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榮瑞

武榮瑞

武榮瑞,化纖工程技術專家,化纖教育家。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成纖聚合物的合成與改性領域取得了重要的套用和理論成果。發明了聚酯製造的新催化穩定體系,自行研製出國防用高粘度聚酯切片,發明了分散染料常壓可染共聚醚酯切片和纖維。培養了40名博士、碩士研究生,為紡織教育和科技事業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1934年7月3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

1952-1953年 大連工學院學習

1953-1954年 北京俄語專科學校學習俄語

1954-1959年 莫斯科紡織學院化工系學習,獲工程師學位

1959-1963年 莫斯科紡織學院化纖專業研究生,獲蘇聯科學技術副博士學位

1963-1978年 北京化纖工學院助教

1978-1986年 北京化纖工學院講師、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1986-1988年 北京化纖工學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長

1988-1991年 北京服裝學院(1988年由北京化纖工學院更名)教授,副院長

1991-1999年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長

1994-2005年 兼任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博士生導師

人物履歷

武榮瑞,1952年瀋陽市第三女子中學畢業後,考入大連工學院化工系,1954年選派到蘇聯莫斯科紡織學院化纖專業學習,1959年畢業。當時國家決定派20名留蘇大學畢業生繼續研究生學習,她是其中之一。在蘇聯著名化纖教授A.羅果文指導下,研究聚丙烯纖維的接枝改性,發表了四篇論文,並發明了一種無均聚物的接枝共聚法,獲得了蘇聯作者發明權。1963年5月研究生畢業,獲得蘇聯科學技術副博士學位。1963年10月被分配到北京化纖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服裝學院)化纖教研組工作。1964年,她圓滿完成了首屆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1965年在保定化纖廠指導畢業實習期間,她認真指導學生參加工廠的科學試驗,在完成“人造絲的亞氯酸鈉漂白”項目中提出漂白時添加無機穩定劑,使試驗得以順利進行。

1975年,她幫助北京崇文化纖廠開車調試。該廠計畫生產聚丙烯纖維,但八次開車都未成功。武榮瑞等教師逐個設備檢查,逐段做工藝分析,終於開車成功,順利投產。1976年,武榮瑞開始主持北京化纖工學院化纖教研室的工作。她努力恢復教學制度,並建立科研隊伍。1978年,她負責承擔紡織部的項目“聚酯催化劑的研究”,不到兩年就研究出了新催化穩定體系,1980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武榮瑞為第一獲獎人。在研究催化劑時,她發現了金屬鈷鹽Co++和穩定劑的協同抗熱氧化作用,所寫論文於1983年代表我國首次在奧地利國際化纖會議上作報告獲得好評,英國ICI公司邀請她赴英講學。1984-1985學院選派武榮瑞赴蘇訪問交流,一年中她埋頭研究有色聚醯胺纖維,在蘇聯《化學纖維》雜誌和國際刊物“ActaPolymerica”上發表了三篇文章,並申請了一項作者發明權。1985年回國後,在完成緊張教學任務的同時,又承接了“高粘度聚酯”等多項科研課題,負責主持“滌綸產業用絲高速紡牽聯合工藝與設備”和“服裝輔料縫紉線產品開發——滌綸縫紉線”兩項“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1986年12月,紡織工業部任命武榮瑞為北京化纖工學院副院長。她主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1987年晉升為教授。1988年1月赴英國ICI公司講學,同年6月赴日本東麗公司講學。1993年12月“高粘度聚酯切片”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武榮瑞為第一獲獎人。1994年起兼任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1991-1995年承擔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分散染料常壓可染共聚醚酯(EDDP)”,她帶領研究小組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獲得兩項發明專利。1999年12月,“分散染料常壓可染共聚醚酯(EDDP-1)切片與纖維”獲北京科技進步二等獎,武榮瑞為第一獲獎人和專利發明人。1997-2000年,她在EDDP-1和羊毛的混紡面料的研究方面和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合作,聯合指導博士生,1998年赴澳大利亞進行學術交流,澳方對EDDP-1和羊毛的混紡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1995-2003年進行了EDDP-1科技成果轉讓,在多家工廠推廣套用。1997-2000年還承擔了中石化“聚酯稀土催化劑的研究”項目,通過了中試鑑定,並獲得專利。

武榮瑞是中國共產黨黨員。1986年被人事部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中國紡織總會授予巾幗標兵,2002年北京市教委、經委及科委聯合授予北京地區產學研先進個人。她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40餘名,多個科研項目獲國家和市級獎勵。曾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委員會委員,《高分子通報》、《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合成纖維工業》、《合成技術及套用》、《北京服裝學院學報》等專業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1992-2002年被選為北京市第十屆、第十一屆人民代表。

技術成就

發明“聚酯製造的新催化穩定體系”

聚酯縮聚生產上常用的是銻系催化劑,雖然熱穩定性好,但催化反應速度不快,所得聚酯帶有黑灰色並有毒性。紡織工業部列項“聚酯催化劑的研究”,由武榮瑞牽頭承擔。她和課題組成員張大省、高重輝、王鎮平、蔡夫柳、黃紹勛、嚴楓等詳細查閱文獻,決定採用國外研究較多的鈦系催化劑。鈦系催化劑催化反應速度快,但催化熱降解副反應也很大,所得聚酯發黃,國外的研究尚未解決此問題,所以鈦系催化劑一直未能在生產上套用。武榮瑞提出採用一種穩定劑,對鈦系催化劑的副作用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時她又發現金屬鈷鹽Co++和穩定劑存在著協同抗熱氧化效應,可使鈦系催化劑催化反應速度快的優點得以發揮,而催化熱降解副反應則得以抑制。採用聚酯新催化穩定體系後,縮聚反應速度可比銻系催化劑提高9%-20%,聚酯的熱穩定性優良。武榮瑞和課題組成員以極大的積極性投入到這個項目中去,不到兩年就完成了小試和中試,並進行了批量生產,中試鑑定時到會專家給予高度評價。1984年紡織工業部將新催化劑列入推廣項目,1986年項目進行了驗收,先後在鎮江鈦白粉廠滌綸廠、蘇州江南絲廠、蘇州化纖廠、大連氯酸鉀廠滌綸車間推廣套用,反映良好。當時無專利制度,對國內不保密,國內多家工廠自行採用。據鎮江鈦白粉廠及大連氯酸鉀廠統計,截止1990年,每噸切片獲利230元,節電100度,節水10噸。這一成果對我國酯交換法聚酯的生產作出了貢獻。

自主研製國防用高粘度聚酯切片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紅箭-8飛彈制導線所用纖維原料,即高粘度聚酯切片需進口。紡織工業部將“高粘度聚酯切片”列為紡織軍工項目,武榮瑞牽頭承擔此項目。在沒有可借鑑的生產性資料的條件下,她和課題組成員張大省、黃關葆等通過查閱文獻,反覆實驗,完成了小試。為了中試後可立即生產,她和製造能力較強且有積極性的鎮江鈦白粉廠滌綸廠一起研究,提出設計方案,在很短時間內,4立方米的固相聚合反應器製造成功。他們又和工廠一起制定了中試工藝,武榮瑞一直在生產一線解決中試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提出了反應後期的冷卻工藝,為保證高粘度聚酯切片的質量起了關鍵作用,所生產的切片特性粘度(η)=1.0,滿足了軍工紡織科研任務書的要求。高粘切片提供給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紡製成8.5克/旦、73支高強低延滌綸絲,可紡性優良,解決了軍工部門的急需。這個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代替了進口,節約了外匯。高粘聚酯切片也可用於民用,如在無錫合成纖維總廠高速紡牽聯合一步法設備上生產的滌綸強力工業絲,已達到“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滌綸產業用絲高速紡牽聯合工藝與設備”的要求。

研製和發明分散染料

常壓可染共聚醚酯切片和纖維由於聚酯纖維有著挺括及易洗快乾的優點,得到快速發展;但其織物需用高溫高壓染色,不僅能耗大,勞動安全性差,而且無法與天然纖維混紡或交織後同浴匹染,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紡織面料新產品的開發。國外有能夠常壓染色的聚酯品種,但製造技術保密。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科委將“分散染料常壓可染共聚醚酯(EDDP)”的研製作為專題納入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計畫“化纖仿真技術研究”課題,武榮瑞負責此專題。1991-1995年四年間,她和課題組成員黃關葆、沈淦清等一起帶領研究生邵勇、包建文等攻此難關。通過理論研究和分析思考,確定了在聚酯大分子中引入柔性組分,以降低玻璃化溫度,可使染料在100℃染色時易於在纖維中擴散。然而引入有效的柔性組分後,聚酯的熱穩定性下降,因此她又提出添加複合穩定劑的方案,經過多次試驗,最終獲得成功。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她到聚合廠去縮聚,到纖維廠去紡絲,並跟蹤到紡織廠去觀察織造,得到了宜興華達合纖有限公司、無錫太極實業有限公司、宜興市華亞化纖有限公司、鎮江合纖廠、蘇州化纖廠等單位的大力支持,生產的分散染料常壓可染共聚酯(簡稱EDDP-1)切片質量優良,纖維的常壓可染率大於85%,可染成很深的黑色,產品的熱穩定性和德國同類產品Travia210相同。EDDP-1不僅能避免高溫高壓染色的能源消耗及生產不安全等缺點,而且纖維的手感柔軟,抗靜電性和抗起球性均優於常規滌綸。由於技術成熟,並可在聚酯生產設備上直接套用,添加劑均為國產,價格適中,因此自1995年鑑定驗收後,順利地推廣套用,聚合技術已轉讓給江蘇、廣東、山東等地工廠。EDDP-1切片和纖維至今也已在很多工廠生產,纖維品種有毛條、切斷短纖和長絲(DT、POY-DTY、FDY),並且可以純紡和混紡。山東淄博沃源紡織有限公司、濟南迪維德紡織廠、清河毛紡廠等開發生產了不同規格的混紡面料,受到市場青睞。武榮瑞的發明不僅為我國聚酯仿真技術作出了貢獻,也給化纖和紡織企業帶來了良好經濟效益。

聚酯合成和改性理論研究有創新

數十年來,武榮瑞在成纖聚合物的合成與改性方面,帶領課題組並指導研究生開展了大量且系統的套用理論研究,發表論文百餘篇,多篇被SCI、EI和CA收錄,多次在奧地利國際化纖會議、蘇聯國際化纖會議、北京國際化纖會議等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報告,還經常應邀出席國內會議和赴企業講課。

在聚酯合成和催化劑方面:80年代初編寫的《聚酯合成化學》1983-1984年在《合成纖維工業》連載,獲刊物一等獎,對當時的聚酯生產起了較大促進作用。在聚酯催化劑和穩定劑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指導博士生張天驕,碩士生李燕立、李培元等,研究了各種催化劑(銻系,鈦系,鍺系,錫系,以及稀土催化劑等)的作用機理、作用規律、反應動力學、對結構性能的影響等。她研究發現的“金屬鈷鹽和穩定劑對聚酯的協同抗熱氧化作用”撰寫論文後,首次代表我國在1983年奧地利國際化纖會議上作報告,得到了國外同行的認可和好評。1988年1月應邀赴英國ICI公司講學,在聚合物中心和纖維研究中心兩處作報告,不少人遠道趕來聽課,公司對她的講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在高分子量聚酯方面:80年代中期研究了高分子量聚酯即高粘度聚酯,指導碩士生黃關葆、鄧建元等研究了固相縮聚動力學和結構性能的變化規律,所發表論文在無引進技術的當時,為國內高粘度的研究和生產提供了基礎性數據,並為此後的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1988年6月應邀赴日本東麗公司及信州大學講學時,有關高分子量聚酯的研究結果得到日本同行的高度認可。1989年“高粘度聚酯切片擴試”的鑑定會上,除了肯定套用成果,對理論研究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指出:“總結的固相縮聚工藝的軟體技術,具有國內領先水平。”

在共縮聚改性方面:自80年代末開始聚酯共縮聚改性的研究,撰寫的論文《聚酯和共聚酯》在1987年的北京國際化纖會議上作報告,1988年論文獲陳維稷論文一等獎。指導碩士生高瑾、李慧萍、鄧元,博士生黃關葆研究了很多共聚酯:包括添加柔性組分聚醚、脂肪酸等及剛性組分間位、鄰位單體以及含磺酸鹽基團的間位單體等共聚酯,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化學結構單體對共聚酯性能有著不同的影響;引入柔性組分後共聚酯的玻璃化溫度下降,結晶速度變快,熔體粘度下降,而引入剛性組分則相反,這一規律對製作改性纖維起到了直接的指導作用,如製作易染纖維需柔性組分,而製作高收縮纖維則需剛性組分。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997年《高分子科學(英文版)》,經修改完善後編入專著《成纖聚合物的合成與改性》(第五章),它對聚酯的改性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通過和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和羊毛研究中心合作指導博士生趙國良,對共聚酯EDDP1和羊毛的混紡和染色規律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共混和添加改性方面:指導了博士生劉伯林、王銳,碩士生顧萍等,研究了不同類聚酯的共混改性,添加納米二氧化矽制功能聚酯、添加二氧化鈦制抗紫外聚酯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理論成果。

2003年1月,武榮瑞和她第一個博士生張天驕合寫的《成纖聚合物的合成與改性》出版了,這是一本化學纖維領域很有價值的專業書。

為人師表德高望重

武榮瑞熱愛祖國。她始終牢記,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培養,就沒有她自己的一切。學習上她勤奮努力,成績一貫優秀;工作後她時刻想到報效祖國,決心要為祖國的教育和科技事業奮鬥終生。她用行動實現著自己的諾言。

她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不願重複別人的工作;但認為要創新就必須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她總是仔細閱讀別人發表的書籍和文獻,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她對科學事業十分鑽研和投入,無論是備課還是完成項目,她都潛心學習所需的各種知識,充分思考分析,常常忘卻了休息。在工廠進行試驗時,她總是守在生產第一線指導試驗,和年輕人一樣倒班,身為教授或副院長時也不例外。她的這種精神激勵著和她一起工作的老師和學生,也被工廠傳為佳話。

她十分重視生產實踐,尊重工廠技術人員和工人的經驗和勞動,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由於她為人真誠,工廠很願意和她合作,對她的試驗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她的成果能較順利地在工廠取得成功,並在生產上得以套用,除了技術原因,和工廠的密切關係也是分不開的。2001年,為了促進北京服裝學院的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產學研結合,北京服裝學院成立了齊魯化纖新材料研究基地。武榮瑞擔任研究基地主任,並且設立了齊魯化纖獎學金,每年資助10名優秀學生。

她關心年輕人成長,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知識教給他們。她愛護學生,和他們有著親密的師生關係,她所教的學生現已桃李滿天下,有很多都是單位的骨幹。她講究工作方法和效率,懂得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她不斷地教導學生,要善於思考和分析,讓學生不要無準備、不動腦就去做實驗。

個人作品

她熱心維護民眾利益,敢於提出意見。對於院內教師的工資與職稱問題,她總是盡力反映給有關部門,以求解決。她任北京市人民代表期間提出了很多建議,都得到了解決。她這種關心民眾利益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她為人正派,待人誠懇直率,光明磊落,在師生中受到高度的尊敬

個人作品

1.Wu Rongrui,Z. A. Logovin et al. Radiation grafting of vinyl monomers on polyolefine fibers. Chemical Fibers (Russ. ) ,1963(5) :12-15

2.Wu Rongrui,Z. A. Logovin et al. Study of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odified polypropylene fibers. Chemical Fibers (Russ. ) ,1964(6) :14-18

3.武榮瑞.聚酯纖維及其混紡織物的防燃.北京化工學院學報,1974 (2):50-68

4.武榮瑞,張大省,高重輝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催化劑的研究(二)新催化穩定體系所得聚酯的性能研究.北京化工學院學報,1979(4):60-66

5.武榮瑞,嚴楓,張大省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合成中醚鍵生成的規律.合成纖維工業,1981(4):5-10

6.武榮瑞.PET合成化學.合成纖維工業,1983(1):45-51;1983(2):44-48;1983(4):41-48;1983(6):41-48;1984(2):48-51;1984(3):53-56;1984(5):55-61;1984(6):62-67

7.武榮瑞,高重輝,王國全等.金屬鑽鹽與穩定劑對PET熱氧化降解的協同抑制作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協同抑制作用——.合成纖維工業,1984 (1):7-10

8.武榮瑞,張大省,李燕立.熔融法合成高粘度聚酯的研究.北京化纖工學院學報,1985(2):1-7

9.Wu Rongrui,L. S. Galbraiku et al. Utilization of chemically dyed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caproamid for formation of dope dyed polypropylene fiber.Chemical Fibers (Russ. ) ,1986(6) :20-21

10.Wu Rongrui,L. S. Galbraiku et al. Study of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dope dyed polypropylene fiber with addition of chemical dyed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caproamid. Chemical Fibers (Russ. ) ,1986(6) :22-24

11.李燕立,武榮瑞.縮聚催化劑對PET樹脂熱穩定性的影響.合成纖維工業,1987(4):25-28

12.黃關葆,武榮瑞,李燕立等.PET固相縮聚動力學.合成纖維,1987(4):27-31

13.武榮瑞.聚酯和共聚酯的研究.合成纖維,1988(4):7-15

14.Wu Rongrui,Yu. Tsarevskaya,L. S. Galbraiku et al.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chemically dyed poly ( ethylene oxide). Acta Polymerica, 1988,39 (7 ) :372-375

15.李培元,武榮瑞.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熱降解和熱氧化降解.高分子學報,1988(5):331-336

16.武榮瑞,黃關葆,邢立華.高粘度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聚酯工業,1988 (3):1-5

17.楊毅,武榮瑞.PET中添加有色共聚醚酯的共混改性.合成纖維工業,1989,12(5):37-40

18.高謹,武榮瑞.陽離子染料可染改性共聚酯的縮聚反應動力學.合成纖維工業,1990,13(1):31-35

19.Wu Rongrui,Shi Weitong. Study on PET-PA66 copolymer.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92,10(4) :356-360

20.武榮瑞,黃關葆,解冰艷等.聚乙二醇分子量對成纖共聚酯結晶速度的影響.高分子學報,1993(2):252-256

21.Wu Rongrui,Deng Yuan,Huang Guanbao. Study on solid state polycondensation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copolymers.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94,12 ( 1) : 80-86

22.竺朝山,武榮瑞.聚酯醯胺的合成及表征.高分子學報,1995(3):271-277

23.鄧建元,武榮瑞,黃關葆.固相縮聚共聚酯的熔融行為和結晶速率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96,12(3):127-130

24.Wu Rongrui,Gao Jin,Li Huiping. Effect of chemical structure of comonomers on the properties of copolyesters.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97,15(3) :226-230

25.Wu Rongrui. Acomparison of new type copolyester EDDP—1 with CDP. 合成纖維工業,1998,21(1):27-28

26.翟曉文,武榮瑞,姜膠東.聚醚酯-無機鹽複合物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99,15(1):132-135

27.武榮瑞.新型共聚酯.高分子通報,1999(3):83-87

28.張天驕,武榮瑞,王桂花.稀土催化聚酯和共聚酯的合成.中國稀土學報,1999,17(4):333-337

29.Wu Rongrui. Modification of PET fiber by polycondensation and blending. 合成纖維工業,2003,26(2):39-40

30.武榮瑞,張天驕.成纖聚合物的合成與改性.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3

31.武榮瑞.聚酯纖維技術發展及前景探討.合成技術及套用,2004,19(3):1-4

精神榮譽

數十年來,武榮瑞在成纖聚合物的合成與改性方面,帶領課題組並指導研究生開展了大量且系統的套用理論研究,發表論文百餘篇,多篇被SCI、EI和CA收錄,多次在奧地利國際化纖會議、蘇聯國際化纖會議、北京國際化纖會議等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報告,還經常應邀出席國內會議和赴企業講課。在聚酯合成和催化劑方面:80年代初編寫的《聚酯合成化學》1983-1984年在《合成纖維工業》連載,獲刊物一等獎,對當時的聚酯生產起了較大促進作用。在聚酯催化劑和穩定劑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指導博士生張天驕,碩士生李燕立、李培元等,研究了各種催化劑(銻系,鈦系,鍺系,錫系,以及稀土催化劑等)的作用機理、作用規律、反應動力學、對結構性能的影響等。她研究發現的“金屬鈷鹽和穩定劑對聚酯的協同抗熱氧化作用”撰寫論文後,首次代表我國在1983年奧地利國際化纖會議上作報告,得到了國外同行的認可和好評。1988年1月應邀赴英國ICI公司講學,在聚合物中心和纖維研究中心兩處作報告,不少人遠道趕來聽課,公司對她的講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在高分子量聚酯方面:80年代中期研究了高分子量聚酯即高粘度聚酯,指導碩士生黃關葆、鄧建元等研究了固相縮聚動力學和結構性能的變化規律,所發表論文在無引進技術的當時,為國內高粘度的研究和生產提供了基礎性數據,並為此後的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1988年6月應邀赴日本東麗公司及信州大學講學時,有關高分子量聚酯的研究結果得到日本同行的高度認可。1989年“高粘度聚酯切片擴試”的鑑定會上,除了肯定套用成果,對理論研究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指出:“總結的固相縮聚工藝的軟體技術,具有國內領先水平。”在共縮聚改性方面:自80年代末開始聚酯共縮聚改性的研究,撰寫的論文《聚酯和共聚酯》在1987年的北京國際化纖會議上作報告,1988年論文獲陳維稷論文一等獎。指導碩士生高瑾、李慧萍、鄧元,博士生黃關葆研究了很多共聚酯:包括添加柔性組分聚醚、脂肪酸等及剛性組分間位、鄰位單體以及含磺酸鹽基團的間位單體等共聚酯,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化學結構單體對共聚酯性能有著不同的影響;引入柔性組分後共聚酯的玻璃化溫度下降,結晶速度變快,熔體粘度下降,而引入剛性組分則相反,這一規律對製作改性纖維起到了直接的指導作用,如製作易染纖維需柔性組分,而製作高收縮纖維則需剛性組分。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997年《高分子科學(英文版)》,經修改完善後編入專著《成纖聚合物的合成與改性》(第五章),它對聚酯的改性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通過和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和羊毛研究中心合作指導博士生趙國良,對共聚酯EDDP1和羊毛的混紡和染色規律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共混和添加改性方面:指導了博士生劉伯林、王銳,碩士生顧萍等,研究了不同類聚酯的共混改性,添加納米二氧化矽制功能聚酯、添加二氧化鈦制抗紫外聚酯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理論成果。2003年1月,武榮瑞和她第一個博士生張天驕合寫的《成纖聚合物的合成與改性》出版了,這是一本化學纖維領域很有價值的專業書。

社會評價

武榮瑞熱愛祖國。她始終牢記,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培養,就沒有她自己的一切。學習上她勤奮努力,成績一貫優秀;工作後她時刻想到報效祖國,決心要為祖國的教育和科技事業奮鬥終生。她用行動實現著自己的諾言。她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不願重複別人的工作;但認為要創新就必須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她總是仔細閱讀別人發表的書籍和文獻,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她對科學事業十分鑽研和投入,無論是備課還是完成項目,她都潛心學習所需的各種知識,充分思考分析,常常忘卻了休息。在工廠進行試驗時,她總是守在生產第一線指導試驗,和年輕人一樣倒班,身為教授或副院長時也不例外。她的這種精神激勵著和她一起工作的老師和學生,也被工廠傳為佳話。

她十分重視生產實踐,尊重工廠技術人員和工人的經驗和勞動,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由於她為人真誠,工廠很願意和她合作,對她的試驗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她的成果能較順利地在工廠取得成功,並在生產上得以套用,除了技術原因,和工廠的密切關係也是分不開的。2001年,為了促進北京服裝學院的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產學研結合,北京服裝學院成立了齊魯化纖新材料研究基地。武榮瑞擔任研究基地主任,並且設立了齊魯化纖獎學金,每年資助10名優秀學生。

她關心年輕人成長,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知識教給他們。她愛護學生,和他們有著親密的師生關係,她所教的學生現已桃李滿天下,有很多都是單位的骨幹。她講究工作方法和效率,懂得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她不斷地教導學生,要善於思考和分析,讓學生不要無準備、不動腦就去做實驗。她熱心維護民眾利益,敢於提出意見。對於院內教師的工資與職稱問題,她總是盡力反映給有關部門,以求解決。她任北京市人民代表期間提出了很多建議,都得到了解決。她這種關心民眾利益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她為人正派,待人誠懇直率,光明磊落,在師生中受到高度的尊敬和愛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