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戲劇

比利時戲劇

1830年比利時獨立前,戲劇不發達,很少專業劇作家,也缺乏職業劇團。19世紀90年代初,比利時興起了象徵主義戲劇。19世紀末20世紀初,比利時佛蘭芒語作者L.斯里琴斯(1861~1946)的劇本反映了冷酷的現實。

發展歷史

比利時戲劇比利時戲劇
1830年比利時獨立前,戲劇不發達,很少專業劇作家,也缺乏職業劇團。1698年興建的莫內劇院,基本上由外國劇團巡迴演出。獨立後在政府鼓勵下,民族戲劇逐漸發展起來。首都布魯塞爾和各地陸續建起一些新劇院,但大多用法語上演,佛蘭芒語戲劇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最初出現的一批浪漫主義劇作家,寫出不少歷史劇,鼓舞了比利時人的愛國熱情。P.努瓦耶(1806~1846)的散文劇《巴伐利亞的雅克琳》1834年在莫內劇院演出獲得成功,後又發表《西梅翁》 (1836)。E.瓦康(1819~1861)1841年也在該劇院演出3幕詩劇《朗塞的神甫》,接著又寫了《安德烈·謝尼埃》(1844)等 3部詩體歷史劇。 真正以比利時歷史題材寫作的劇作家是 S.波特萬(1818~1902)和J.紀堯姆(1825~1900)。前者相繼演出劇本《雅克·德·阿特韋爾德》(1860)、《乞丐》(1867)、《魯本斯的母親》(1877)。後者最初發表了幾齣喜劇,後改寫歷史劇,5幕詩體歷史劇《斯特呂昂塞》(1861)是其代表作,寫一個政治家的生涯,充滿浪漫的悲劇氣氛。

19世紀90年代初,比利時興起了象徵主義戲劇。詩人C.V.萊爾貝格(1861~1907)的3幕神秘劇《預感者》(1892)開其先河。代表劇作家是M.梅特林克(1862~1949)。他的劇本《青鳥》等具有濃郁的抒情性。詩人┵.維爾哈倫(1855~1916)寫了 4部劇本。 4幕劇《黎明》(1904)歌頌一位護民官,風格比較粗獷;《修道院》(1900)揭露宗教界的虛偽和骯髒;歷史劇《菲力浦二世》(1901)寫16世紀西班牙宮闈鬥爭,鞭撻鎮壓尼德蘭革命的暴君;詩體悲劇《斯巴達的海倫》(1912)類似於古典悲劇。詩人G.羅登巴赫(1855~1898)寫有獨幕詩劇《面紗》(1894)。“青年比利時”派詩人I.吉爾金(1858~1924)著有表現歷史人物的《薩瓦納羅爾》、《埃格蒙特》和表現1902年彼得堡起義的《俄國大學生》等劇。V.吉爾(1867~1950)寫了神話劇《這只是一場夢》、《犧牲》。F.昂塞寫了詩劇《維特的學校》、《萬事如意》、《追加遺囑》。H.莫貝爾(1862~1917)寫了分析人物內心生活的《少女研究》、《根》、《水和酒》。G.范聚普(1869~1955)寫了近15部劇本,其中揭示金錢腐蝕作用和亂倫的有《孩子》、《你的父母》;宣揚責任、犧牲、樂觀的有《階段》、《播種》、《力量》等。受范聚普影響的作家G.朗西寫了劇本《最後的勝利》(1921)和幾部獨幕劇,讚揚對粗野本能的克制。女作家M.迪泰梅(1882~ )寫了《怪物之家》(1913)、《愛神廟》(1922)等。

20世紀初比利時詩劇的代表作家是 P.斯帕克(1870~1936),他的喜劇《卡吉》(1908)宣揚了熱愛祖國的思想。另一個詩劇作家F.博德松發表了一出揭露世態炎涼的《百萬富翁皮埃羅》,接著又寫了大型喜劇《弗朗索瓦·拉伯雷修士》和《佩托王朝廷》。此外,F.克魯瓦塞(1877~1937)創作了一些輕鬆的喜劇。H.基斯特梅克(1878~1935)發表了幾齣關於愛情的戲,如《本能》、《創傷》、《情敵》。

19世紀末20世紀初,比利時佛蘭芒語作者L.斯里琴斯(1861~1946)的劇本反映了冷酷的現實,如《偷獵者》(1899)、《漁夫的名譽》 (1901)。C.布伊斯(1859~1932)的劇本具有自然主義的風格,如《范·帕梅爾一家》(1903)、《第十二夜》(1903)。A.赫根斯里特(1866~1964)的劇本《斯塔卡德》(1897) 寫一個哈姆雷特式的為父報仇的故事。此外,著名作者還有歷史劇作者C.費爾斯赫夫(1874~1950)、心理分析劇作者M.薩布(1873~1938)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布魯塞爾建立了馬萊劇院(1922)及一些專業劇團,進一步推動了戲劇創作。最初,F.克羅梅蘭克(1885~1970)的鬧劇流行一時,代表作是諷刺嫉妒心理的《慷慨的烏龜》(1920)。H.索馬涅(1891~1951)的風格和克羅梅蘭克有相似之處,著有《亂蹦亂跳的舞蹈家們》(1926)、《瑪麗夫人》(1928)等。代表作是鬧劇《另一個救世主》,1923年由呂尼埃-波埃在公園劇場演出。詩人C.孔拉迪(1893~1957)在1926~1935年間寫了一系列劇本,如《哈姆雷特》(又名《道德的勝利》)、《無法無天的普羅米修斯》(又名《人類的幸福》)等,既有悲劇也有鬧劇。

為了鼓勵劇作者用佛蘭芒語創作,O.D.格魯伊於1920年創辦佛蘭芒人民劇院。佛蘭芒語作者H.泰爾林克(1879~1967)成為表現派戲劇的先驅,他的劇本《慢鏡頭影片》(1922)借用電影手法同時表現一對想跳河自殺的年輕夫婦的現在和過去。他還寫有劇本《沒有身體的人》(1925)和《絞架上的喜鵲》(1937)。G.馬唐斯(1883~1967)的諷刺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如《來自天國的萊徹》(1919)、《大鼻子》(1925)、《天堂的乞丐》(1932,已改成為電影)等。

比利時戲劇比利時戲劇
兩次大戰之間,創作量最為豐富的法語劇作家是M.de蓋爾德羅德(1898~1963)。他陸續發表了《大露天賑濟遊藝會》等50多部劇本,有的曾由佛蘭芒民間劇團巡迴演出。他把現實和幻想交織在一起,風格奇特怪誕,吸收了電影技巧,採用了表現主義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劇本引起歐美一些國家的注意。H.克洛松(1901~1982)不僅是戲劇史家,也寫了不少劇本,《莎士比亞,或奇遇的喜劇》(1938)、《火的考驗》(1944)、《博吉阿》(1945)等,大都具有神話和傳奇色彩。

1943年C.艾蒂安建立了布魯塞爾之幕劇院。同年該劇院演出G.西昂(1913~ )的《以弗所婦女》,接著又演出《魯莽者夏爾》(1944)和《親愛的貢扎格》(1947)。西昂還寫了《中國公主》(1951)、《帕默拉的箱子》(1955)等,劇作介於荒誕和真實、嘲諷和嚴肅之間。

詩人C.貝爾坦(1919~ )的《求婚者們》(1947)和《唐璜》(1948)系根據古老傳說改編。1966年發表的《幸福王》是一部鬧劇。

與克羅梅蘭克的戲劇風格類似的劇作家還有J.莫甘(1921~ ),他的《給人人吃飽》1950年演出獲得成功。F.馬爾索(1913~ )也喜歡創作嚴肅的鬧劇,並富有獨創性。代表作《蛋》(1956)寫一個學徒如何被社會敗壞。

P.維朗斯(1912~ )創作豐富,劇本有現實和夢幻相結合的特色,如《熊皮》(1951)、《屋中雨》(1962)、《朦朧的城市》(1966)、《奧斯湯德的鏡子》(1974)等。

J.西格里(1920~ )的劇本《可憐可憐維奧萊特》(1953)等演出受到歡迎。

反映當代生活的還有R.卡利斯基(1936~ )寫腳踏車賽冠軍之死的劇本《斯康達隆》(1970),P.弗勒博(1952~ )的《橙色記事本》(1972),J.盧韋(1934~ )的《回頭見,蘭先生》(1972)、《在瓦隆區談話》(1977)等。

當代佛蘭芒語劇作家H.克勞斯(1929~ )寫有20部劇本,如社會問題劇《星期五》(1969)、《家》(1975),殘酷劇《復仇!》(1968)、《菲德拉》(1980)。此外著名劇作家還有先鋒派劇作家P.斯泰克斯(1925~ )、荒誕派劇作家T.布魯林(1926~ )等。

比利時劇作家

梅特林克,M. Maurice Maeterlinck (1862~1949)

比利時戲劇比利時戲劇
比利時劇作家,用法語寫作。1862年 8月29日生於根特。父親喜愛園藝和養蜂,對日後梅特林克的情趣和愛好有很大影響。梅特林克12歲入號稱比利時作家搖籃的聖-巴爾貝耶穌學校讀書,畢業後,遵照父親的意旨,入大學法科讀書,並加入律師公會,1886年去巴黎進修法律,在那裡結識了法國象徵派詩人,開始發表詩歌。1889年發表詩集《暖房》和劇本《馬蘭納公主》。次年發表獨幕劇《不速之客》和《盲人》。從開始寫作劇本至1896年,共發表8部劇本。《普萊雅斯與梅麗桑德》是他的優秀劇作,為象徵主義戲劇贏得了觀眾。1896年梅特林克移居巴黎。這時,他已成為風行一時的象徵主義文學在劇壇上的代表。1911年,梅特林克獲諾貝爾文學獎。1896~1914年,梅特林克發表的主要劇本有《阿麗安娜與藍鬍子》(1902)、《莫納·娃娜》(1902)、《青鳥》(1907)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梅特林克創作了劇本《斯蒂爾蒙德市長》(發表於1919年),反對德國占領。1921年他被選入比利時王家學院,1932年獲伯爵爵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流亡美國。1947年返回法國。1949年5月5~6日夜間病逝。

梅特林克認為,宇宙是由物質的和精神的4大經驗主體共同維繫的。這4大經驗主體是:①看得見的世界;②看不見的世界;③看得見的人;④看不見的人,即心靈。看得見的世界和看得見的人只有同看不見的世界和看不見的人合為一體,才具有實在性。但人對心靈傳遞的信息,對看不見的世界預示的徵兆,不能理解,因為人的悟性太差。梅特林克的象徵主義戲劇以這種不可知論和宿命論為基礎,他的劇本常常具有悲觀色彩和神秘氣氛。

梅特林克一生寫了20多部劇本,比較著名的有:

《普萊雅斯與梅麗桑德》(1902),5幕悲劇。描寫王子高羅在森林中打獵時遇到一位身份不明的美女梅麗桑德,與之結為夫妻,帶回宮中。高羅的同母異父兄弟普萊雅斯愛上了梅麗桑德,但他預感到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愛情,準備離開宮廷,外出雲遊。在出發的前夕,普萊雅斯約梅麗桑德在花園中話別,被兄長高羅發現。高羅出於忌妒,將普萊雅斯刺死,梅麗桑德隨後也鬱郁而死。

《莫納·娃娜》(1902),3幕劇。描寫15世紀的義大利比薩城被佛羅倫斯的僱傭軍圍困,處於彈盡糧絕的境地,敵軍司令普林齊瓦勒要求比薩城交出守城司令基多的嬌妻莫納·娃娜,以免遭屠城之災。莫納·娃娜決定犧牲個人挽救城邦。原來普林齊瓦勒自幼愛慕莫納·娃娜,要求她到營帳去只是為了見一面,了卻一段情緣。在這同時,佛羅倫斯指控普林齊瓦勒有通敵嫌疑,召他回去受審,莫納·娃娜決定把他帶回比薩,同謀抗敵大計。可是娃娜的丈夫覺得蒙受了奇恥大辱,不肯相信娃娜未曾失身的真言,娃娜決心拋棄自私忌妒的丈夫,同真誠愛她的普林齊瓦勒逃走。

《青鳥》(1907),6幕夢幻劇。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樵夫的兒子蒂蒂兒和女兒米蒂兒在聖誕節夜晚做了一個美夢,夢中,他們在光的帶領下漫遊了記憶國、黑夜之宮、森林、墳地、幸福園和未來國,去尋找一隻青鳥。一覺醒來,發覺青鳥就在自己家裡。這時,鄰居來為生病的小孫女討青鳥,蒂蒂兒慷慨地送給了鄰居,鄰居的小孫女病就好了,可是青鳥又從小姑娘的手中飛走了。青鳥是幸福和追求的象徵。該劇首先被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搬上舞台,後相繼在德、英、法、美等各國上演,是梅特林克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

梅特林克的象徵主義戲劇出現在巴黎舞台充斥著自然主義戲劇之際,劇作清麗雋永、委婉動人,受到觀眾的歡迎,推動了當時戲劇的發展,成為歐洲戲劇史上一個獨特的流派。梅特林克戲劇中的主人公常常由於弱小、無力抗爭,而被黑暗的惡勢力所吞噬,如馬萊娜公主、梅麗桑德,都體現了作者對世界荒謬而不可知、命運注定而不可戰勝的悲觀思想。

比利時戲劇比利時戲劇
但在《莫納·娃娜》中,梅特林克讓個人利益服從城邦利益,讓真誠的愛戰勝自私的愛,讓美戰勝醜,使該劇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色彩。《青鳥》這部夢幻劇歌頌了小主人公的勇敢和追求精神,充滿浪漫主義詩意。

梅特林克的劇作由於充滿了詩情畫意,曾激起許多音樂家的創作靈感。他的許多劇本被譜寫成交響詩、鋼琴曲和歌劇。其中最著名的是3部同名歌劇:克羅德·德彪西花了10年時間寫成的《普萊雅斯與梅麗桑德》,保爾·杜卡斯的《阿麗安娜與藍鬍子》,昂利·費弗里埃的《莫納·娃娜》。

梅特林克的戲劇在20年代介紹到中國,《青鳥》一劇1949年前已有 3種不同的中譯本。1983年,中國出版了《梅特林克戲劇選》,內收《馬蘭納公主》等5種。

斯帕克,P. Paul Spaak (1870~1936)

比利時劇作家、詩人。用法語寫作。曾任布魯塞爾的德·拉·莫內劇院院長。他創作的中心思想是宣揚故鄉山河之美和熱愛祖國之情。他寫的劇本都是詩劇,主題清新,文體細膩,結構靈巧。1908年演出的《卡吉》是他的代表作。寫17世紀尼德蘭一個青年藝術家去義大利學習繪畫,兩年後帶回一個情婦,作為妻子介紹給父母,但不久這個義大利女人受不了北方的寒冷,丟下畫家溜走了,幸虧有個可愛的本地姑娘卡吉從小悄悄地愛上這個年輕人,幫助他認識周圍事物的美,使他終於在祖國實現了藝術家的理想。這部劇本的魅力表現在女主人公動人的形象和言語上。接著,斯帕克又發表兩部獨幕劇《聖母像》和《第十天》。1912年演出的《佛蘭德的達姆港》是出象徵劇,同年發表的6幕劇《巴爾杜和若西娜》寫詩人巴爾杜熱情歌唱祖國的美,吸引了少女若西娜的心,少女的未婚夫出於嫉妒給了巴爾杜致命的打擊,他懷著自己的夢想死去。斯帕克還寫了歌頌16世紀尼德蘭人民起義的《倒下的儘管倒下》等劇本。

范聚普,G. Gustave Vanzype (1869~1955)

比利時劇作家、文藝評論家、記者小說家。用法語寫作。早期劇作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的腐蝕作用和家庭的崩潰墮落,如《孩子》(1894)、《你的父母》(1897)等。

後期創作偏重於正面宣揚友誼、責任、勇氣、無私、樂觀等美德。代表作《階段》(1907)寫一個醫生的家庭,父親與女婿由於醫學理論的分歧而關係破裂,女兒追隨父親,犧牲愛情,儘管她已懷孕仍將丈夫趕走。8年過去,老醫生終於承認女婿有理,使一家人重歸於好。又15年過去,老人的孫子也成為醫生,提出新的理論反對他祖父和父親的理論。老人垂死時得出結論:鬥爭是必要的,就像痛苦一樣,能開闊人們的心胸,幫助人們獲得真理。劇本《關係》(1911)寫遺傳規律對婚姻的影響。其他劇作如《播種》(1919)、《面孔》(1922)、《力量》(1930)、《孤獨》(1936)等也大都宣傳一種主張,具有“觀念劇”的特點。

蓋爾德羅德,M.de Michel de Ghelderode (1898~1962)

比利時戲劇比利時戲劇
比利時劇作家。用法語寫作。1898年4月3日生於大布魯塞爾南郊的伊克塞爾。原名阿代馬-阿道夫·路易·馬唐斯。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曾因病中斷學習。1915年進音樂戲劇學院,1918年開始從事戲劇創作,共寫過50餘部劇本,主要有:《死神在視窗窺視》(1918)、《浮士德博士之死》(1925)、《阿勒萬老爺》(1934)、《睚魯小姐》(1934)、《嗨,先生!》(1936)、《小丑學校》(1937)、《埃斯居里亞爾》(1927)、《地獄大事記》(1929)等。1962年4月1日於布魯塞爾去世。

《阿勒萬老爺》是蓋爾德羅德的代表劇作之一,取材於中世紀佛蘭芒的傳說。劇中阿勒萬老爺用魔法迷惑少女,把她們帶至自己的城堡中殺害。他最後選中的年輕的比爾梅朗德伯爵小姐也幾乎遭到同樣的命運,但在關鍵時刻,他喊了她的名字,她突然從蠱惑中醒來,反而殺死阿勒萬老爺,把他的頭帶回奧斯特朗德城堡示眾。全劇充滿神秘和仿古的氣氛。

《睚魯小姐》取材於聖經中耶穌使一個姓睚魯的姑娘復活的故事,但蓋爾德羅德將情節移至現代佛蘭德斯鄉村。劇中雅克蘭要求一個巫師讓自己的未婚妻布朗丁娜復活,但布朗丁娜不接受這種安排,一心嚮往對親友們的感情保持無知無覺的境界。狂歡節夜裡,她遇見一個身披樹皮的陌生人──聖經中另一個復活的人,同他的交談使布朗丁娜終於割斷了與塵世的一切聯繫,在春天到來時重新死去。

蓋爾德羅德是現代比利時富有特色的劇作家之一。他偏愛恐怖的題材,經常運用表現主義手法,劇作顯得奇特而荒誕,劇中人物猶如木偶,對話則豐富多采。

戲劇《青鳥》

比利時戲劇比利時戲劇《青鳥》
《青鳥》原是比利時作家、象徵主義戲劇創始人莫里斯·梅特林克寫的一部同名童話劇本。後來,他的妻子喬治特·萊勃倫克為方便少年兒童閱讀,又加工改寫成這部散文童話。它具有童話劇的優美詩意,而一般的童話劇卻沒有它深邃的哲理意味。書中通過兩個小孩尋找青鳥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窮人生活的同情、對現實和未來的樂觀憧憬,運用了意味雋永、豐富多樣的象徵手法。青烏包含著幾層象徵意義,它是獨一無二的人類幸福的體現者,又包含著大自然的奧秘。因此,它既體現了人類精神的幸福,又體現了人類物質上的幸福;它既關係到現實生活,又關係到未來生活。這部童話採用民間故事的主題和手法,富於詩意,故事優美,令人陶醉。

1981年比利時戲劇藝術郵票

比利時戲劇1981年比利時戲劇藝術郵票

相關詞條

緬甸戲劇 墨西哥戲劇 挪威戲劇 葡萄牙戲劇 瑞典戲劇 瑞士戲劇 斯里蘭卡戲劇 泰國戲劇 土耳其戲劇

世界戲劇

戲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成分有著緊密的聯繫。無論是歐洲的戲劇,還是東方某些國家的民族戲劇,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