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運動性疲勞

武術與運動性疲勞

一、武術運動性疲勞機制

1..運動性疲勞
1.1概念:
在運動過程中出現了機體工作(運動)能力暫時性降低,但經過適當的休息和調整以後,可以恢復原有技能水平的一種生理現象。在訓練過程中,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就是一個疲勞—再疲勞—再恢復的良性過程。
在1982年的第5屆國際運動生物化學會議上,運動性疲勞定義為“機體的生理過程不能持續其機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力竭是疲勞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疲勞時繼續運動,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維持運動,即為力竭。這是人體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人體機能活動的標誌。肌肉運動能力下降是運動性疲勞的基本標誌和本質特性。
1.2.運動性疲勞的分類及其發生的部位:
運動性疲勞課分為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生理疲勞是由於身體活動或肌肉工作而引起的疲勞,主要表現為人體活動、工作能力的下降。心理疲勞是由心理活動所造成的一種疲勞狀態,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幾種、記憶力減退、思維反應遲鈍,其行為表現為:動作遲緩,操作不靈敏,準確性下降,動作的協調性降低等。
運動性疲勞按整體和局部分:可分為整體疲勞和局部疲勞。整體疲勞是指全身各器官技能水平下降而導致的疲勞;局部疲勞是指局部機能水平下降而導致的疲勞。
按運動方式分:可分為方式分:可分為快速疲勞和耐力疲勞。快速疲勞是指短時間劇烈運動引起的疲勞;耐力疲勞是指運動強度雖不大,但因運動時間過長而引起的疲勞。
1.3.運動性疲勞的機制有:
運動性疲勞機制的研究一直是運動醫學、運動生理學、醫學、生物科學、社會學等學科共同關注的問題。由於不同強度、不同時間、不同運動方式。產生的疲勞機制不同,因此對疲勞的機制有不同的解釋目前主要的學說有:能量耗竭、代謝產物堆積、自由基學說、內環境穩定狀態失調、疲勞鏈學說、中樞神經遞質失衡、保護性抑制學說、突變理論。代謝環境的酸化。它們通過多種渠道可能引起肌纖維結構完整性、能量供應、神經體液調節等的改變,導致運動肌肉收縮和舒張功能障礙。所以,運動能力下降即疲勞發生是其必然結果。
2.武術運動性疲勞機制:
2.1.身體疲勞機制:
武術運動不同於其他運動項目,其套路演練要求節奏明快、勁力順達、動作連貫,是一種短時間、運動強度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生理理論已闡明,運動時人體內的能量供應可以分兩種代謝類型: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這兩種代謝類型包括磷酸原供能系統、糖酵解供能系統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統。一般情況下,武術的供能體系是由ATP—CP供能系統和糖酵解供能系統兩部分組成。運動時,肌糖原是骨骼肌最重要的能源物質之一。運動強度越大,糖供能的百分率也越高。耐力訓練對運動時肌糖原的利用有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長時間中等強度的運動時,較多的利用脂肪酸的氧化來供能,對糖的利用有節省作用。根據上述生化的特點,要提高武術運動員的糖酵解供能系統能力,提高肌體在缺氧時的能量供應和增加肌糖原消耗,使肌糖原達到較高的超量恢復,以保證運動員在激烈比賽時的能量供應。
2.2心理疲勞機制:
運動員或體育鍛鍊者長期處於重複性的單調且大強度訓練和比賽情況下所造成的心理不安和疲勞感,稱之為“運動性心理疲勞”現象。國內外學者對運動性心理疲勞認識不同,項目不同對其定義的界定亦有所不同。結合我國的訓練實際情況,學者張力偉、林嶺認為運動性心理疲勞是特指在運動訓練環境中發生於運動員身上的一種特有的心理疲勞現象,從成因、環境到發生的主體,該現象均應具有明顯的運動性特徵;是“一種運動因素性的包括中樞疲勞(中樞信息加工能力下降)、負性情緒變化、訓練動機水平下降、軀體行為症狀等內部外部現象的腦功能下降為:訓練動機不強,甚至厭倦訓練,比賽成績下降、發揮失常等。
當前,對於運動性心理疲勞如何判斷,國內外學者各持已見。在運動隊訓練實際操作過程中,主要憑藉教練員判斷和運動員的主觀感覺。武術是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訓練方式一直處於摸索過程中,運動性心理疲勞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武術運動性疲勞產生的原因:

1.能量物質耗竭產生疲勞——衰竭學說
武術訓練是以無氧糖酵解供能為主的大強度運動,直接能量來源於骨骼肌中的ATP。根據武術訓練能量代謝的特點,ATP合成的主要途徑是CP的分解和糖的酵解。武術訓練ATP的合成主要依靠糖的無氧酵解,隨著訓練負荷的加大,體內肌糖元大量分解消耗,肌肉中發生ATP和CP的最大消耗和乳酸的最大堆積。因此,武術訓練時出現HL值升高,血液PH值降低,發生代償性酸中毒,致使ATP合成量減少,影響肌肉運動能力,導致疲勞的產生。
2.內環境物質代謝失調——內環境穩定性失調學說
武術訓練屬於亞極量強度的無氧練習,訓練過程中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糖、脂肪、蛋白質的有氧代謝或無氧代謝。研究資料表明,長拳運動以乳酸能為主要能量來源,運動後5min左右血乳酸濃度達到最高值。大運動量的武術訓練,其能源物質消耗增多,使體內維生素含量下降以及無機鹽、水分等減少,從而引起機體內環境物質代謝功能失調,機體不能繼續工作而產生疲勞。
3.中樞神經系統失調——保護性抑制學說
保護性抑制學說認為,無論是腦力疲勞還是體力疲勞都是大腦皮層保護性抑制發展的結果。武術訓練動作、路線變化多且複雜,訓練時要求運動員“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做到神情專注、情緒飽滿,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手眼相隨、手到眼到、意識與呼吸、動作協調一致。武術獨特的運動形式,使大量興奮衝動向大腦皮層相應的神經細胞傳遞,當神經細胞長時間興奮衝動導致能源物質消耗增多,當消耗到一定程度時,相應的神經細胞便產生保護性抑制,出現中樞神經的支配失調,運動能力下降,產生疲勞。此外,大運動量武術訓練,大量的血液流入肌內而相應減少了對大腦的供求量,致使腦pH值下降,使大腦神經細胞的供氧量暫時不足,造成運動能力下降而產生疲勞。
4.氧化代謝產物自由基的毒性作用
武術運動不同於其他運動項目,其套路演練要求節奏明快、勁力順達、動作連貫,是一種短時間、運動強度大的體育項目。劇烈運動時,由於體內氧化代謝活動加強,骨骼肌、心肌及肝臟等組織氧化反應加強,所以體內產生的自由基增加,導致基質網鈣泵機能降低,肌漿中鈣離子堆積,肌纖維興奮——收縮偶在線上能減弱;自由基攻擊線粒體膜還會造成能量代謝紊亂。體育教學中武術運動項目的運動性疲勞與恢復研究表明,體內自由基增加是導致武術運動中產生疲勞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武術運動性疲勞的診斷方法:

判斷和判斷運動性疲勞主要採用主觀感覺、客觀檢查以及運動者經驗等方法。所以,武術運動員也採用這些方法來判斷他的疲勞程度。
1.運動性疲勞的診斷
1.1訓練觀察法與自我感覺法
通過運動員在武術訓練過程中的外部表現和主觀感覺進行診斷。運動員在訓練中出現疲勞時,會表現出情緒淡漠、精神不振、困倦厭訓、注意力不集中、排汗量多、呼吸快而表淺、眼神與動作配合不協調、反應遲鈍、缺乏氣力、失誤增多等現象。運動員主觀感覺表現為:疲乏、記憶力減退、食慾下降、無食慾、厭煩不眠和精神恍惚等。要是以主觀感覺來判斷運動性疲勞的程度,可以參照以下疲勞的簡易判斷標準。

。 疲勞程度的簡易判斷標準

內容輕度疲勞中度疲勞極度疲勞
自我感覺無任何不舒服疲勞、腿痛、心悸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頭痛、胸痛、噁心甚至嘔吐等症狀,且這些徵象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面色稍紅相當紅十分紅,蒼白,有時呈紫紅色
排汗量不多挺多非常多,尤其是整個軀幹部分
呼吸中度加快顯著加快顯著加快,並且呼吸表淺有時會出現節律紊亂
運動步態輕穩步態搖擺不穩搖擺現象顯著,出現不協調動作
注意力較好、能正確執行指示執行口令不準確,會出現錯誤的技術動作執行口令換、技術動作出現變形

1.2客觀檢查指標:

1.2.1骨骼肌指標
a.肌肉力量
運動性疲勞最明顯的特徵是肌肉力量下降。運動後肌肉力量明顯下降而且不能及時恢復,課視為肌肉疲勞。在評定疲勞時,課根據參與工作的主要肌群確定測試內容。常用儀器有握力計、背力計等。
b.肌電圖
肌電圖是肌肉興奮時所產生的電變化,可反映肌肉的興奮收縮程度。運動過程中的肌電圖變化可確定神經系統和骨骼肌的功能狀態,通過肌電圖可以反映出肌肉是否疲勞。
1.2.2心血管系統指標
a 心率

心率——是評定運動性疲勞最簡易的指標,一般常用基礎心率、運動中心率和恢復心率對疲勞進行判斷。
基礎心率:通常用清晨起床前的心率表示,機能正常時基礎心率相對穩定,如果武術運動員經過負荷訓練後次日清晨起床前的基礎心率較平時要增加。
運動中心率:可採用遙測心率方法測定運動中的心率變化。按照訓練-適應理論,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樣運動負荷時,心率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從事同樣強度的定量負荷,運動中心率增加,則表示身體機能狀態不佳。
運動後心率恢復:身體疲勞程度較深時,心血管系統機能下降,可使運動後心率恢復時間延長,可以以此作為診斷疲勞程度的指標。
b 血壓
血壓是大動脈血管內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測壓,它是由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反映疲勞程度的常用指標。
晨血壓:身體機能良好時,清晨時安靜血壓較為穩定,若安靜血壓壁平時高20%左右且持續兩天以上不恢復,往往是機能下降或疲勞的表現。
運動狀態下血壓:一般情況下,收縮雖運動強度的加大而升高,舒張壓不變或有輕度的上升或下降,但出現以下情況時說明已產生疲勞或過度疲勞。運動時脈壓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時減少,出現無力型反應,表明已產生中度或重度疲勞。若出現“無休止音”或梯形反應,表明已產生過度疲勞。
c. 心電圖
運動中在骨骼肌出現疲勞的同時,心肌也相繼出現疲勞,而使心電圖出現異常變化,若在排除其他原因的前提下:出現早搏且運動後早搏次數增多;出現房室傳導阻滯;出現完全性右束傳導阻滯或有持久存在的不完全性右束傳導阻滯;出現ST段下移等,這當中的任何一種異常都提示有重度運動性疲勞的存在。
d. 血尿素
在身體機能狀態正常的情況下,運動後次日晨血尿素上升,但上升幅度在50%以下,這是出現了中度或重度運動性疲勞的表現。
1.2.4其他
用尿蛋白、用皮膚空間閾來診斷疲勞、閃光頻度融合、唾液PH來鑑定是否疲勞以及疲勞的程度。

四、武術運動員機能恢復的措施

機能恢復通常是在武術訓練後進行,其目的是:第一,訓練時被消耗的能源物質在運動後逐漸得到恢復,而且是良好的恢復,甚至是超量的恢復;第二,訓練時機體內環境和神經、免疫、內分泌等系統平衡被破壞,在恢復期間中應儘快、盡好地得以恢復,以提高機體的調節能力。影響機體機能恢復速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年齡、性別、心情、訓練水平、氣候、季節等。研究和掌握武術運動員機能恢復的規律,有針對性地運用到訓練實踐中去,對於保證訓練質量、提高訓練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1.勞逸結合
1.1放鬆活動
放鬆活動不僅可以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從適應劇烈運動的狀態逐漸過渡到安靜狀態,還可以促進肌肉放鬆。
1.2積極性休息
在訓練中可及時而科學地改變武術訓練的內容,調整訓練的負荷、變換運動的部位來進行休息,這樣可以加速疲勞的恢復,還可以達到提高訓練效果的目的。
1.3.睡眠。
在睡眠狀態下,人體內代謝以同化作用為主,異化作用減弱從而使人的精力和體力均得到恢復。靜臥可減少身體的能量消耗也可加速身體機能的恢復。
2.物理措施
在武術課上,大強度和大運動量訓練後,採用按摩、理療、吸氧、針灸和氣功等物理手段能促進身體機能恢復。其措施有溫療浴、桑拿浴;按摩;吸氧與負離子吸入。
3..中醫藥手段
研究表明,套用中醫藥調理的手段可改善人體的代謝能力,增強免疫力,延緩疲勞出現和消除疲勞,加速體能的恢復。目前常用的中藥有:人參、當歸、生地、酸棗仁、阿魏酸、五味子、蟲草等,對促進運動性疲勞的消除和體力的恢復有良好的效果。
4..營養學手段
運動時所消耗的物質要靠飲食中的營養物質來補充,合理膳食有助於加速恢復過程。如果把運動中需要補充的熱量按照蛋白質、脂肪和糖三者的比例劃分為按需要均衡進補的方式,武術運動員的膳食中,三種能量的補充比例為1.2:0.8:4.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