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為枳

橘逾淮為枳

《橘逾淮為枳》(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此文還被選入滬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上海課本六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語文》(第二十九課)本文主要描寫了晏(yàn)子,即晏嬰面對楚國君臣對他和齊國的侮辱所進行的爭鋒相對的鬥爭,表現了晏子冷靜,從容不迫,臨危不懼,機智善辯的品質和不畏強權,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浩然正氣。在鬥爭中,長了自己的志氣,滅了楚國的威風,從而維護了齊國的尊嚴,使楚王自討沒趣

簡介

《橘逾淮為枳》(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此文還被選入滬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上海課本六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語文》一書中第二十九課(p.121-124),同時也選入蘇教版教材的六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

選自《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齊國政治家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

本文主要描寫了晏子面對楚國君臣對他和齊國的侮辱所進行的爭鋒相對的鬥爭,表現了晏子冷靜,愛國,從容不迫,臨危不懼,機智善辯的品質和不畏強權,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浩然正氣。在鬥爭中,長了自己的志氣,滅了楚國的威風,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原文

橘逾淮為枳

晏子將使⑵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yàn)嬰,齊之習辭⑶者也。今方來⑷,吾欲辱之,何以也⑸?”

左右對曰:“為⑹其來也,臣請縛(fù)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⑺?’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hān)⑻,吏二縛一人詣(yì)⑼王,王曰:“縛者曷(hé)⑽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⑾善盜乎?”

晏子避席⑿對曰:“嬰聞之,橘生淮(huái)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⒀味不同。所以然者何⒁?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yé)?”

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⒃。”(16)

注釋

(1)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枳(zhǐ),也叫枸橘。

(2)使:出使。

橘逾淮為枳橘逾淮為枳

(3)習辭:善於辭令,很會說話

(4)方來:將要來。

(5)何以也:用什麼辦法呢?

(6)為:於,在。

(7)何坐:犯了什麼罪。坐,犯了……罪。

(8)酒酣:喝酒喝得正高興時。酣,痛快

(9)詣(yì):謁見,拜訪,拜見。

(10)曷:同“何”,什麼。

(11)固:本來。

(12)避席:離開座位。

(13)其實:它們的果實。其,它們,代指橘和枳。實,果實。

(14)所以然者何: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然,這樣。所以,...的原因。

(15)得無:莫非。

(16)聖人非所與熙也:聖人是不可以隨便戲弄的。熙,同“嬉”,戲弄。

(17)反取病焉:反而自討沒趣了。病,辱

(18)盜 :偷盜。

(19)徒:只是,僅僅。

(20)聞:聽說。

(21)善:善於,擅長。

(22)賜:賞賜。

(23)謂:對......說。

(24)縛:捆綁。

(25)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得無......耶?固定格式。譯為:莫非

(26)辱:羞辱。

(27)逾:越過。

(28)為:成為,變成。

(29)左右:親近的侍衛,大臣。

(30)過:經過。

(31)行:行走。

(32)者:......的原因。

(33)為(何“為”者也?):做,乾。

(34)於(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在。

(35)取:獲得,招致。

(36)則:就。

(37)取病:自討沒趣;自取其辱 取:招致

(38) 將:將要

(39) 請:請允許我(做某事)

(40)避席:離開座位

通假字

⑴曷(hè):通“何” ,什麼。

⑵熙(xī):通“嬉”, 戲弄。

譯文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對身邊的侍衛、大臣們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將要來,我想要羞辱他,(你們說)應該用什麼辦法呢?”

身邊的侍衛、大臣們回答說:“在他到來的時候,請讓我們捆綁一個人,在大王您面前走過,(這時)大王您就問:‘這是什麼人?’(我們便)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您於是再)問:‘(他)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他)犯了盜竊罪。’”

(不久)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賞賜給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高興時,兩個官吏捆綁著一個人拜見楚王。楚王問道:“捆著的人是什麼人?”(官吏)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

楚王(嘲笑地)看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

晏子離開座位(嚴肅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它們)只是葉子相似,(但)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一樣。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同啊。現在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盜,(可是)進入楚國就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他變得善於偷盜吧?”

楚王苦笑著說:“聖人是不可以隨便戲弄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中心

晏子形象:長於外交辭令,能隨機應變、能言善辯,不懼強國,從容不迫地維護個人及國家的尊嚴。

楚王 形象: 傲慢無禮, 盛氣凌人。

1~2段:晏子使楚前夕,楚王與其左右策劃侮辱晏子的辦法

3~5段:晏子用智,善於言詞,挫敗了楚王的詭計

本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憑著他的機智善辯挫敗了楚王的詭計,維護了祖國及個人尊嚴的故事。

出處介紹

《 晏子春秋》,晏子,名嬰,字平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晏嬰。夷維人(今 山東 高密)春秋時代一位重要的 政治家。《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向上下、雜上下),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是有一定根據的,可與《 左傳》、《 國語》、《 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

為 春秋時期齊國正卿。歷仕靈、莊、景三朝,執政五十餘年。以 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時。注意政治改革,關心民事,反對祈福 禳災等迷信。

這部書多側面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

作者簡介

晏子,字平仲,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出身仕家,年輕時就從政。其父晏弱去世後,他繼任齊卿,歷仕靈、莊、景三朝,長達五十四年。這五十四年,正是齊國不斷走向衰落的年代,國君平庸昏聵,驕奢淫逸,外有秦、楚之患,內有天怒人怨之憂。晏嬰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力補天,力挽狂瀾,“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 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史記·管晏列傳》)。使齊國在諸侯各國中贏得了應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為齊國歷史上與大政治家 管仲並稱的聲譽。對於他的人品和政治才能, 司馬遷讚嘆不已,表示“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 晏子春秋》一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自古以來頗多爭論。有人認為此書是晏嬰本人所撰。如《 隋書·經籍志》就說:“《晏子春秋》七卷,齊大夫晏嬰撰。”也有人認為是 墨家後學所為。唐代 柳宗元說:“吾疑其 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墨好儉,晏子以儉名世,故 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為己術者。”又有人懷疑是六朝後人偽造。清人管同說:“吾謂漢人所言《晏子春秋》不傳久矣,世所有者,後人偽為者耳……其文淺薄過甚,其諸六朝後人為之者歟?”(《因寄軒文集》)對於以上的各種說法,今人大多 不敢苟同。一般的看法是,此書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作者可能不止一人,而可能出自眾手。....

文章簡介

《 晏子 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 齊國著名 政治家 晏嬰言行,事跡的一部著作。 分內篇、外篇兩部分,內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諫上、諫下主要記敘晏嬰勸諫 齊君的言行,問上、問下主要記敘君臣之間、卿士之間以及 外交活動中的問答,雜上、雜下主要記敘晏嬰其他各種各樣的事件。外篇兩篇內容較為駁雜,與內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別。各篇之間的內容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互有聯繫,個別的還有互相矛盾之處。

文章歸類

對於《晏子春秋》的歸類,即它所屬的學派:《 漢書·藝文志》、《七略》等把它歸入儒家,認為此書“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而 柳宗元把它歸入墨家,認為“宜列之墨家”。近人有人認為它亦墨亦儒,也有人認為它非墨 非儒。我們認為非墨 非儒的說法是比較接近於實際的。因為從《晏子春秋》的說法是比較接近於實際的。因為從《晏子春秋》所反映出來的內容看,它表現出來的近似於 儒家學說的思想在孔子之前,自然就不能把它劃入到後起的儒家學派中去,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了。它表現出來的近似於墨家思想的尚儉觀點與墨家尚儉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歸入到墨家學派去。我們只能說,《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沒有獨立、系統的思想體系,但卻有其自身的特點。

《晏子春秋》的歸類應屬於雜家。

主題思想

《晏子春秋》所表現出來的最可貴的思想是重民與愛民。《內篇問下》載:“晏子聘於吳, 吳王曰:‘敢問長保 威強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對曰:‘先民而後身,先施而後誅。強不暴弱, 貴不凌賤,富不傲貧。百姓並進,有司不侵,民和政平……”《內篇問下》載:“叔向問晏子曰:‘意執為高?行孰為厚?’對曰:‘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又問曰:‘意孰為下?行孰為賤?’對曰:‘意莫下於刻民,行莫賤於 害身也。’”這裡,晏子明確地提出了“先民而後身”是國君“長保 威強勿失”的根本保證之一,又把“愛民”看作是最崇高的思想。晏子的這種重民、愛民的思想跟後來孔子的仁政、 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接近。

從重民和愛民出發,晏子主張節儉,反對向人民橫徵暴斂,反對大興土木,以減輕人民的負擔。晏子多次批評 齊景公“使民若不勝, 借斂若不得,厚取於民而薄其施”(《問上》)。“興事無已,賦斂無厭,使民如將不勝,萬懟怨”(《外上》)。強調要“儉於 借斂,節於 貨財,作工不歷時,使民不盡力,百官 節適,關市省征,山林陂澤,不專其利,領民治國,勿使煩亂,知其貧富,勿使凍餒”(《問上》)。當齊景公看到有人凍死在路邊而不聞不問時,晏子就勸諫道:“今君游於寒,途據四十里之民,殫財不足以奉斂,盡力不能周役,民氓饑寒凍餒, 死胔相望,而君不問,失君道矣。”(《諫上》)

從重民、愛民的思想出發,晏子主張減輕刑罰,反對濫殺無辜。(《諫下》)中記載,齊景公在位時由於賦稅繁重,訟事眾多,被拘禁的人塞滿了監獄。齊景公要晏子去管理監獄,晏子就藉機勸諫齊景公,指出正是由於齊景公對百姓的橫徵暴斂,才使百姓“嚴聽其獄,痛誅其罪。”晏子認為執政者應該“刻上而饒下,赦過而 救窮。不因喜以加賞,不因怒以加罪”(《問上》)他明確提出了處罰的原則,就是“弛刑罰——若死者刑,若刑者罰,若罰者免”。即該判死刑的人肉刑代替,該受肉刑的以罰款代替,該罰款的就免除不罰,總而言之,就是罪減一等。晏子這樣做,就是出於對人民的愛護。..

人物描述

在《晏子春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人才的重視和對 讒佞的憎惡。《諫上》載:“景公信用讒佞,賞無功,罰不辜。晏子諫曰:‘臣聞明君望聖人而信其教,不聞聽讒佞以 誅賞。今與左右相說頌也,曰:比死者勉為樂乎!吾安能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內寵之妾迫奪於國, 外寵之臣矯奪於鄙,執法之吏並苛百姓。民愁苦約病,而奸驅尤佚,隱情奄惡,蔽諂其上,故雖有至大賢,豈能勝若讒哉?’”奉勸齊景公親 賢人,遠 小人,表示了晏子對人才的重視和對小人的反感。《問上》載:“景公問晏子曰:‘蒞國治民,善為國家者何如?’晏子對曰:‘ 舉賢以 臨國,官能以敕民,則其道也。 舉賢官能,則民與若矣。’”

人物特點

在 《晏子春秋》中,晏子的節儉觀念得到充分的表現。晏子認為,節儉是一個賢人的基該品質,所以,他對那些富貴驕奢,鋪張浪費的人或行為從心底里抱有一種反感。他曾對齊景公的窮奢極欲進行了多次的批評。他自己則從節儉要求和約束自己。齊景公多次要給他調整住宅,還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堅決辭謝了。當齊景公賞賜他車馬時,他說:“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其衣服飲食之養,以先齊國之民,然猶恐其侈靡而不 顧其行也;今輅車乘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無義,侈其衣服飲食而不顧其行者,臣無以禁之。”(《雜下》)這就是說,他要以節儉作表率,以防百姓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和道德敗壞。

《晏子春秋》不僅鮮明地表現了晏子光輝思想,而且也記載了許多表現晏子優良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故事。節儉是《晏子春秋》中重點突出的晏子的品質,這一點,上文已有所交代。此不贅言。另外如退思補過、待人寬以約、責人重以周、 謙虛謹慎等美德,書中都作了大力宣揚。《內篇雜下》記載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景公有愛女,請嫁於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飲酒酣,公見其妻曰:‘此子之 內子耶?’晏子對曰:‘然,是也。’公曰:“嘻,亦老且惡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請以滿夫子之宮。’晏子違席而對曰:‘乃此則老且惡,嬰與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壯托乎老,姣托乎惡;彼嘗托,而嬰受之矣。君雖有賜,可以使嬰倍其托乎?’再拜而辭。”齊景公看到晏子的妻子老而醜,想把年輕漂亮的女兒嫁給晏子,晏子嚴辭拒絕了。晏子的這種 糟糠之妻不下堂,堅守愛情,不背叛老妻的行為與品德,不僅在 男尊女卑的 封建時代殊為難得,就是在今天,也是一種十分可貴的品格。

文章評價

從《晏子春秋》的內容來看,編者或作者似乎有意突出晏子光輝的一面,極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斷,此書的編者或作者肯定是一個景仰晏子的人。

《晏子春秋》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價值。它以人物為中心,一事一記,各事之間既有聯繫又各自獨立,形成一個一個的小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為了表現晏子的思想品德。全書可以說是晏子的言論及佚事彙編,統而觀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晏子傳。

此書的第一個突出的文學特點是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例如《諫下》中的“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寫的是齊國的三位勇士 公孫接、 田開疆、 古冶子因事得罪了晏子,晏子就請求齊景公送兩隻桃子給他們。人多桃少,於是三人論功吃桃。 公孫接、 田開疆自敘功勞後,認為自己功勞最大,都各自拿走了一隻桃子吃掉了。等到 古冶子敘完功勞後,公孫接、田開疆都覺得自己的功勞不如他,但卻都把桃子拿走吃了,覺得 羞愧難當,於是舉劍自殺。 古冶子看到二人自殺了,自己也覺得內疚,於是也舉劍自殺了。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寫得很詳細具體。事件的緣起、發展、高潮、結局都十分清楚,富有戲劇性。

又如《諫下》中的另一件事:齊景公的寵妾 嬰子死了,齊景公很傷心,不吃不喝,大臣們極力勸慰,但都無濟於事。晏子知道這件事後,就對齊景公說,有一位術士能起死回生。齊景公大喜。晏子就讓齊景公到別處去沐浴齋戒。等到齊景公走後,晏子就讓人把 嬰子的屍體裝入棺材中埋葬了,然後對齊景公說,術士對嬰子已無能為力,現已把她裝進棺材中埋葬了。齊景公聽了,無可奈何。這件事也寫得十分生動曲折,妙趣橫生。這一類的故事在《晏子春秋》中占了相當的比重。《晏子春秋》的另一個突出的文學特點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個性鮮明突出。如上所述,《晏子春秋》的編者或作者是要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而且儘量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體可感,因此,運用了細節描寫、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對比等手法來突出晏子的形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僅思想 道德崇高,堪稱 表率,而且具有鮮明的個性。

晏子的品格

在《諫上》、《諫下》中,我們看到了晏子的 政治家品格:目光遠大,深思熟慮,具有深厚的政治素養,敢於直言勸諫。在其他篇章中,晏子則是以另外一種形象鮮明地凸現在我們面前的。例如《雜下》所載的“ 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 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 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 臨淄三百閭, 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嬰最不肖,故 直使楚矣。”

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對著楚王的挑釁,從容應付,臨事不亂。不僅沒有讓楚王占到半點便宜,而且給了有力的回擊,讓楚王陷入難堪。這則故事充分表現了晏子靈活機智、反應敏捷的特點,同時又表現了他不辱使命,善於應對的 外交家才能。《雜下》中有一則記載:“ 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 常行而不休者,故(胡)難及也?’”這一段對話則又表現了晏子坦誠、謙虛的態度。《諫上》中的一段記載更為生動:齊景公與晏子、 艾孔、梁丘據同游 牛山, 齊景公想到人總是要死的,不禁悲從中來,淚流滿面。艾孔、 梁丘據也跟著哭起來,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齊景公問他為何而笑。晏子說,如果人不會死,就不會輪到你齊景公做國君了,正因為人會死,所以才輪到你。而輪到你時,你就想長生不老,可見你是不仁之人。今“不仁之君見一,諂諛之臣見二,此臣之所以獨竊笑也。”故事中寫了四個人,一笑三哭,笑中可見晏子的正直不阿,哭中可見齊景公的貪婪, 艾孔、 梁丘據的諂諛拍馬。人物特點、 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表情躍然紙上。

除了以上兩個突出的特點外,《 晏子春秋》還具有語言 明白曉暢,手法多以 白描為主的特點。書中除了個別的篇章有一些鋪排、誇張的描寫,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樸實簡語的敘述、描寫和對話。語言重在簡潔、明白、傳神,不太在乎辭藻。從上文所舉的眾多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一特點。此外,《晏子春秋》中的許多語言,特別是晏子所說的話,不僅樸實簡潔,而且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等等。

《晏子春秋》由於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來不太被人重視。但是,深入其中,細心閱讀,就會有不少收穫。

此書不是 秦人所作,但在 秦始皇看來是非儒非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毀之列。流傳至今。

楚王的品格

楚王傲慢無禮,盛氣凌人,愚昧平庸,自取其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