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論

機體論

《機體論》是1998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德裔美籍神經病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機體論心理學的主要創始者肯特·戈爾茨坦創作。這是一部一出版就轟動學術界的著作,這是一個對傳統的定位說挑戰的理論,這是一位心理學家、神經學家及哲學大家的獨到見解。本書的作者戈爾茨坦詳細陳述了自己思想的主要內容,而且還力圖告訴讀者自己的思想是怎樣形成的,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的。所以,從這本書中,讀者不僅可以讀到一位天才學者的偉大思想,還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科學家秘而不宣的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機體論機體論
本書涉及心理學、生理學、神經學生物學,甚至物理學,可謂作者多年臨床經驗和理論構思的產物。作者從病理現象人手,最終卻在哲學高度上總結歸納了自己的理論。在第九章和第十二章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生物科學的這種升華。它的著重點在於提出一種對有生命機體的新理論、新觀點。會讓人對當代心理學、生物學的現狀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本書既具理論價值又具實踐價值,對於廣大社科工作者、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學生以及心理學愛好者而言,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作者簡介

肯特•戈爾茨坦(KurtGoldstein)(1878.11.06-1965.09.19),德裔美籍神經病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機體論心理學的主要創始者,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出生於波蘭上西里西亞地區的卡托維茲(Kattowicz),因病逝於美國紐約。
他的大學階段在布雷斯勞大學海德堡大學度過,學的是哲學和文學。後跟隨韋尼克學醫,1903年,他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德國法蘭克福神經學研究所任博士後研究助理,1906年,他來到科尼斯堡從事精神病學和神經學研究。1914年回到法蘭克福任助理教授,並建立了一家研究腦損傷後遺症的研究所,1930年赴柏林大學任精神病診所主任和精神病學教授。
1933年,由於納粹的統治被迫移居荷蘭阿姆斯特丹,最終在1935年定居美國。在美國期間,起初供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精神病研究所和蒙蒂菲奧里醫院,1940-1945年在塔夫茨醫學院和布蘭代斯任職。
在蒙蒂菲奧里醫院,他與M.謝雷爾一起發展了一組五項測試,測量患有大腦器質性疾病的患者是否喪失象能力。戈爾茨坦觀察到,當逼迫大腦損傷的患者執行任務時,他們傾向于堅持解決儘管他們根本無法完成任務。這種堅持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助於迴避和防止他們可能會感到的恐慌和焦慮。戈爾茨坦把這種恐慌和焦慮稱作“災禍性反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他便開始了關於大腦損傷後遺症的研究。
他對心理學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奠定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整體論的理論基礎,提供機體潛能的自我實現論的理論來源,擴展了神經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的理論內涵。

目錄

20世紀心理學通覽”序
中文版譯序
前言
德文版序
作者自序
簡介
第一章症狀決定論的方法;機體生命的一般規律對大腦受損者的觀察
第二章對原子學說結論的分析:機體反射結構的理論
第三章以神經系統機能為機體理論基礎的反思
第四章受損機體的功能修復
第五章局部過程的實質​
第六章機體整體觀
第七章機體整體觀中機體的某些本質特點
第八章格式塔心理學和生理格式塔理論
第九章生物學知識的性質
第十章關於正常、健康和疾病;關於異常、遺傳和培養
第十一章生命和理智;機體結構層次問題
第十二章知識和實踐
第十三章結束語
參考書目
主題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