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是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開創的研究領域。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是通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日益被揭示出來的,兩個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聯,不可分割。

基本信息

簡介

在目前中國的學科體系中,自然辯證法專業的哲學名稱是科學技術哲學。1990年之前,“科學技術哲學”的名字是“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界曾經走在80年代思想解放運動的前列,引領風氣和時尚。由於歷史傳承的原因,現在仍稱此名。
《自然辯證法》是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來對自然科學研究的總結。對19世紀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學成就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了概括,並批判了自然科學中的形上學和唯心主義觀念。在恩格斯去世後1896年發表了其中一篇論文《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1898年發表了其中另一篇論文《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直到1925年才在前蘇聯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譯本對照的《馬克思恩格斯文庫》中全文發表。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的反映,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DialecticsofNature)所開創的研究領域。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是通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日益被揭示出來的,兩個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聯,不可分割的。

概念

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規律性。通過各個自然領域的特殊自然規律和個別過程表現出來。
研究自然界和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規律,對自然科學內容和自然科學的產生、發展歷史作出哲學概括。

歷史來源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領域的自然辯證法,有其歷史的淵源。從I.康德於1755年和P.-S.拉普拉斯於1796年提出星雲說,試圖揭示天體演化的歷史開始,形上學的自然觀被打開了第一個缺口。19世紀以來,自然科學有了一系列發現,其中,能量轉化、細胞學說和進化論,被恩格斯稱之為自然科學中徹底動搖了形上學自然觀的三大發現。這一切都從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歷史發展和普遍聯繫,充分展示了整個自然科學從經驗到理論、從分析到綜合的發展過程。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辯證法是在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哲學思想的淵源上說,它依據自然科學發展的成果,對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改造。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們的新哲學世界觀,始於19世紀40年代。他們關於自然辯證法思想的萌芽,也產生於這一時期。系統地研究、建立和闡明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主要是由恩格斯從19世紀50年代後期起進行的。在《反杜林論》哲學篇和《自然辯證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據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描繪了整個自然界發展的辯證圖景,運用豐富的自然科學材料闡發了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研究了各門自然科學的辯證內容。他把自然科學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辯證法同自然科學認識發展和研究方法的辯證法聯繫起來研究,並認為從根本上來說認識的辯證法是客觀的辯證法的反映,指出辯證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適合於自然觀的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視研究人和自然的關係,研究了自然科學和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在社會中的發展規律。恩格斯提出18世紀科學和哲學結合的結果就是唯物主義、啟蒙時代和法國的政治革命,科學和實踐結合的結果就是英國的社會革命等著名論斷。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詳細地研究了技術史,論述了自然科學和技術在現代生產和現代社會中的作用。自然辯證法的產生不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革命學說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馬克思

傳播和發展

在恩格斯逝世後,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列寧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新發展的背景下,在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鬥爭中,寫出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提出了“世界圖景就是物質運動和‘物質思維'的圖景”的著名論點。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列寧發表了《論戰鬥唯物主義的意義》一文,要求戰鬥唯物主義者同自然科學家結成聯盟,用唯物辯證法研究自然科學革命所提出的種種哲學問題,從而為社會主義國家這方面研究工作的發展提出了一個綱領。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一書在蘇聯出版。這部著作的問世,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在蘇聯和世界各地的傳播。
在中國,自然辯證法隨著恩格斯這部著作中譯本於1929年的出版,逐漸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工作者中間傳播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它在廣大哲學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工作者中間,得到更廣泛的學習和傳播。毛澤東的哲學著作《實踐論》《矛盾論》,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開展自然辯證法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自然辯證法的發展同自然科學的發展緊密聯繫著,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極大地擴大和加深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遠遠超出了19世紀自然科學的眼界。20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已經在更加廣闊的範圍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辯證法和自然科學的辯證法,使辯證法的許多基本觀點由於無數確鑿的自然科學事實而在實際上為自然科學界所廣泛接受。

主要內容

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自然觀,即對自然界辯證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學觀,即對自然科學辯證法的研究。

自然觀

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斷地概括和運用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發展和更新人們關於自然界辯證發展的總圖景和對自然界的總觀點,其中包括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信息觀、系統觀、規律觀以及自然發展史和自然界各種運動形態的劃分、聯繫、交錯、轉化等等;要求探討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範疇在自然界各種過程中的豐富多樣的表現及運用,使人們對辯證法規律和範疇的理解不斷充實和深化,在許多方面進一步清晰化、準確化和精細化,並增添新的內容。從而,把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提高到同自然科學的新發展、新思想相適應的現代水平。

自然科學觀

自然辯證法主要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方面研究自然科學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和自然科學認識發展的規律。從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方面研究作為社會現象之一的自然科學在社會中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
自然辯證法不但把科學看作是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探討其在一定社會中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而且也把與科學緊密相關的技術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來研究。自然辯證法關於技術論的研究,就是從總體上探討技術的性質和特點、技術發展的條件和規律以及技術和其他各種社會現象的關係等等。這一研究和自然科學論的研究共同為科學技術政策的制定、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劃、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提供理論基礎,其重要性日益顯得突出起來。

相關學科

自然辯證法作為的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不僅具有哲學屬性,而且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
首先,在哲學研究概括的自然、社會和思維這三大領域的知識中,自然辯證法是其中的一大領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的世界觀時,從一開始就認為整個世界的歷史可以“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8](第1卷,第21頁),對這兩方面的歷史的哲學概括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兩門學科即自然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辯證法雖然與自然科學一樣所面對和討論的都是“自然”,但有兩點原則上的區別:其一,在各門自然科學中,“自然”作為對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領域,而在自然辯證法中,“自然”作為對象,是指整體的自然或自然的整個領域,它將自然當作一個整體而從其總的方面來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學中,“自然”作為對象是被給定的、現成的,它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自明的,無需對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問之列,而在自然辯證法中,“自然”作為對象,是“自然”本身,對於被給定的自然物,需要對它進行追問,正如形上學追問“存在”那樣,追思本真的“自然”,追問“自然”的根據或始基。自然辯證法必須“透過”現象而達到實在,必須憑藉人的理性以理論思維的方式“超越”呈現於感官的現象界去尋找答案。而這兩方面正是自然辯證法之所以為哲學的本質所在。
其次,當代自然辯證法除了以自然為研究對象,還以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為研究對象,所要揭示的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規律以及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一般規律,而不是自然界中個別的過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個別領域或者科學技術個別學科的特殊規律。這個一般規律也正是哲學研究區別於科學技術研究的特殊之處。自然辯證法一方面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體表現和科學技術領域的具體套用,另一方面又是對科學技術及其發展的哲學概括。

學科簡介

哲學系統具有系統層次性。依據對客觀規律進行一般抽象認識程度的程度,區分了哲學的兩大層次:第一層次是總體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第二層次是三大並列的哲學科學——自然哲學(自然辯證法)、社會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哲學(辯證思維邏輯)。
從此可知,自然辯證法處於自然科學與總體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中介地位,是一門獨立的哲學學科。

學科創立

自然辯證法與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辯證唯物主義過程中,而起系統的確立是1873-1883年寫作的《自然辯證法》一書的手稿,這也是自然辯證法創立的標誌。

研究對象

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總體看法是通過科學、技術和工程的中介來得以實現。科學是認識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技術是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工程是改造世界的具體活動。這就意味著人們是通過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行為中介來揭示自然界的整體性質和一般規律,來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
人與自然的關係包括三重關係:人將自然界的整體作為研究對象,並構建出相應的自然圖景的關係方面;人通過自然學科的具體研究行為與自然界發生的認識自然的關係;通過技術手段和工程活動以自然界發生的改造自然的關係。
基於人與自然的三重關係可將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對象分為三個方面:整體自然界、整體自然科學和整體技術工程活動。或者可以說,自然辯證法以人與自然的總體性關係(包括對自然模式的構建關係、對於自然界的認識關係和對自然的改造關係)為研究對象。
自然辯證法是關於自然和對於自然認識和改造的哲學。也就是說自然辯證法是關於自然、自然科學和技術工程活動的一般性質、存在方式和發展規律的哲學學說。

邏輯主線

以人與自然的總體關係為其研究對象的。有兩種描述:先有自然,後有人,再有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的路線。
人對自然的認識改造,後構建的關於自然的自然圖景的路線。從自然進行認識和改造再到對自然加以描述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自然辯證法是客觀邏輯,人的認識是以科學技術中介,因此前一種描述更合理。

與科學的關係

科學與哲學的內在融合。科學學科之間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異,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無的區別。
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科學的指導。哲學對科學實施方法論指導;科學是哲學的具體材料。
科學對哲學的改造,哲學對科學的批判。科學通過普遍理性的層次躍遷改造哲學;哲學將科學中的普遍理性選擇性的吸收。

歷史形態

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與古代社會的生產力適應的,但由歷史條件的限制,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一般性質的辯證法。
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以唯心主義將辯證法推向的不徹底的自覺階段。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總結了19世紀的科學成就和歷史經驗,批判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創立的。

著作名稱

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寫於1873-1886年。包括十篇論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記和片斷、兩個計畫草案,共一百八十一個部分。

寫作過程

1848年革命失敗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及時地分別寫出總結法國和德國革命經驗教訓的歷史著作。為迎接未來無產階級革命進行必要的理論準備,馬克思專心致志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為了負擔馬克思一家的生活費用,恩格期以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把很多時間用於經營商業,並經常代替馬克思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但恩格斯智力活動的範圍非常廣闊,除了堅持軍事科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以外,又開展了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根據1858年1月14日馬克思給恩格斯信中的記載,“完全由於偶然的機會”,馬克思“把黑格爾的《邏輯學》重新瀏覽了一遍”,使他在政治經濟學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得到了很大的幫助。(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50頁。)半個月後,馬克思又在信中同恩格斯討論拉薩爾的一部論述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說這“給我們完整地複製了我們幾乎已逐漸淡忘的辯證事物”。(馬克思1858年2月1日給思格斯的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63頁。)這兩件事引起了恩格斯決心重讀黑格爾的著作。在1858年7月14日給馬克思的信(見本書第327—328頁。)中,他要求馬克思給他寄黑格爾的《自然哲學》,並說他正在進行關於生理學和比較解剖學的研究,發現三十年代以來自然科學所取得的成就,處處顯示出自然界的辯證性質。信中提到了細胞理論的建立(原文是“細胞的發現”,似不確切。據記載,早在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胡克(R.Hooke,1635一1703)就已經通過顯微鏡觀察軟木片發現了細胞。1838—1839年間德國生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的貢獻則是建立細胞理論,認為一切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所組成的。)、能量轉化(原文是“物理學中各種力的相互關係”)的發現、胚胎髮育階段所顯示的生物進化。這封信可以說是記載自然辯證法思想的第一個歷史文獻。
1859年出版的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受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熱情關注,他們迅速地讀完這部巨著,並給以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是“證明自然界的歷史發展”的最大規模的嘗試,(恩格斯1859年12月11(12)日給馬克思的信。《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9卷,第503頁。)並且“為我們的觀點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礎”。(馬克思1860年12月19日給恩格斯的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3l頁。)
1863年,恩格斯結識了兩年前遷居到曼徹斯特、比他年輕14歲的德國化學家肖萊馬(K.Schorlemmer,1834—1892),經常同他討論自然科學和自然科學史問題。肖萊馬和恩格斯、馬克思,很快成了知交,因為他們不僅對自然科學基本問題有一致的看法,而且在政治觀點上也完全一致。肖萊馬參加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的國際工人協會(第—國際),以後又參加了德國工人黨。結識了肖萊馬,使恩格斯在創建自然辯證法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位卓越的科學顧問。
1869年7月,恩格斯結束了商業生活,1870年9月從曼徹斯特遷居到倫敦。本來他可以從此埋頭於自然辯證法的研究,但他一到倫敦就忙於國際工人協會的領導工作,不久就經歷了巴黎公社的鬥爭和第一國際內部同巴枯寧的鬥爭。不過,他還是擠時間來探討自然科學和哲學問題。當時,以福格特(K.Vogt)、摩萊肖特(J.Moleschott)和畢希納(L.Buchner)為代表的庸俗唯物論在德國廣泛流傳。特別是畢希納,由於他參加了工人運動,他的著作在工人中有很大影響。當1872年底畢希納的著作《人及其過去、現在和將來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第二版發行時,恩格斯曾打算寫一部批判畢希納的著作,1873年初他已寫下了一個片斷,這是恩格斯留下來的《自然辯證法》手稿的第一個文獻。在這篇手稿中,恩格斯強調指出:直到1830年以前,“自然科學家和舊的形上學還相處得相當不錯,”“但是現在一切都不同了”。【見本書第65頁。】
可是,批判畢希納的工作並沒有系統地繼續下去,取代的卻是正面探索自然科學辯證法問題。1873年5月30日,思格斯從倫敦寫信給正在曼徹斯特看病的馬克思,【馬克思於1873年5月22日從倫敦去曼徹斯特找一位熟識的醫生看病,6月3日回倫敦。】信的第一句話是:“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我腦子裡出現了下面這些關於自然科學的辯證思想。”【見本書第329頁。】信中提出:“自然科學的對象是運動著的物質,物體。”“對運動的各種形式的認識,就是對物體的認識。”接著,他逐一論述了自然界的各種運動形式及其相互關係。最後他說:“對這些東西進行加工總還需要很多時間”。【見本書第329—33l頁。】這封信反映了恩格斯關於自然辯證法的第一個全面的構思,也是他準備寫《自然辯證法》一書的起點。馬克思接到這封信後,就給同在曼徹斯特的肖萊馬看,肖萊馬表示贊同。
在這封信的基礎上,恩格斯寫了一篇題為《自然科學的辯證法》的札記,以更加簡練、概括的形式表述了這封信的思想,並且補充了一些重要內容,使原來的構思更加豐富、完整。這是恩格斯開始寫《自然辯證法》的第一篇札記,也可以說是他準備寫作的第一個提綱。【蘇聯1935年出版的德文版和俄文版的《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聯共(布)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研究院所寫的序言和編者注(以後各版都繼續保留著)都認為這個札記的寫作時間是在寫這封信以前。(參見1955年人民出版社的中譯本《自然辯證法》的序第2頁,附註第294頁,以及1971年出版的《馬克思思格斯全棠》中文版第20卷第782頁。)這個時間次序的判斷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只要仔細比較一下札記和信的內容,就不難看出,札記是信的擴充和發展,而信的開頭就講明,信中的那些思想是當天早晨才第一次出現。這一錯誤是倉孝和同志首先注意到的。】
從1873年5月30日開始到1876年5月這三年時間,恩格斯埋頭於全面探索自然辯證法,並寫了94篇札記,其中有1875—76年間寫成的《導言》。這篇《導言》是全稿的精髓,它生動地總結了近代科學的成長和發展,特別是自然觀的變化和發展,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辯證本性,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著,而是生成著並消逝著”。【見本書第12頁。】
經過這三年的悉心研究,1876年5月28日他給馬克思的信中說,他已經“有相當的自由和把握”在自然科學領域中進行活動,連《自然辯證法》“這部著作的最終的全貌也已經開始呈現在我的面前。”【見本書第333頁。】可是,為了革命鬥爭的需要,他卻不得不“突然把一切都擱下來去收拾無聊的杜林”。【見《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4卷,第18頁。】杜林當時是柏林大學講師,他所宣揚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形上學哲學,迷惑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一部分民眾和某些領導人,1876年5月16日該黨領袖威廉·李卜克內西寫信給恩格斯,希望他出來制止這種“杜林熱”的蔓延。恩格斯欣然接受這一請求,立即停止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用三個多月時間去涉獵杜林的主要著作,9月就著手寫《反杜林論》,到1877年1月初完成了引論和第一編《哲學》,並開始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機關報《前進》上陸續發表。1877年6月,他繼續寫第二編《政治經濟學》,8月間完成;接下去又寫第三編《社會主義》,至1878年4月完成。為了在理論上徹底駁倒杜林那個無所不包、永恆的體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全面地、連貫地、正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因而使它成為一部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在第一編《哲學》中,恩格斯第一次系統地、全面地論述了辯證唯物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時還沒有出現“辯證唯物論”這個詞。這個詞是列寧於1908年寫《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時才第一次使用。】哲學,同時也是第一次發表他多年來關於自然辯證法的研究成果。
恩格斯寫完《反杜林論》以後,就回過頭來繼續他已中斷了兩年的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和寫作。1878年5—6月間,他為《反杜林論》寫了一篇序,精闢地論述了從形上學走向辯證法的迫切性。但這篇序當時沒有發表,恩格期把它留在《自然辯證法》手稿中,而另又寫了一篇簡短的序來代替它。在這前不久,他寫了一篇《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揭露當時在英、俄、德等國一些著名科學家中間流行的“心靈論”是最荒唐的迷信,指出這是經驗論者蔑視理論、蔑視辯證法所不能不受到的懲罰。
1878年8月,在恩格斯開始繼續寫《自然辯證法》時,寫了一個“總計畫草案”。這個計畫是他五年前最初構想的補充和發展,反映了兩年前即已呈現在他腦海中的《自然辯證法》一書的“最終的全貌”。在這篇稿以及一年後(1879年)寫的《辯證法》稿中,恩格斯開始明確地提出辯證法的三個規律:“量和質的轉化”;“對立的相互滲透”;【第一個用“對立的統一”這樣明確的形式來表述這一規律並把它作為辯證法的核心的是列寧。列寧於1914年寫的《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見列寧:《哲學筆記》,1956年,人民出版社、第210頁。)而第一個提出“一分為二”思想的則是大約2500年前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在恩格斯著作中所突出強調的則是“否定的否定”這一規律,稱它是“整個體系構成的基本規律”。(見本書第76頁)。這顯然也是黑格爾的觀點。】“否定的否定”。他指出:“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和學”。【見本書第3頁】
以後五年時間,恩格斯在學術方面主要是從事自然辯證法的研究,正如他於1885年寫的《反杜林論》第二版序言中所說的:“要確立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需要具備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馬克思是精通數學的,可是對於自然科學,我們只能作零星的、時停時續的、片斷的研究。因此,當我退出商界並移居倫敦,從而獲得了研究時間的時候,我儘可能地使自己在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來一個徹底的-象李比希所說的——‘脫毛’,八年當中,我把大部分時間用在這上面。”【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3頁。】這裡所說的8年,是指1873年至1876年和1878年至1883年這兩段時間。
1878年7月以後,恩格斯陸續寫了《運動的基本形式》、《運動的量度——功》等論文和七十多個札記。1882年11月27日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說:“現在必須儘快地結束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15頁。】可是,事與願違,馬克思突然於1883年3月14日逝世,恩格斯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馬克思遺稿《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工作,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第三版序言中所說:“自從卡爾·馬克思去世之後,更緊迫的責任占去了我全部的時間,所以我不得不中斷我的工作。”但他還是希望“等將來有機會再把所獲得的成果匯集、發表出來”。【見《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0卷,第15頁。】事實上,在恩格斯生前,這樣的機會一直沒有到來。1883年9月,他開始整理《資本論》第二卷遺稿,到1885年2月完成。緊接著就開始整理《資本論》第三卷,一直到1894年10月才最後完成。接著他又準備整理《資本論》第四卷,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和他自己的全集。可是不久,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就與世長辭了。

內容簡介

自從馬克思逝世以後,恩格斯雖然也曾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3—5月)、《關於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1885年10月)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6年初)等重要著作,但未能再有機會去專門為《自然辯證法》寫稿。在逝世前不久,他把《自然辯證法》的存稿作了一次清理,把全部181篇稿分成四束,分別加上標題。
第一束共127篇,都是較短的札記和片斷,放在最前面的是1873年5月前後寫的最初兩篇稿《畢希納》和《自然科學的辯證法》。這一束的總標題是:《辯證法和自然科學》。
第二束共6篇,篇幅都比較大些,總標題是《自然研究和辯證法》。其中有1885年寫的《反杜林論》的兩個注釋和1886年寫的《費爾巴哈》書稿中被刪略了的部分。裡面還包括兩篇重要的成稿:1878年寫的《<;反杜林論>;舊序=;1876年寫的原來打算作為《奴役的三種基本形式》一書的導言《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這一束的內容顯然原來都是準備為別的著作而寫的。
第三束是6篇已完成的論文,總標題是《自然辯證法》。其中有1875—76年寫的《導言》,1880-81年間寫的《運動的基本形式》、《運動的量度——功》和《潮汐摩擦》,1878年寫的《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1882年寫的《》。
第四束是42篇札記和片斷,總標題是《數學和自然科學。不同的東西》,其中有1880年寫的《局部計畫草案》和1878年寫的《總計畫草案》,並把後者放在全稿的最後。
在第二束和第三束中,恩格斯都親自編了一個目錄,因此內容可以完全確定。至於第一束和第四束則沒有目錄,內容是否曾被後人更動過,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上述內容外,第一束里還夾有為寫《反杜林論》準備的關於社會主義和奴隸制的三個片斷材料,第四束里夾有8頁數學計算草稿和一篇關於勞動價值學說的札記,這些顯然都同《自然辯證法》無關,但也無法考證這些材料怎么會夾進去的。

發現

恩格斯逝世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遺稿由馬克思的最小的女兒愛琳娜(EleanorMarx,1855-1898)和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央負責保管。當時代表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央負責處理馬克思、思格斯遺稿的是伯恩施坦(E.Bernstein),他一貫敵視辯證法,1896年曾公開聲稱辯證法給馬克思主義帶來了最大的危害。因此,他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遺稿,採取了對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是絕對不能允許的,也可以說是罪惡的態度,隨隨便便地把這些寶貴的遺稿擱置一邊。在四束內容豐富的遺稿中,他只發表了兩篇。一篇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發表在1896年的《新時代》雜誌上,發表時並未說明出處。另一篇是《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發表在《1898年世界新曆畫報》年鑑上,發表時才透露這是一系列關於自然辯證法的完整論文中的一篇。可是以後,他再也沒有發表過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別的文稿了。
直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後,俄共(布)中央派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成立於1921年I月)院長梁贊諾夫(A.Pnean。s)前往柏林德國社會民主黨檔案館,全面組織馬克思和恩格斯遺稿的照相複製工作,才發現《自然辯證法》手稿。據梁贊諾夫1923年發表的報告,他們那一年在柏林所獲得的照相複製品就已達七千張,其中包括《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馬克思的經濟學手稿和大量的信件。這項複製工作進行到1927年才完成。
據伯恩斯坦自己於1924年的交代,【參見梁贊諾夫為1925年版《自然辯證法》所寫的序言。見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第二卷,法蘭克福版,1927年,第140頁。】恩格斯逝世後不久,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央委託黨員、物理學家列奧·阿龍斯(MartinLeoArons,1860—1919)去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自然科學和數學的遺稿是否可以發表。當時這些手稿大部分在愛琳娜手中,另一部分在路易莎·施特臘塞爾(LouiseStrasser,1860、1950,1890年起擔任思格斯的秘書)手中。阿龍斯到倫敦審讀了這些手稿後,認為內容太陳舊,完全不能發表。阿龍斯是個堅持狹隘的經驗論立場、沒有哲學頭腦的實驗物理學家,他的反對出版《自然辯證法》是十分自然的。伯恩施坦就以此為藉口,長期埋沒這部手稿。直至1924年春天梁贊諾夫找他談這部手稿的出版問題時,他為了推脫罪責,才把這部稿送交愛因斯坦審讀,要愛因斯坦考慮是否可以出版。愛因斯坦於1924年6月30日給伯恩斯坦寫了這樣的意見:“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內容的手稿交給我,託付我發表意見,看這部手稿是否應該付印。我的意見如下:要是這部手稿出自一位並非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末我就不會建議把它付印,因為不論從當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還是從物理學史方面來說,這部手稿的內容都沒有特殊的趣味。可是,我可以這樣構想:如果考慮到這部著作對於闡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義是一個有趣的文獻,那是可以出版的。”【見《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202頁。】
梁贊諾夫在他寫的《自然辯證法》第一版序言中推測,當時伯恩施坦沒有把《自然辯證法》的全部手稿送給愛因斯坦,而只送去一束有《電》這篇長論文的那部分手稿。但美國哲學家西德尼·胡克(SidneyHook)在他的一本專門攻擊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中說,伯恩施坦於1929年在柏林告訴過他:愛因斯坦當時是看到了《自然辯證法》全部手稿的。愛因斯坦於1940年6月17日給胡克的信中也承認是看到了全稿的。愛因斯坦由於受了德國自然科學家反對黑格爾那套自然哲學的傳統的影響,主觀上對辯證法採取疏遠的態度,因而即使有幸讀到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手稿,也認識不到它在科學上的重大價值,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儘管如此,他仍認為這部著作是值得出版的,這就剝奪了伯恩斯坦企圖阻撓這部著作出版的任何藉口。

出版情況

由於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的努力,在恩格斯逝世三十年之後的1925年,《自然辯證法》遺稿終於在莫斯科由蘇聯國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它作為《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的第二卷,以德文原文和俄文譯文對照形式發表。同時,在德國法蘭克福由國際出版社出版了德文版。《自然辯證法》的第一個版本,它的編輯、校訂和翻譯工作都做得比較粗糙。編排次序完全按照寫作年代,它不但不考慮恩格斯自己寫的計畫草案,甚至還把它們隨意刪掉,而且還加進一篇不屬於《自然辯證法》遺稿的悼念肖萊馬的文章。
1925年出版《自然辯證法》以後,1927年和1929年又分別再版了德文版和俄文版。這個俄文版也收在1928—46年出版的29卷本俄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的第14卷中,並於1935年分別出版了德文和俄文的單行本。
1941年,聯共(布)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研究院(系1931年由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同1924年建立的列寧研究院合併而成)出版了《自然辯證法》的新版本。這個版本修訂了1925年版的一些重大錯誤,在編排形式上也作了根本的改動,主要是根據恩格斯自己寫的計畫草完,而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次序。1954、66年出版的39卷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20卷(中譯本1971年出版)中的《自然辯證法》,就是因襲1941年版的。
《自然辯證法》的中譯本,曾出版過四個。第一個譯本是1932年8月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譯者杜畏之,是根據1925年的德俄對照本譯的,但編排次序作了根本性的更動。譯者主觀上是想按照文章的性質來編排,可是卻顯示出很大混亂和任意性。同時,原書編者所寫的注釋也全被刪去。第二個中譯本是1950年9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譯者鄭易里,是根據1935年的俄譯本和1930年日譯本轉譯的,至於編排次序則是根據1949年的俄文新版(也就是1941年版)作了改動。原書編者的注釋也全部未譯。
第三個中譯本是1955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譯者曹藻華、于光遠、謝寧,是根據聯共(布)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研究院編的1935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和1953年的俄譯本譯出的,編排次序完全按照俄譯本(也就是1941年版的),俄譯本的附註全部譯出。第四個中譯本是1971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譯文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對1955年版本的譯文略作了一次校訂而成,校訂所依據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德文版第20卷。現在在於光遠同志主持下正在校譯重編《自然辯證法》。這是第五個中譯本。這個新譯本的特點是:它是按照恩格斯《自然科學的辯證法》的構思來編輯的;增加了三篇以前未收入的恩格斯為準備寫作《自然辯證法》而作的有關書籍的札記;把馬克思恩格斯通信中和在恩格斯其他著作的序言中有關寫作《自然辯證法》的文字作為附錄;另外由中國學者和出版者作的注釋和索引。
影響
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解放前,無論在解放區和國民黨統治區,都有不少青年在認真學習這一光輝著作,並熱情傳播它所啟示和闡明的真理。解放後,廣大自然科學工作者把學習自然辯證法作為學習馬克思主義,提高自己的科研、教學水平的重要步驟。1956年制定全國科學規劃時,關心自然辯證法的科學工作者也共同制定了《自然辯證法(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12年(1956—1967)研究規劃草案》,並在1956年10月出版的《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創刊號中發表了全部說明書。明確地把恩格斯所創建的“自然辯證法”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用以概括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的研究,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雖然,以後由於種種原因,這個規劃並沒有能夠很好地實現,但是,二十多年來,中國已有越來越多的自然科學家能夠自覺地運用自然辯證法,並在實際的科學工作中取得顯著的成效。
四人幫”覆滅後,自然辯證法在中國重新又受到了重視,自然辯證法和自然科學史的研究並列為全國科學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可以預見,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新的長征中,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所閃耀的光輝思想,必將成為鼓舞我們前進的巨大動力,同時,也必將為全國人民的偉大實踐所豐富和發展。
在中國的影響,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出版了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系列科學的自然辯證法文集,自然科學史與哲學等研討會,促進了中國科學與西方科學的歷史與哲學探討,正是這種自然哲學背景在中國於1983-1993年形成了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ZengBJ)的理論與思維,並通過1996-1999年網際網路通訊技術的國際交流推動了21世紀系統生物學、遺傳學與醫藥學等領域的迅速發展,堪稱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可能將帶來新的科技與產業革命。
評價
《自然辯證法》在恩格斯生前並未成為最後的定稿,而且離現在已有一個世紀。這一個世紀中,無論在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和生產技術方面,都有為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歷史性突破和發展。恩格斯說過:“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20頁。】在1885年講到他自己寫的關於自然辯證法的研究成果時,恩格斯非常謙虛地說:“也許理論自然科學的進步,會使我的工作的絕大部分或全部成為多餘的。”【恩格斯:《反杜林論》第三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5頁。】經過一百年來自然科學領域的實踐的檢驗,《自然辯證法》中的某些論點和結論確實是過時了,必須加以修正。正如列寧所說:“對恩格斯的唯物主義的‘形式’的修正,對他的自然哲學論點的修正,不但不含有任何通常所理解的‘修正主義’,相反地,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所必然要求的。”【列寧:《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列寧全集》第14卷,第265頁。】但是,這一著作的基本思想、基本觀點和方法依然是正確的,並且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強大的生命力。正如列寧在分析二十世紀初物理學所面臨的形勢時所指出的:“現代物理學是在臨產中。它正在生產辯證唯物主義。”【同上書,第330頁。】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每一個重大發展,無不宣告自然辯證法的勝利。
自然辯證法也象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本身是科學。科學是讓人研究的,而不是要讓人供奉起來膜拜的。它來源於實踐,並且隨時受著實踐的檢驗。它不是僵化的教條和空洞的說教,而是實際的行動的指南。它是要使人擴大眼界,活躍思想,而不是要使人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它是自然科學的前哨和後衛,並且要不斷地從自然科學吸取養料,不斷地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愛因斯坦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手稿閱讀完畢後曾做出這樣的評價:“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內容的手稿交給我,託付我發表意見,看這部手稿是否應該付印。我的意見如下:要是這部手稿出自一位並非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會建議把它付印,因為不論從當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還是從物理學史方面來說,這部手稿的內容都沒有特殊的趣味。可是,我可以這樣構想:如果考慮到這部著作對於闡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義是一個有趣的文獻,那是可以出版的。”(《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202頁)

主要機構和刊物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於1977年由著名科學家提議,中國科協申報,1978年1月2日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批准成立的社團組織。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是為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由全國自然辯證法工作者和熱心自然辯證法的自然科學工作者、工程技術工作者、科學管理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自願組成,依法登記的公益性、學術性法人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堅持民主辦會,實行會員制;最高決策權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30個有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現有32個專業委員會(含籌備)和8個工作委員會。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現任理事長:朱訓。秘書長:王玉平。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主辦有《自然辯證法研究》學術期刊(月刊)。

下一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