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神經損傷

正中神經損傷

正中神經由頸5—8與胸1神經根的纖維構成。從臂叢神經外側索分出的外側根,和從內側索分出的內側根,兩者共同組成正中神經,正中神經支配前臂屈側的大部分肌肉,以及手內橈側半的大部分肌肉和手掌橈側皮膚感覺。正中神經損傷較多見。少數病例與尺神經同時受傷。

基本信息

病因

火器傷、玻璃割傷、刀傷及機器傷較常見,尤以正中神經的分枝手部指神經傷為多見。肱骨下端骨折和前臂骨折,均可合併正中神經傷。缺血性攣縮亦常合併正中神經傷。

症狀體徵

(一)腕部正中神經損傷

正中神經損傷正中神經損傷

1、運動:三個魚際肌即拇對掌肌,拇短展肌及拇短屈肌淺頭癱瘓,因此拇指不能對掌,不能向前與手掌平面形成90°,不能用指肚接觸其它指尖,大魚際萎縮、拇指內收形成猿手畸形,拇短屈肌有時為異常的尺神經供給。

2、感覺:手部感覺喪失以正中神經傷影響為最大。傷後拇、食、中指、環指橈側半掌面及相應指遠節背面失去感覺,嚴重影響手的功能,持物易掉落,無實物感,並易受外傷及燙傷。

3、營養改變:手指皮膚、指甲有顯著營養改變,指骨萎縮,指端變小變尖。

(二)肘部正中神經損傷

1、運動:除上述外,尚有鏇前圓肌、橈側腕屈肌、鏇前方肌、掌長肌、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橈側半及拇長屈肌癱瘓,故拇指食指不能屈曲,握拳時此二指仍伸直,有的中指能屈一部分,食指及中指掌指關節能部分屈曲,但指間關節仍伸直。

2、感覺與營養改變同前。

(三)疾病症狀

損傷部位多在腕部或前臂,在上臂或腋部受傷者較少見。若傷在腕部或前臂(肌支發起處遠端),主要表現是 拇指不能外展 和對掌、對指。 手 掌的橈側半 感覺障礙 ,但其感覺缺失僅限於示、中指遠半掌面與背面的皮膚。晚期,大魚際肌萎縮,並形成猿形 手 畸形。若損傷部位在肘部或其以上部位時,除上述症狀外,指淺屈肌和橈側半指深屈肌麻痹 。因此,拇、示指處於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因與環指深屈肌腱之間有腱束相連,而有某些程度的屈曲。因橈側腕屈肌與掌長肌麻痹 ,腕雖能屈,因尺側腕屈肌代償,但屈腕時向尺側偏斜。前臂鏇前運動也因鏇前圓肌和鏇前方肌 麻痹 受到明顯影響或不能鏇前。晚期,前臂屈肌群萎縮。

併發症

正中神經在肘上無分支,其損傷可分為高位損傷(肘上)和低位損傷(腕部),腕部損傷時所支配的魚際肌和蚓狀肌肉麻痹及所支配的手部感覺障礙,臨床表現主要是拇指對掌功能障礙和手的橈側半感覺障礙,特別是食,中指遠節感覺消失,而肘上損傷則所支配的前臂肌亦麻痹,除上述表現外,另有拇指和食,中指屈曲功能障礙,若治療不及時,可發發神經,肌腱的過度粘連以及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等。

檢查化驗

正中神經損傷無相關實驗室檢查,對正中神經損傷的檢查主要是根據其臨床表現和病史,輔助檢查較少使用,主要是進行一些常規的物理檢查,如肌電圖檢查有助於判斷有無神經損傷及程度。

治療

專家表示,正中神經損傷的藥物治療臨床上使用比較少或是未推廣,臨床上更多採用以下的幾種治療方法:

1、對於開放性損傷,都應力爭一期修復。對神經斷端不齊,挫傷嚴重,或傷口污染嚴重者,可作延遲一期修復。對於閉合性神經損傷,程度較輕者觀察1~3個月,如有恢復不必手術,如無則應立即手術。

(1)一般治療以下情況時選用 ①正中神經損傷輕微,肌肉與感覺障礙以減退為主,無主要運動功能障礙。②神經損傷在3個月以內,功能漸有恢復徵象者。

(2)手術治療正中神經損傷

①手術指征:①閉合性神經損傷保守治療3個月後仍無恢復。②開放性神經損傷。

②正中神經損傷的手術方法:正中神經手術顯露:①上臂正中神經的顯露切口,沿腋前緣和肱二頭肌腱的內側緣直到肘關節,再由肘掌側橫紋轉向外側到肘窩正中,再折向前臂中線。切開臂部筋膜,顯露肱神經血管束。正中神經在上臂上段位於肱動脈外側,逐漸由肱動脈前側移到肱動脈內側,然後沿肱二頭肌內緣下行到肘關節前方。②前臂正中神經的顯露切口,由肘前中線向下,在前臂中線向遠端至腕部。正中神經在鏇前圓肌附近分出的肌支,均由神經乾尺側分出,故在正中神經橈側進行分離較為安全。正中神經進入鏇前圓肌前,先分出2個較粗的分支到該肌,然後在該肌的深淺頭之間穿過,再分支到其他屈肌。③腕部顯露正中神經時,沿腕橫紋及魚際紋切開,並需切開腕橫韌帶及掌筋膜。由正中神經尺側緣進行分離,可免損傷支配魚際肌的外側支。根據損傷性質選擇相應的神經手術。

2、神經缺損小於2cm時,可通過屈曲腕關節和游離近遠端神經乾來克服,但最大屈曲角度以20°為宜,而游離範圍以2~3cm為佳。游離過多會影響神經斷端血運。神經缺損大於4cm時應作神經移植,如無把握時,可放鬆止血帶,見斷端血運恢復緩慢則應作神經移植。

3、合併軟組織缺損時,不宜強行縫合。如軟組織條件尚好,可行植皮或皮瓣轉移。對需行皮瓣轉移的患者,如其神經缺損較多,則先行皮瓣修復,二期作神經移植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