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部

段部為東部鮮卑之一支。大概於東漢中葉由遼東西遷,分布在遼西一帶,世襲部落大人。曹魏末晉初勢力逐漸強大,至公元4世紀初,成為東部鮮卑最強盛的部族之一,管轄範圍西接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東界遼水。

簡介

段部祖先的社會地位很低下。相傳段就六眷(疾陸眷)的伯祖日陸眷初因亂世被賣為漁陽烏桓大人庫辱官家奴。後來漁陽大飢,以勁健奉主命率人至遼西逐食,招納亡叛在遼西各地的鮮卑人,其中還雜有烏桓人、匈奴人、漢人等,久之形成為段氏鮮卑集團,日趨強盛。日陸眷死後,他的弟弟乞珍代立。乞珍卒,子務勿塵(務目塵)嗣為段部首領。以遼西之陽樂(秦治今遼寧省義縣西,三國魏移治河北省盧龍縣東)、令支(治今河北省遷安縣西)為中心向各地擴展。統胡漢之眾3萬餘家,控弦可4—5萬騎,稱臣於西晉。太安二年(303年),段氏因為派兵幫助東海王司馬越征討有功,被幽州刺史王浚表薦封為遼西公。永興元年(304年),隨王浚起兵攻皇太弟司馬穎。永嘉四年(3lO年),進封為大單于,子段匹(石)單。次年卒,由弟涉復辰扶立子就六眷嗣位。永嘉六年(312年),石勒攻打襄州,就六眷受大司馬王浚命,隨都護王昌攻石勒於襄國(治今河北省邢台市),屢次獲勝。後以從弟段末杯被俘,應石勒之請,與其結盟,石勒歸還了段末杯。建興元年(313年),因為拒王浚之召,沒有派兵攻打石勒,而遭王浚攻襲,王浚所遣鮮卑拓跋軍大敗而回。至此,匹(石)單據薊,領幽州赤使,長期與石勒、抗衡。建興四年(316年),并州刺史劉琨為石勒所逼奔薊,依靠匹(石)單,匹(石)單被封為渤海公。建武元年(317年)與并州刺史劉琨等180人上表司馬睿勸進。同年,匹(石)單推劉琨為大都督,招就六眷等共討石勒,就六眷因為害怕匹(石)單獨攬功勞,拒絕出兵。太興元年(318年),就六眷卒,其叔涉復辰,以就六眷諸子年幼,自立,出兵拒匹(石)單,防其篡位。不久被段末波所殺,擁從叔羽麟據今支,而匹(石)單據薊,分庭抗禮,段部分裂為二。羽麟與匹(石)單爭戰不已,並受東部慕容氏威脅,匹(石)單則南受石勒侵逼,太興四年(321年)降于勒。稱幽州刺史,廢羽麟而自立為單于。太寧三年(325年)死後傳段牙、段遼(一作護遼,日陸眷孫,曾被東晉封為驃騎大將渾、幽州刺史、大單于、北平公),屢與宇文部、慕容部、後趙征戰,勢力逐漸衰弱。

公元4世紀20年代,段部和慕容部長期相持不下,並在大凌河上游修築了許多城堡進行多次拉鋸戰。鹹康四年(338年),慕容皝與後趙石虎結盟,東西夾攻段部,慕容氏掠得了令支以北諸城。後趙石虎發水陸軍各l0萬,以伐段遼,並攻下薊城、漁陽等地,占領了段部都城令支,遷段部的鮮卑、烏桓、漢人2萬多戶於雍、司、兗、豫四州之地。段遼跳至密雲山(今河北省承德市北武烈河上源諸山),因為後有趙軍緊追不捨,繼而投降了慕容皝。第二年,舉兵反,為慕容皝所殺,段氏鮮卑餘眾後來被燕所吞併。段遼的兒子郁蘭,開始投奔了宇文部,後投奔石虎。郁蘭卒死後,其子龕繼承父親繼續領導部眾。永和六年(350年),龕乘石氏內亂,率部落南徙,先至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陳留城),後南遷廣固(今山東省益都縣西北),自稱齊王。次年,投降東晉,被封為鎮北將軍、齊公。段部另一支末波子勤,原降後趙,被封為建義將軍,也乘石氏內亂之機,糾集鮮卑、胡羯得萬餘人,退保枉人山(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自稱趙王,附於慕容儁。不久被為冉閔打敗,遷到了繹幕(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北),稱尊號。永和八年(352年),慕容儁遣幕容恪擊之,遂降前燕。永和十二年(356年),慕容恪進圍廣固,龕出降,次年,被殺,恪遷居其地的鮮卑、胡羯3000餘戶於薊城。至此,段部作為古代民族、政治之實體不復存在。段部自日陸眷興起於遼西,至龕為前燕所滅。共歷4世11主,大約經歷1個世紀。其後裔在諸燕和北朝任宮職者為數不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