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米粥

檳榔米粥以檳榔、水、粳米煮成稀粥。每次取檳榔片10~15克(用於驅蟲,可用至30~6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入粳米100克,再加水6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每天上、下午,溫熱服食1次 檳榔為棕櫚科常喬木植物檳榔的成熟種子。用檳榔煮粥,在《聖濟總錄》一書中有記載,是由檳榔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下氣、消積、驅蟲的功用。本品含生物鹼,主要為檳榔鹼,為驅蟲的有效成分。多含縮合鞣質、脂肪油和一種紅色素。藥理證實,它有較強的驅絛蟲作用;有擬副交感神經作用;檳榔鹼與毛果芸香鹼、毒蕈鹼及毒扁豆鹼相似,但性質較穩定,作用持久;可增加腸管的張力和蠕動,有輕瀉作用,能使胃黏膜分泌亢進,故有健胃作用。

主要材料

原料:檳榔 水 粳米

製作方法

製法:每次取檳榔片10~15克(用於驅蟲,可用至30~6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入粳米100克,再加水6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每天上、下午,溫熱服食1次。
效用:檳榔為棕櫚科常喬木植物檳榔的成熟種子。用檳榔煮粥,在《聖濟總錄》一書中有記載,是由檳榔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下氣、消積、驅蟲的功用。本品含生物鹼,主要為檳榔鹼,為驅蟲的有效成分。多含縮合鞣質、脂肪油和一種紅色素。藥理證實,它有較強的驅絛蟲作用;有擬副交感神經作用;檳榔鹼與毛果芸香鹼、毒蕈鹼及毒扁豆鹼相似,但性質較穩定,作用持久;可增加腸管的張力和蠕動,有輕瀉作用,能使胃黏膜分泌亢進,故有健胃作用。
說明:[論治解說]本粥是以檳榔為主、粳米為輔合成的食療藥方。中醫套用檳榔治病,不但歷史悠久,且經驗非常豐富。《別錄》載:“檳榔味辛、溫,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本草綱目》說它“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以上記載,均用檳榔與其它中藥配伍使用,而且檳榔煮粥治療疾病,還是聖濟總錄》一書中才有記載,它說:“治大腸壅滯,檳榔粥方,白檳榔一顆,水磨盡,生薑取汁半合,蜜一合,粳米淘淨三合(0.3升)。上四味,先以水三升,煮米作粥,將熟,下檳榔等三味攪勻,更煮五、七沸,空心頓食之。”儘管檳榔是無毒之藥,但畢竟屬“破氣傷正”之品。《本草蒙鑒》說:“檳榔,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如果用粳米配合煮粥食用,那么,既可用檳榔消積殺蟲,又可借粳米扶助正氣,相輔相成,可收到滿意的效果。[注意事項]檳榔粥適合短暫服用,不宜久食。體質虛衰和脾胃虛弱之人,不宜選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