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袋熊

樹袋熊

樹袋熊(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即無尾熊、樹熊或考拉,是澳洲特有的一種有袋類動物,全世界僅分布在澳洲的東部昆士蘭州、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地區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樹林中。英文俗稱Koala是澳洲原住民的方言,意指“不喝水”。樹袋熊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它每天18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性情溫順,體態憨厚。1798年一位探險家在澳洲布魯山脈首次發現樹袋熊,在19世紀初遭到捕殺、販賣出口,數量由百萬隻銳減至一千多隻,澳洲政府當即立法保護。

基本信息

簡介

考拉考拉
樹袋熊又名“考拉”,是一種樹棲動物,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能睡的動物。這種動物只生活在澳大利亞,主要棲息在桉樹上,每天的睡眠時間達到22個小時左右。清醒的時候,它們的大部分時間也用來吃東西,可謂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懶蟲。

樹袋熊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考拉科。樹袋熊又被稱為考拉、考拉熊、無尾熊、樹懶熊,但它並不是熊科動物。熊科屬於食肉目,樹袋熊屬於有袋目。

外貌特徵

樹袋熊樹袋熊
雄性頭體長為70厘米、重量6.5公斤;雌性頭體長為68厘米、重量5.1公斤。

雄性頭體長為78厘米、重量12公斤;雌性頭體長為72厘米、重量8.5公斤。

樹袋熊身體長約70~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考拉體重在8~14公斤之間,而雌性則為6~11公斤。

樹袋熊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為需要適應較寒冷的氣候而擁有較大的體重和較厚的皮毛。厚厚的皮毛有利保持溫度的恆定,下雨時可以避免身體遭受潮氣和雨水的侵擾。

肌肉發達,四肢修長且強壯,適於在樹枝間攀爬並支持它的體重。前肢與腿幾乎等長,攀爬力量主要來自於發達的大腿肌肉。考拉的爪爪長、尖而彎曲,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尤其適應於抓握物體和攀爬,粗糙的掌墊和趾墊可以幫助考拉緊抱樹枝,四肢均具尖銳的長爪。前掌具5個手指,其中2個手指與其它3指相對,就象人類的拇指,因而可與其它指對握,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緊握物體。腳掌上,除大腳趾沒有長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銳長爪,且第二趾與第三趾相連。

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這是因為它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能長時間坐在樹上,平衡感極強。

樹袋熊樹袋熊

考拉的牙齒非常適合於處理他們的特殊食物。尖利的長門齒負責從樹上夾住桉樹葉,而臼齒則負責剪下並磨碎。門齒與臼齒間的縫隙地帶,可以讓考拉的舌頭高效地嘴裡攪拌混和食物團。

生活習性

樹袋熊樹袋熊為樹棲動物

樹袋熊以桉樹葉和嫩枝為食,幾乎從不下地飲水,這是因為樹袋熊從桉樹葉中得到了足夠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飲水。這也和它生活的環境有關,澳大利亞土地比較貧瘠,所以桉樹攝入的營養物質比較少,而樹袋熊正是以這種樹為食,自然而然,樹袋熊從桉樹中得到能量也相對稀少,因此,它們必須要減少自己的活動量,來儲存更多的熱量幫助它們生存,而且,樹袋熊很喜歡曬太陽,經常趴在樹上不動。

樹袋熊獨居,它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桉樹上,但偶爾也會因為更換棲息樹木或吞食幫助消化的礫石下到地面。樹袋熊通過發出的嗡嗡聲和呼嚕聲交流,也會通過散發的氣味發出信號。

白天,樹袋熊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上桉樹,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飢。它胃口很大,食路狹窄,非桉葉不吃。雖然澳大利亞有300多種桉樹,可樹袋熊只吃其中的12種。

它特別喜歡吃玫瑰桉樹、甘露桉樹和斑桉樹上的葉子。一隻成年樹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樹葉。桉葉汁多味香,含有桉樹腦和水茴香萜,因此,樹袋熊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馥郁清香的桉葉香味。

天敵

樹袋熊在生活中有幾種天敵,其中之一是澳大利亞犬(dingoes),當樹袋熊為了要從一棵樹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時,不論是成年還是小樹袋熊,都有可能受到澳大利亞犬的傷害。而小樹袋熊有時則會受到老鷹及貓頭鷹的攻擊。野生的貓、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樹袋熊的天敵之一。

受到人類道路、交通的影響,樹袋熊的棲息地不斷減少,而棲息地的破壞則是對樹袋熊生存最大的威脅。如果考拉生活在偏遠地帶或靠近主要公路,極有可能遭遇車禍及狗攻擊。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估計,每年至少有4000隻考拉死於車禍和狗的襲擊,棲息地的減少,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敵人。

生長繁殖

樹袋熊樹袋熊
在澳大利亞,考拉的繁殖季節為8月至次年2月,期間雄性考拉的活動會更旺盛,並更頻繁地發出比平時更高的吼叫聲。年輕的考拉離開母考拉開始獨立生活時也會如此。

雌性考拉一般3-4歲時開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隻小仔。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野生雌性考拉每年都會繁殖。新生的考拉有一對大耳朵,耳有毛絨,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
考拉的妊娠期為35天,通常情況下每胎只產一仔,剛生出來的樹袋熊不足一寸,體重僅5.0~5.5克重。22-30周齡時,母考拉會從肓腸中排出一種半流質的軟質食物讓小考拉採食。

這種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軟,易於小考拉採食,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小考拉食用時會從育兒袋口探出身體,採食母考拉從盲腸排出的半流質軟食時,會將袋口拉伸以至朝向後方。這種食物將伴隨著小考拉度過從母乳到採食桉樹葉的這段重要的過渡時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採食桉樹葉為止,就像人類嬰孩在吃固體食物之前,會吃一段時間的粥狀的半流質食物一樣。

小考拉採食半流質食物期間,會逐漸爬出育兒袋口,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進行採食,經過6個月開始採食新鮮的桉樹葉並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小考拉從育兒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歲左右。但是,小考拉的身體越來越大,不能將頭部伸進育兒袋中,於是,母考拉的奶頭會伸長,並突出於開放的袋口,小考拉膽小,一受到驚嚇就連哭帶叫,聲音好像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小考拉會為取暖和躲藏而擁抱著母考拉腹部,但有時也會騎在母考拉背部。

小考拉生活在育兒袋口中直至1歲左右,小考拉會繼續與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為止。這時,小考拉就不得不離開母親,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話,那么,小考拉會與母親一起生活更長時間,小考拉成活的機會也就越大。12月齡以後,小考拉離開母親開創屬於自己的家園,尋找自己的領地。到3~4歲性成熟,平均年齡為10~15年左右。

通常,雌性考拉的壽命會比雄性考拉更長,因為,雄性考拉常會在爭奪配偶的打鬥中受傷,也因為需要維護更大的領域不得不移動更大的距離而冒著風險,占用更大的貧瘠土壤、桉樹林。使考拉的平均年齡數據較易令人產生誤解,因為有些考拉的壽命長不過幾星期或幾個月,而有些考拉則能終老一生。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的考拉壽命會比生活在城市郊區的更長。一些對成年雄性考拉的平均壽命估計為10年,但是,一些分散於高速公路或住宅區邊緣的亞成年考拉的平均壽命卻只有2~3歲。

由於樹袋熊數量驟減,歷史上存在遺傳多樣性的丟失,可以追溯到更新世的後期的巨型樹袋熊走向了滅絕,由此,樹袋熊的繁殖存在一定的近親繁殖。

疾病

樹袋熊容易感染到數種不同的疾病,常見的兩種是結膜炎、濕屁股(腎臟泌尿系統的疾病),其他還有呼吸系統的感染、一種頭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蟲等等。而衣原體細菌常被認為是導致樹袋熊生病的主要原因,可以發現的是樹袋熊在人群擁擠或是食物供給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時,會比較容易感染疾病。

生理功能

樹袋熊樹袋熊

科學家發現了公無尾熊(又稱考拉、樹熊)可以發出超低音的秘密,他們的發音器官與眾不同。

樹袋熊僅以採食澳大利亞的桉樹葉為生,而桉樹葉含纖維特別高、營養卻特別低,而且對其它動物來說,還具有很大的毒性。為了適應這一低營養的食物,長期以來,樹袋熊進化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系統與機制。樹袋熊的新陳代謝非常緩慢,從而保證食物可以長時間地停留在樹袋熊的消化系統中,並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而這種非常低下緩慢的新陳代謝活動,同時也讓樹袋熊可以最大程度地節省能量,保存體力。

樹袋熊的消化系統也尤其適應這些含有有毒化學物質的桉樹葉。一般認為,這些毒素是桉樹為了防止食葉動物採食樹葉而產生的,而且桉樹生長的土地越貧瘠,產生的毒素就越多,這也可能是考拉只吃少數幾種桉樹葉、有時甚至竭力避免生活在某些桉樹林的原因之一。

樹袋熊有一個特別的消化纖維的器官——盲腸。其它動物,例如人類,也具有盲腸,但與樹袋熊的盲腸長達2米。它盲腸中數以百萬計的微生物,將食物中的纖維分解成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儘管如此,樹袋熊所吃進的食物中,也只有25%被消化吸收。一隻樹袋熊每天大約採食200~500克的桉樹葉,樹袋熊的牙齒也非常適合於處理這些特殊的食物。尖利的長門齒負責從樹上夾住桉樹葉,而臼齒則負責剪下並磨碎。門齒與臼齒間的縫隙地帶,可以讓樹袋熊的舌頭高效地嘴裡攪拌混和食物團。樹袋熊對食物非常挑剔、甚至有些偏執。在澳大利亞,桉樹的種類超過600種,但樹袋熊卻只對其中的極少數種類感興趣。在有些地區,樹袋熊甚至只吃一種桉樹葉,多時也不過2、3種。也有一些其它種類的樹葉,包括非桉樹類植物,偶爾也被樹袋熊極少量的採食,或被用來當作坐墊或睡墊。

物種歷史

樹袋熊樹袋熊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樹袋熊或類似樹袋熊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樹袋熊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樹袋熊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20世紀40年代,樹袋熊曾被認為滅絕。

1788年,歐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陸以後,JohnPrice成為第一個記錄樹袋熊這種動物的歐洲人。他在進入悉尼附近的BlueMountains時詳細地描述了樹袋熊。

1816年,樹袋熊第一次有了學名“Phascolarctoscinereus”,意即為“灰袋熊”。後來,人們發現,樹袋熊根本就不是熊,於是,一個哺乳動物研究小組的成員將樹袋熊叫做“marsupials”(意為“有袋類動物”),即剛出生的幼獸發育並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兒袋中繼續發育的動物。現在,諸如樹袋熊之類的大多數有袋類動物均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樹袋熊意即為“不喝水”,儘管澳洲的方言多種多樣。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樹袋熊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koolewong,colo,colah,koolah,kaola,koala,karbor,boorabee和goribun等等。

生存現狀

瀕臨滅絕

考拉生存危機下的生活樹袋熊生存危機下的生活
兩個多世紀以前,在澳大利亞東海岸桉樹森林地區,生存著約1000萬隻樹袋熊。不過,獵人們為了獲取樹袋熊皮毛進行販賣,對其大肆進行捕殺,在東海岸南半部分地區,樹袋熊幾近絕種。在東海岸北半部分地區,形勢同樣十分嚴峻。

1919年,澳大利亞政府宣布了一個為期6個月的狩獵解禁期,期間,有100百萬隻樹袋熊被獵殺。儘管1927年允許獵殺考拉的特別季節被正式取消,但是,當禁令重新被取消時,在短短的1個多月的時間,就有超過80萬隻的樹袋熊被獵殺。

1924年,樹袋熊在南部澳洲絕滅,新南威爾斯的樹袋熊也接近絕滅,而維多利亞的樹袋熊估計不到500隻。

直到1930年,澳大利亞政府才宣布,樹袋熊在所有的州均成為被保護動物。在接下來的近半個世紀裡,樹袋熊的生存狀況得到好轉,其數量也出現增長。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樹袋熊所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桉樹林不斷遭受破壞,同時樹袋熊也易遭受疾病的侵襲,這些因素導致其數量繼續急劇下滑。

20世紀90年代初,澳洲樹袋熊數量僅剩43萬隻,並且繼續以極快速度下降。要具體查清澳大利亞到底還剩餘多少只樹袋熊,這其中存在較大難度,因而不同機構及組織所估計的澳洲樹袋熊剩餘數量差別較大。

2006年澳大利亞的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曾拒絕把考拉作為瀕危物種保護,當時估算的考拉有幾百萬隻。但由於考拉繁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棲息地環境質量,且缺乏無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感染疾病,毛皮交易導致大量考拉被獵殺,野生考拉的數量仍然在不斷減少。

2012年,樹袋熊環保組織宣稱澳大利亞只剩4.4萬隻樹袋熊,而政府機構給出的數量卻是30萬隻。

最新的計算顯示,野生考拉的數量僅有4.3萬隻。樹袋熊準確數量無人知曉,專家估計澳大利亞的樹袋熊數量有可能在43000隻至30萬隻不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數字正因為頻繁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緩慢下降。被車輛撞擊或碾壓已經成為造成考拉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原因

在澳大利亞,伐木者正在毀滅樹袋熊賴以生存的尤加利樹,他們認為有那么多國家森林,而保護區又會造成他們失業,他們甚至自以為樹袋熊喜歡吃砍伐過的森林,因為再生林的枝葉比較柔嫩,而實際上,這是無稽之談,大型的老樹才是樹袋熊的主要食物來源,而且大樹樹蔭密實,能抵擋野火和乾旱。而老樹林最大的特點,是林子裡的樹種類多樣,樹齡也不相同,為樹袋熊提供較好的生存環境。

另外,影響樹袋熊數量的致命的一點是基因越來越相似,基因庫越來越小。在澳大利亞法蘭西島上,有近2000隻樹袋熊,被譽為澳大利亞的“樹袋熊之城”,但它們全都是同一批樹袋熊的後代,共同祖先可能就是19世紀末引進島上的那一對。

物種保護

保護運動

考拉媽媽做手術 小考拉緊抱不離開考拉媽媽做手術 小考拉緊抱不離開
昆士蘭的東南部,野生樹袋熊的最後堡壘——紅土郡已有了新舉措。政府買下了霍拉朗岬半島的部分土地,以保護樹袋熊棲息地。

新南威爾斯州政府的保育機構也在古尼達鎮推動一項“愛熊運動”:農民開始種植澳大利亞原產的尤加利樹。這些樹,一天要消耗至少270公升水,地下水位因之可以降低,遭鹽分侵蝕的草地也可以慢慢恢復成肥沃農地。

2012年,澳大利亞聯邦參議院收到了一份有關保護考拉的若干建議,其中包括將其列為瀕危受保護物種、建立保護基金用於監控考拉種群、為考拉劃分棲息地等等。只有這些措施得到實施,澳大利亞考拉才能有望得以繁衍生息。

急救措施

被人工呼吸救活的幸運考拉被人工呼吸救活的幸運考拉
2014年8月22日電一隻澳大利亞考拉(樹袋熊)遭遇車禍重傷後,在野生動物保護人員嘴對嘴人工呼吸的搶救下重獲新生。

這隻考拉於21日下午近6點在維多利亞州鄉村地區被車撞到後,重傷爬上樹頂,卻被樹枝困住。

維州鄉村消防局出動升降平台,將考拉從10米高的樹上救下,再由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成員實施心肺復甦術和嘴對嘴人工呼吸,最終成功將這隻昏迷的考拉救活。

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女發言人表示,考拉受重傷後逃上大樹是本能行為,但這隻雄性考拉能夠獲救實屬幸運。它現在被安置在一間野生動物庇護所內養傷,痊癒後將被重新放歸自然。

保護級別

1930年,公開獵殺考拉的暴行迫使政府宣布,考拉在所有的州均成為被保護動物。然而,除了新南威爾斯頒布了相關的法律之外,卻沒有法律來保護那些考拉賴以生存和隱蔽的桉樹林。

2012年4月,澳大利亞環境部長托尼·伯克30日宣布,政府將把棲居在東部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和首都直轄區的考拉列入瀕危保護動物之列。

外交

2014年11月,位於布里斯班河畔的全球最大考拉保護區龍柏考拉動物園的員工正在訓練園內的考拉們擁抱即將到訪的峰會領導人。訪問期間,美國總統歐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京等人預計將與考拉擁抱合影。

保護區管理人員說,考拉每天要睡20多個小時,因此在峰會召開前必須逐漸訓練它們與人類的互動和親密度。工作人員目前每天利用10至30分鐘對考拉進行“擁抱訓練”,以便不影響它們的正常作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