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山楂

毛山楂

毛山楂,灌木或小喬木,無刺或有刺,小枝粗壯,圓柱形,嫩時密被灰白色柔毛,多年生枝灰褐色,有光澤,疏生長圓形皮孔。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生雜木林中或林邊、河岸溝邊及路邊,海拔200-1000米。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到庫頁島、朝鮮及日本也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毛山楂毛山楂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7米,無刺或有刺,長1.5-3.5厘米;小枝粗壯,圓柱形,嫩時密被灰白色柔毛,二年生枝無毛,紫褐色,多年生枝灰褐色,有光澤,疏生長圓形皮孔;冬芽卵形,先端圓鈍,無毛,有光澤,紫褐色。葉片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6厘米,寬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每側各有3-5淺裂和疏生重鋸齒,上面散生短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長柔毛,沿葉脈較密;葉柄長1-2.5厘米,被稀疏柔毛;托葉膜質,半月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有深鋸齒,長4-5毫米,脫落很早。復傘房花序,多花,直徑4-5厘米,總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柔毛,花梗長3-8毫米;苞片膜質,線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邊緣有腺齒,早落;花直徑約1.2厘米;萼筒鍾狀,外被灰白色柔毛,長約4毫米;萼片三角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全緣,比萼筒稍短,外被灰白色柔毛,內面較少;花瓣近圓形,直徑約5毫米,白色;雄蕊20,比花瓣短;花柱(2)3-5,基部被柔毛,柱頭頭狀。果實球形,直徑約8毫米,紅色,幼時被柔毛,以後脫落無毛;萼片宿存,反折;小核3-5,兩側有凹痕。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

產地: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生雜木林中或林邊、河岸溝邊及路邊,海拔200-1000米。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到庫頁島、朝鮮及日本也有。

生態習性

中生灌木或小喬木。性稍喜蔭,常生於林內,適宜濕潤肥沃的土壤。

播種繁殖

利用野生山楂種子實生繁殖砧木而培育成的苗木,根系發達,鬚根多,有利於植株生長,樹勢健壯、早期豐產,是提倡的育苗方法。種子處理:用常規方法採種層積,播種後發芽率極低,有時需播後2~3年才出苗。因此需在種胚形成而核殼未硬化時提前採種層積。正常採收的種子,經破殼後用百萬分之一百(100Ppm)濃度的赤黴素處理然後沙藏,也可大大提高次春種子的萌發率。提早採種沙藏法,採集山楂果,將果肉壓碎(不能傷種子),放在缸內浸泡10天,然後漂淨果肉,10天后取出種子趁濕進行沙藏。變溫處理沙藏法,將山楂種子用冷水浸泡10天后,再用“兩開一涼”的溫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將種子撈出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暴曬,晚上再用溫水浸泡,白天再曝曬。這樣反覆四次,當第一次曬種後,就有少量種殼的開裂,經3~4次曬種後就有約25%的種殼開裂,這時可將種子混入5倍的濕河沙中,進行種子層積。兩冬一夏沙藏法,選擇地勢高燥,不易積水,背風陰涼的地方挖貯藏溝,溝深80~100厘米,寬60~70厘米,長度視種子多少而定。溝底鋪5厘米左右的濕沙,再將一份野生山楂種子與三份濕沙混合均勻放入溝內,至離地面15厘米為止,中間放一束秫秸把,以便透氣,其上覆土直至高出地面30厘米為止,為防積存雨雪。第二年6~7月分種子上下翻動一次,第三年春即可萌芽播種,亦可於第二年秋播種。播種方法:播種分畦播和壠播。畦播採用條播法,行距30~40厘米;壠播多習慣用大、小壠壠的作法,小壟行距30~40厘米,大壟行40~50厘米。播種前整地開溝,溝深4~5厘米,澆足水後,將沙藏好的種子視萌芽情況分別播入溝內,上覆一層細土。每千平方米播種量,小粒種子約需18公斤,大粒種子需37公斤~45公斤。為了保墒,防止土壤板結和減少水分蒸發,可在覆土上再蓋1厘米厚的濕沙。蓋土和蓋沙的厚度不超過2厘米。未萌動的種子不能播,要繼續催芽,萌動後再播。播後管理:種子播入後要注意及時噴水,保持土壤濕潤,春播萌動的種子,一般可在播後7~10天出苗。在2~4片真葉時疏苗移栽,按株距10厘米左右插穴移栽,栽後立即補澆一次水,使土壤沉實,根土密接,以利成活。在萌期要加強管理,要求土壤疏鬆無雜草,乾旱時要及時澆水。每畝追施碳酸氫銨15~20斤。疏苗移栽後易發生白粉病,應每隔15~20天噴一次700~800倍的5%可濕性托布津,連噴2~3次。

根櫱繁殖

一般根櫱苗根系不發達,栽植成活率低,應選取鬚根量大、枝幹白嫩的健壯幼苗入圃,並延長在圃地的培育時間,以使根群發達,苗木健壯。根櫱苗要隨刨隨栽,並按苗木大小,鬚根多少分級栽植以利管理。

薔薇科·山楂屬植物

山楂屬(Crataegus L.),薔薇科,約1000種,分布於北溫帶,北美最盛,我國約有17種,各省均產之,其中山渣北部常見栽培,果供鮮食或作蜜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