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流派

武術流派

中國武術的門類繁多,可以按地域、傳承與起源、技巧(套路)特點等方式進行分類與命名。早期多把武術分為南、北兩派,或者分為內、外兩家,內家以太極、形意、八卦三門為代表,外家統稱少林,分南北兩大流派。武術流派(或稱“武術門派”),漢語語境主要按傳承起源進行分類的總稱,簡稱“門派”、“流派”。

目前已知流派

武術流派武術流派
梅花樁
少林派
武當派
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
上海派心意拳
山西戴氏心意拳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
車氏形意拳
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
八卦掌
程氏八卦掌
尹氏八卦掌
詠春拳
洪門拳
鶴拳
飛鶴拳
食鶴拳
宿鶴拳
鳴鶴拳
白鶴拳
縱鶴拳
意拳
劈掛拳
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
八極拳
燕青拳(迷蹤拳)
螳螂拳
盧氏結構
轉氣心法
李賢康武術學
軌跡拳學
現代武學
截拳道
譚腿
散手(散打)
還有主要流派:中華武術五大流派:崆峒、少林、武當、峨眉、崑崙。
梅花樁
盧氏結構
摶氣心法
太極導引
外功
鐵沙掌
鐵布杉

少林派

發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術內容極為豐富,其中少林拳的精華被稱為“少林五拳”,系指龍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鶴拳,分為小洪拳、大洪拳、羅漢拳、梅花樁炮捶等幾十種少林拳法,還有刀、槍、劍、鏟、棒等器械的技擊法,並創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陰陽功、混元一氣功等氣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分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少林支派眾多,有“三大家”、“四大門”之說。
三大家:
紅家少林
孔家少林
俞家少林
四大門:
大聖門
羅漢門
二郎門
韋馱門。

北少林

潭腿
劈掛拳
通背拳
孫臏拳
查拳
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
秘門螳螂拳
八步螳螂拳

南少林

南拳五大家
洪家拳
劉家拳
蔡家拳
李家拳
莫家拳
周家拳(出自洪家及蔡家)
蔡李佛拳(發展自蔡家、李家、及佛門內外拳法)
雄勝蔡李佛
鴻勝蔡李佛
北勝蔡李佛
白眉拳
白鶴拳
飛鶴拳
鳴鶴拳
宿鶴拳
食鶴拳
龍形拳

西藏功夫

喇嘛派
白鶴派

武當派

因發源於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而得名。武當武術起源於元末明初,盛行於明末清初。武當拳的風格特點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見長,以慢擊快,以意運空,以氣運身。武當派拳術有無極拳、鷂子長拳、猿猴伏地拳、六歲散手和五當太乙五行拳等。武當兵器有武當劍、白虹劍、六合槍、六合刀、松溪棍等。太權拳屬武當著名拳種,影響極大。太極拳在長期流傳中,演變出許多支派,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太極拳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和孫式太極拳。後經提煉整理,又出現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等套路。

松溪派
淮河派
神劍派
軼松派
龍門派
功家南派
玄武派
北派太極門

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
上海派心意拳
山西戴氏心意拳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
車氏形意拳
河北形意拳
意拳
八卦掌
程式八卦掌
程式高派八卦掌

尹式八卦掌
傅式八卦掌
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傅氏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

峨眉派

發祥於四川峨眉山,形成於明代。峨眉拳集眾家之長,形成了獨特的技法與風格。它的主要技擊特點是動作小,變化大,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靜制動和以動制靜並用,攻防時多順勢前鑽,借力反擊,以快取勝。峨眉拳術有僧門、岳門、杜門、趙門四大家和洪門、化門、字門、慧門四小家.
一、僧門,據說傳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稱“申門”。特點是巧、快、靈、動,如猢猻狀,別名“猻門”

二、岳門、據說由岳飛所傳,特點是矮樁,手法不劃圓不成拳。

三、趙門,據說為趙匡胤所傳,借鑑少林派太詛長拳(據說也是趙匡胤所傳)等拳法,特點是高樁。又因習練紅拳,稱為“紅門”。

四、杜門,以傳說中諸葛亮八陣圖之“杜門”而得名,一說拳法傳於自然門杜觀印。特點是封鎖嚴密,善於防守。

五、洪門,相傳以明太詛洪武年號而得名,習練大、小洪拳,特點是剛勁。

六、化門,又稱“蠶閉門”、“纏閉門”,三十六閉手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緊封敵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門,又稱“智門”,因收勢擺成字形而得名,特點是高樁長手,起伏大。

八、會門,又稱”慧門”,以神拳為代表,,講究觀師默像,念咒語,頗為神秘。

一 黃林派:據說從陝西流入

二 點易派:以川東涪陵點易洞而得名

三 青城派:以川東道家勝地青城山得名

四 鐵佛派:又稱雲頂派

五 青牛派:以川東豐都青牛山而得名

南拳

少林橋手
五祖拳
鶴拳
羅漢拳
廣西:
周家拳
屠龍拳
小策打
浙江:
洪家拳
黑虎拳
金剛拳
湖北:
洪門拳
魚門拳
孔門拳
湖南:

洪家拳
薛家拳
葉問詠春拳
廣東南拳:
一、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傳為洪熙官所創,洪熙官本為福建漳州茶商,創拳後傳給南少林的洪門五祖,洪拳後來傳入廣東,包括五行拳(金拳、夾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歷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陸亞彩、覺固禪師。鐵橋三、林福成、黃泰、黃飛鴻、林世榮廣東十虎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二、劉拳。據說為劉三眼所創,也有說是下四府劉生或劉青山所創的,流傳於雷州半島。

三、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達、蔡九儀所創,後來流傳於廣東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運天、小運天、天邊雁、柳碎梅、兩儀四象拳等。

四、李拳。相傳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開所創,又由廣東新會人李友山傳授。一說由廣東惠州李應輝所創,李拳流行於廣東中山、河源、高州、龍川、廣州等地。

五、莫拳。相傳為福建南少林至善禪師所創;一說由莫達士所創,後傳至莫清驕(一說莫清嬌)。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一帶。

廣東南拳還有
蔡李佛拳(由新會人陳享創立,他師從陳遠護、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綜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華,故名蔡李佛拳)

虎鶴雙形拳(南海人林世榮綜合洪拳、佛拳所創,又稱“洪頭佛尾”)

詠春拳(福建嚴詠春嚴三娘所創、一說至善禪師傳入廣州光孝寺)

俠拳(大俠李鬍子從四川峨眉山傳入廣州)

白眉拳(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傳入廣州)

佛家拳(從佛門傳入)

練步拳、練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崑崙拳南枝拳、儒拳等。

宏極拳
岑能詠春拳
阮奇山詠春拳
古勞偏身詠春拳
紅船詠春拳
刨花蓮詠春拳
彭南詠春拳
八極拳

鷹爪功

禪宗自然門

截拳道
截拳道禪宗
由李小龍所創立和發展的武術體系,完整的說,應稱做"振藩截拳道".這是因為,李小龍創立,發展並傳授的武術體系和技擊藝術,實際上大體分為兩個階段:1959-1967年的"振藩功夫"階段和1967以後至今的"截拳道"階段. 並非像港台出版的一些"截拳道書籍"所說的那樣,從1959年李小龍來到西雅圖準備讀大學並開設第一間"振藩國術館"時起,"便將自己所學所傳的武術命名為截拳道",事實上,直至1966年移居洛杉磯,在好萊塢出演電視片集《青蜂俠》,李小龍一直把自己不斷發展提高的武術體系稱做"振藩功夫";而"截拳道"則創立於1964年,創立的契機是由於李小龍與舊金山功夫教頭黃澤文的一場實戰比武引發的."截拳道"創立後,李小龍並沒有馬上把這個名稱公開,而是依然作為延伸與發展了的"振藩功夫"傳授給眾弟子.直至1967年,李小龍認為"截拳道"作為一種獨立的武術體系,其技術結構與哲學內涵均已趨於成熟,才正式將"截拳道"這一名稱這一名稱向自己的門徒及外界公開.?由於李小龍的成名,"截拳道"作為李用畢技術在內的中、早期"振藩功夫";在南加州"伊魯山度武功學院"李小龍的第三位助教兼截拳道大弟子丹.伊魯山度大師,也正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地傳授著中後期延伸與發展了的"振藩功夫"和聲名卓著的"截拳道". 1996年元月,為全面推廣和弘揚李小龍的武道藝術,李小龍夫人琳達、“龍女”李香凝以及木村武之、伊魯山度、黃錦銘、李愷、艾倫.喬、理察.巴斯蒂羅等13位最傑出的李小龍原始嫡傳門徒在西雅圖聚會,成立了傳播與管理李小龍武道藝術的權威組織"振藩截拳道核心".會上,經李小龍愛女李香凝提議,將真正的李小龍武道藝術命名為"振藩截拳道",以示對創立者李振藩的尊重,並有別於目前世界各地許多自封的"截拳道武館"所傳授的所謂"截拳道".綜上所述,相信讀者已經悟出本文標題寫作"振藩截拳道闡宗"而非"截拳道闡宗"的涵義所在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