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重力場

normal gravity field 地球可以近似地看作表面光滑,內部質量分布均勻。赤道半徑略大於極半徑的鏇轉橢球體。其表面各點的重力場稱為正常重力場。正常重力場強度是緯度和高度的函式,當測點和總基點間緯向距離變化不大時,正常重力場的變化約為:△g緯=0.812sin2ф·D(毫伽)。隨高度變化的規律是;△g 高=-0.308△h(毫伽),式中△h為測點與總基點的高程差,高於基點為正,反之為負,單位米。當在北緯450地區時,測點相對總基點每向北增加1公里時,正常重力值將增大0.812毫伽;測點高程海升高1米時,正常重力值約減少0.308毫伽。

基本概念

normal gravity field 地球可以近似地看作表面光滑,內部質量分布均勻。赤道半徑略大於極半徑的鏇轉橢球體。其表面各點的重力場稱為正常重力場。

由於地球內部質量分布的不規則性,致使地球重力場不是一個按簡單規律變化的力場。但從總的趨勢看,地球非常接近於一個鏇轉橢球,因此可將實際地球規則化,稱為正常地球,同它相應的地球重力場稱為正常重力場。它的重力位稱為正常位,重力稱為正常重力0。在正常重力場中也有一簇正常位水準面,它們都是扁球面。某點的正常重力方向是正常重力場重力線的切線方向。

計算公式稱為正常重力公式

其計算公式稱為正常重力公式。目前,國際通用的是1930年國際大地測量學會確定的正常重力計算公式:g=97804.9(1+0.0052884sin2ф-0.0000059sin22ф)。式中(ф是計算點的地理緯度,單位是mGal。另外,也有用德國學者赫爾默特(Helmert)建立的公式來計算的;g=97803.0(1十0.005302 sin2ф—0.000007sin22ф)。根據近代人造地球衛星測定的地球形狀和重力數據,1971年第15屆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協會確定的正常重力公式為:g=978031.8(1+0.0053024sin2ф—0.0000059sin22ф)。

正常重力場強度是緯度和高度的函式

正常重力場強度是緯度和高度的函式,當測點和總基點間緯向距離變化不大時,正常重力場的變化約為:△g緯=0.812sin2ф·D(毫伽)。式中ф為測區的平均緯度,D為測點與總基點的緯向距離。在北半球,測點位於總基點以北時,D為正,反之為負,單位為公里。隨高度變化的規律是;△g 高=-0.308△h(毫伽),式中△h為測點與總基點的高程差,高於基點為正,反之為負,單位米。當在北緯450地區時,測點相對總基點每向北增加1公里時,正常重力值將增大0.812毫伽;測點高程海升高1米時,正常重力值約減少0.308毫伽。所以,在以勘探為目的的重力測量時,對點位和測點的高程測量精度要求比較嚴格,以便消除這些變化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