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教-7教練機

殲教-7,是我國在殲-7基礎上發展的雙座教練機,1985年7月首飛,1987年定型。殲教-7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殲-7共有的問題,就是航程太短。由於加了后座艙,減少了機內油箱體積,儘管增加機背油箱予以補償,載油量仍然大減。

簡介

殲教-7教練機殲教-7教練機

殲教-7是貴航在殲7II戰鬥機基礎上研製的高級殲擊教練機,採用機頭進氣,串列式駕駛艙,小展弦比中單翼,正常尾翼和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布局。殲教7飛機於1985年7月首飛,87年定型,88年正式服役。殲教7飛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空軍的訓練條件,殲7各型號和殲8各型號均能通過殲教7飛機直接改裝,殲教7飛機的飛行特性、操作方法和武器系統與殲7、殲8系列飛機基本相同。除了裝備我國空軍之外,殲教7還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家。

技術數據

殲教-7教練機殲教-7教練機

翼展:7.154米

機長:14.874米
機高:4.103米
機翼面積:23平方米
空重:5330千克
機內載油:1891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7590千克(帶2枚PL-2空-空飛彈)
最大起飛重量:8600千克(帶兩枚PL-2空空飛彈)
最大速度:M2.05
起飛速度:315~335千米/小時
著陸速度:305~325千米/小時
起飛滑跑距離:900~1100米
著陸滑跑距離:850~1100米
實用升限:17300米
最大航程:1459千米
限制過載:+7G(帶兩枚PL-2B空空飛彈)

改型工作

殲教-7教練機殲教-7教練機

由於文革影響,殲-7系列改進型號的工作嚴重滯後,因此殲教-7出現的時候,殲-7早期型號已經在缺乏相應的訓練手段的情況下服役了很長時間。實際上,在這一過程中來自埃及的米格-21教練型樣機起了很大作用。1979年,埃及與我國在軍事合作中向我國提供了兩架飛機,其中一架就是蘇聯米格-21殲擊教練機(據稱另一架是MIG23吧)。最初上級有關部門準備讓成都飛機製造廠生產,樣機直接交給該廠。貴州011基地最終爭取到上級批准由貴州方面進行試生產。貴州雙陽飛機廠於1979年4月,派出由試飛站副站長劉繼有和試飛站工藝室主任唐志毅前去成都接飛機,試飛大隊飛行員也一起同行,準備直接把飛機飛回來。經過十分複雜的糾葛和延誤,加上試飛員拒絕駕駛該機飛返貴州,最終劉、唐倆人花費了很長時間分解了飛機,通過鐵路運輸將樣機送回了雙陽。

結構

殲教-7超音速高級教練機殲教-7超音速高級教練機

殲教-7採用小展弦比大後掠角的三角形機翼,機頭進氣的大細長比機身,全動的後掠水平尾翼和後退式襟翼。機翼前緣後掠角 57°,相對厚度翼根4.2%,翼尖5.0%,翼型為ЦАГИ-C9C雙凸型超音速對稱翼型。

作為一種雙座改型,殲教-7的研製中對殲-7的機體做了較多修改。首先是增加了教員座艙和設備;其次為保持改變外形後的縱向穩定性,將單個腹鰭改為雙腹鰭;第三是由於教員座艙占據了一定機體空間,導致機體內載油減少,因此在機背脊條內安置了較大容量的油箱。
座艙的兩個艙蓋均向右側開啟,后座裝有潛望鏡。殲教-7安裝了機內通話系統,便於學員、教員溝通交流;機上操縱和信息顯示系統均為前後艙各一套。配有先進的空調系統,主機輪採用無內胎輪胎。技術成分最高的是機上的飛行故障模擬系統和飛行狀態記錄儀,前者由教員操縱,可方便的模擬出各種飛行中可能遇到的故障情況;後者用於記錄飛機實際的飛行狀態,可供返航後研究總結。
殲教-7的動力裝置採用渦噴-7B或渦噴-7BM渦噴發動機,最大推力43.15千牛,加力推力59.82千牛。機上電子設備包括226型測距雷達、SM-8AE瞄準具、CT-3電台、BDP-4B水平儀和LZ-2-II組合式羅盤。

由於機上保留了相關作戰設備和外掛裝置,殲教-7也保留了一定作戰能力。在圖片中可以看到機翼下可以掛載“霹靂”系列空空飛彈和火箭彈發射巢。殲教-7的固定武器為一門左機身內的30-1型30mm機炮,比殲-7其他型號減少了一門機炮,使用機身環型60發彈匣供彈。殲教-7還可以攜帶2個480升或720升副油箱。

出口

殲教-7殲教-7

1988年4月25日,殲教-7出口型通過技術鑑定,6月13日啟運出口。之後殲教-7曾出口到巴基斯坦和巴拿馬,其改型包括殲教-7A、殲教-7B、殲教-7P、殲教-7N、殲教-7PG等。
殲教-7P改型出口到巴基斯坦。P型90年11月早貴州安順首飛,92年5月獲北約軍用標準化局許可證,95年按需求改裝了30mm機炮和電子設備。P型增加了外掛能力,共有5個掛架。更新了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和通訊系統。增裝電子對抗系統,改進駕駛艙儀表布局,改善了飛機維護性。后座艙教員視線比前艙學員視線高出50厘米左右,因此取消了后座的電動伸縮潛望鏡。發動機採用1台渦噴-7BC,推力6100千牛。交付巴基斯坦的殲教-7P改裝了馬丁·貝克公司的彈射座椅。

存在問題

殲教-7殲教-7

殲教-7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殲-7共有的問題,就是航程太短。由於加了后座艙,減少了機內油箱體積,儘管增加機背油箱予以補償,載油量仍然大減。這一問題還引發了我軍使用蘇-27UB教練機時的一些問題。因為習慣了使用短航程教練機進行訓練,我軍初期在實際教練任務中,也把航程很大的蘇-27UB的飛行距離定得很短,結果飛機記錄儀中磁帶的前端部分磨損過快,導致提早報廢。
殲教-7另一個問題是起降性能明顯惡化,操縱性也不好,而這兩點恰恰是評價一種教練機水平高低所不可獲缺的重要指標。起降性能不好反映為起飛著陸速度過大、滑跑距離過長,這對學員來說極為艱難;偏偏殲教-7的教員視野又太小,使起飛降落更顯艱難,幸好殲教-7P在這方面有了一些改進。而貴航2004年首飛的由殲教-7發展來的教練-9“山鷹”則基本克服了上述重大缺陷。

試飛

2002年3月15日,首架殲教-7P改進型從貴航集團雙陽飛機製造廠總裝車間下線,進入試飛交付階段。試飛站早在年初就開始飛機的各項工藝技術和生產準備,先後完成330多項工藝技術檔案編制工作,組織業務技術培訓7次,培訓多達270多人次,清理工裝609項。飛行前的各項組織準備工作均已就緒。年中,殲教-7PG首飛。該型的主要特點是機載設備科技含量高,火控和制導系統攻擊能力強。

已落後

2010年5月6日晚,濟南航空兵某部一架戰機在起飛過程中突遇故障,為避免飛機墜毀在人口稠密地區,飛行員馮思廣毅然改變飛行軌跡,因錯過了彈射跳傘的最佳時機而壯烈犧牲。

這次發生事故的是一架殲教-7型飛機。該機定型於上世紀80年代末,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我軍培訓飛行員的惟一一種高級教練機。受設計限制,該機起降速度較快,失去動力後的滑翔性能也不理想,這不僅會影響正常訓練的質量,在出現事故的場合,對飛行員的自救也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軍方調查指出,導致這起事故的罪魁禍首,正是因過度磨損而失效的機載燃油泵,這雖然排除了人為因素導致墜機的可能性,但也從側面說明,服役多年的殲教-7型飛機的確落伍,用來訓練飛行員已經勉為其難了。
實踐證明,性能優秀的教練機不僅是確保飛行訓練質量的必備條件,也是保證飛行員安全的重要環節。為此,我國近年來相繼推出了兩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型教練機——FTC-2000“山鷹”和L-15“獵鷹”。它們大量服役後,我軍飛行員的訓練質量有望得到改善。

停產

據中國航空報訊息,10月31日,在全體幹部職工的努力拚搏下,最後一架殲教7批生產產品在中航工業雙陽廠總裝車間順利移交,標誌著雙陽廠總裝生產取得階段性勝利,殲教7批生產總裝任務圓滿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