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多在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1~2周后發病,其發病與感染,尤其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多見於兒童青少年。

概述

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endocapillary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多在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1~2周后發病,其發病與感染,尤其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所以又叫感染後或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post-infectiousorpost-streptococcalglomerulonephritis)。多見於兒童青少年。

病理變化

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肉眼觀察,腎臟腫大,充血、被膜緊張、表面光滑、色較紅,故稱大紅腎。光鏡下,瀰漫性腎小球腫脹,細胞數目顯著增多(hypercellular)是其主要特徵。系膜細胞、內皮細胞明顯增生腫脹為主,早期尚可見多少不等的中性白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增生的細胞使毛細血管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從而導致腎小球缺血。少數嚴重病例可見腎小球壁層和髒層上皮細胞增生,壁層細胞的增生形成新月體,易引起腎小球纖維化,如數量少,對功能影響不大。如病變廣泛可發展為新月體性腎炎。
間質充血、水腫,少量淋巴細胞和中性白細胞浸潤。腎小管上皮細胞可有水變性、脂肪變性及玻璃樣變等。管腔內常含有各種管型,如透明管型、紅細胞管型、白細胞管型等。
免疫螢光

可見免疫球蛋白IgG和補體C3呈粗顆粒狀沉積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壁。
電鏡下,除證實腎小球內增生的細胞主要是系膜細胞和內皮細胞,滲出的細胞是中性粒細胞等外,可見基底膜外側或上皮下有高密度、大團塊電子緻密物沉積。沉積物從基底膜向外側形成駝峰狀突起(hump)。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