬而具薄質的翅。蒴果卵形,先端具嚎,有2縱溝,長5-9.5毫米,寬3-6毫米;種子矩圓形,褐色至棕色,長約0.7毫米,寬0.4毫米,有網紋。花果期7-10月。

地理分布

毛麝香毛麝香

生於山野草叢中。生於海拔300-2000米的荒山坡、疏林下濕潤處。

基本介紹

【別名】麝香草、涼草、五涼草、酒子草、毛老虎、餅草、香草[廣西]

【來源】為玄參科毛麝香屬植物毛麝香Adenosma glutinosum (L.) Druce,以全草入藥。夏秋採集,洗淨陰乾。

【性味歸經】辛、苦、溫。

分類地位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Adenosma glutinosum)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玄參目、玄參科、毛麝香屬的一種

分布

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和江西、福建的南部;印度至馬來西亞,大洋洲也有。生海拔2000米以下的荒山坡或疏林下。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000m的瘠地、乾燥山坡、溪邊、荒地等,是一種藥用性較強的適應性野生藥用植物。

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有祛風解表、化濕消喘功效,主治感冒、咳嗽、頭痛發熱、食帶等。全草藥用。

中藥藥材

毛麝香毛麝香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毛麝香有二種。一種形如火炭母,生毛;一種形如大楓艾,葉大。《嶺南採藥錄》:毛麝香,枝葉根皮,皆含芳香之氣,能引藥透入肌膚,頗有麝香之功用,故名。

【別名】 麝香草、五涼草、酒子草、毛老虎、餅草、香草[廣西],五涼草(《嶺南採藥錄》),辣薊、辣雞(《陸川本草》),餅草(《廣東中藥》),涼草、五郎草、藍花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玄參科植物毛麝香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denosma glutinosum (L.) Druce[Gerardia glutinosa L.]

毛麝香毛麝香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切段曬乾鮮用。

【性味】 辛、苦,溫。

①《嶺南採藥錄》:"味辛。"

②《南寧市藥物志》:"辛而微澀。"

③《廣東中藥》Ⅱ:"味苦辛,性溫。"

【性狀鑑別】 全草長20-30cm。根殘存。莖直徑2-4mm,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淺縱紋,被疏長毛;質堅易折斷、中空,稍呈纖維性。葉極皺縮,上面黑褐色,下面淺棕褐色,被柔毛,密具下凹的腺點。有的可見花或果實、萼宿存,茶褐色,5裂,其中1裂片顯著長大。蒴果茶褐色或黃棕色。氣香濃烈,味稍辣而涼。

以氣芳香、無雜質者為佳。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散瘀消腫,解毒止癢。用於小兒麻痹初期,受涼腹痛,風濕骨痛。外用跌打損傷,腫痛,癰癤腫毒,黃蜂螫傷,濕疹,蕁麻疹。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消毒。"

②《嶺南採藥錄》:"理跌打傷,能消腫止痛,散瘡瘍惡毒。""治氣痛。"

③《南寧市藥物志》:"止血,止痛,散瘀消腫。治跌打刀傷,風濕瘡瘍。"

④《廣東中藥》Ⅱ:"治山嵐瘴氣,水土不服,產後肝風口渴,並治皮膚瘙庠。"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濕,消腫痛。治小兒麻痹,風濕骨痛,風寒腹痛,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瘡癤腫毒。"

⑥《廣東中草藥》:"治皮膚濕疹,黃蜂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本草》

選方

① 治哮喘:毛麝香淨葉切絲,配洋金花捲煙吸。(《廣東中藥》Ⅱ)

② 治臊鼠咬傷:五涼草,煎水洗,或搗敷,再和苦楝樹?各二兩,煎水飲之,另以甘蔗煎水洗之。(《嶺南採藥錄》)

栽培技術

繁殖方式:種子繁殖。

組培快繁

毛麝香毛麝香

1.植物名稱 毛麝香[Adenosma glutinosum (L.)Druce]。

2 材料類別 莖段。

3.培養條件 MS 為基本培養基。腋芽誘導培養基:

(1) MS+6-BA 0.25 mg·L-1 (單位下同)+IBA 0.5;

(2)MS+6-BA 0.5+IBA 0.5.增殖壯苗培養基;

(3)1/2MS+6-BA 0.2+IBA 0.1;

(4) 1/2MS+6-BA 0.5+IBA0.1.壯苗培養基:;

(5) 1/2MS+6-BA 0.1。生根培養基;

(6) 1/2MS。以上培養基均含30 g·L-1蔗糖和5.8 g·L-1瓊脂, pH 5.8。培養溫度為(25±2) ℃; 光照強度約為30 mmol·m-2·s-1, 光照時間為16 h·d-1。

4.生長與分化情況

4.1 外植體消毒與起始培養 取毛麝香幼嫩莖段, 用洗滌劑漂洗30 min, 流水沖洗10 min, 然後在超淨工作檯用 70% 酒精浸泡 10 s, 0.1% HgCl2 滅菌6~8 min, 無菌水漂洗3次, 用無菌濾紙吸乾材料上的水分, 切割為長約1 cm、帶1個節的莖段, 接種在培養基(1)和(2)上。培養5 d左右開始生長(圖1);毛麝香生長迅速, 經過20 d的培養, 腋芽萌發生長;當腋芽長至 2~3 cm 時, 將其剪下進行增殖培養。

4.2 增殖培養 腋芽在增殖培養基(3)和(4)上培養20 d 後, 芽增殖數量達到 3~5 個。當芽長 3~4 cm時將不定芽分開, 並剪成帶2~3個節的莖段或帶頂芽的莖段進行增殖培養。通過反覆轉接, 獲得大量叢生芽(圖2)。20 d為一個繼代周期, 增殖係數達到 4 左右。

毛麝香毛麝香

4.3 壯苗生根培養 叢生芽長至3~4 cm時單個切下, 轉入壯苗培養基(5)中進行培養, 培養約15 d苗生長健壯(圖3)。然後轉入生根培養基(6), 培養10d後開始出現新根; 繼續培養15 d, 產生大量細根,生根率達 95% 以上。小苗具 4~5 對葉、苗高 5~8cm、根長 3~5 cm 時即可移栽(圖 4)。

4.4 煉苗與移栽 苗高5~8 cm、鬚根發達時煉苗。移栽前先將培養瓶蓋打開, 放到全天自然光照、溫度25 ℃的通風條件下煉苗7~10 d, 然後打開瓶蓋培養3~5 d。移栽時用鑷子將試管苗從培養瓶中取出, 洗淨根部培養基, 移栽入已滅過菌的營養土(泥炭:珍珠岩:蛭石=1:2:1)。移栽後7~10 d內保持營養土的濕潤, 並用塑膠薄膜保濕, 空氣濕度85%以上, 此後每天噴水1次, 15 d左右有新稍長出, 移栽成活率達 90% 以上。

5 意義與進展 毛麝香屬玄參科毛麝香屬, 直立草本, 分布於江西南部、福建、廣東、廣西及雲南等省區(鍾補求和楊漢碧1979)。花冠筒狀, 藍紫色或紫紅色, 長約2.5 cm, 花開於夏秋季節, 可作點綴夏秋景色的優良花境植物(圖5), 適合片植。適栽於陰濕溝谷邊或疏林下。全草藥用, 具有祛風止痛, 散瘀消腫, 解毒止癢之功效。揉之有香味, 主要成分為桉葉素、b-(甜)沒藥烯、檸檬烯、g- 松油烯、a- 蒎烯、丁香烯等揮髮油(汪存存等 2008),可代麝香用, 是一種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香料植物。毛麝香野生資源分散, 種子細小, 播種繁殖幼苗管理困難。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提高繁殖係數, 有較高的潛在套用前景。

概述

毛麝香毛麝香

毛麝香一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高30~60厘米,被粘質疏長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長1.5~5厘米,先端鈍,基部渾圓或闊楔尖,邊緣有鈍鋸齒,兩面均被茸毛。花紫藍色,單生於上部葉腋內或頂部,成疏散的總狀花序;花柄短,通常有小苞片2枚;萼片5,上面4枚線形,最下1枚披針形,較大,花時長約8毫米,結果時長約12毫米;花冠長2~2.5厘米,上唇直立,全緣或凹人,下唇擴展,3裂;雄蕊4,內藏,藥室分離,上面1對花葯的藥室發育而等長,下面1對花葯的藥室小,腺狀;花柱頂端膨大,柱頭之下翅狀。蒴果矩圓狀圓錐形,長約8毫米。花期7月 。

中藥大全記載

植物名:毛麝香。

生長環境:本品為一年生、直立、粗壯草本。生於山地灌木叢中,或草叢中。

入藥部分:全草。

採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山崗。

性味:性溫、味甘辛、氣芳香。

功能:祛風消腫、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1、山嵐瘴氣、水土不服:乾用1至2兩,清水煎服;2、風寒腹痛:生用5錢至1兩,清水煎服;3、皮膚痕癢:適量煎水,洗患處;4、跌打,配伍用。

驗方:(治跌打驗方)毛麝香5錢、金牛根5錢、金耳環1錢、金鈕頭5錢、血見愁5錢、清水三碗,煎成一碗,熱服。

(方解)本方之毛麝香祛風消腫,金牛根、金耳環散瘀、行氣、止痛,金鈕頭破瘀,血見愁去瘀而生新血。此方用於積瘀疼痛者,功效甚好。

(方解)跌打積瘀傷處疼,毛麝香並金牛根,鈕頭戴上金耳環,見愁去瘀好生新。

參考資料:《廣東中醫》(1961年第3期)新洲醫院介紹草藥治療麻風神經及應疼痛30例,均收立即止痛之效。處方:毛麝香、雞血藤、吊風根,虎環根(後兩藥之潮汕山區土名)水四碗,煎城一碗,溫服,每天服兩劑,上下午分服。

化學成分

毛麝香毛麝香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三萜、胺基酸、揮髮油。含精油0.30%-0.40

%,內有:α-側柏烯(α-thujene),α-蒎烯(α-pinene),香檜烯(sabinene),β-月桂烯(β-myrcene),α-和γ-松油烯(terpinene),間-聚傘素(m-cymene),1,8-桉葉素(1,8-cineole),α-和-β-蒈烯(carene),芳樟醇(linalool),黃樟油素(safeole),(王古)(王巴)烯(copaene),β-欖香烯(β-elemene),α-和β-丁香烯(caryophyllene),α-愈創木烯(α-guaiene),β-蓽澄茄油烯(β-cubebene),α-芹子類(selinene),β-甜沒藥烯(β-蓽澄茄油烯(β-cubebene),α-芹子烯(selinene),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橙花叔醇(nerolidol),α-芹子烯醇(α-selineol)等成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