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府瓷

樞府瓷

樞府瓷,又稱為“卵白釉瓷”,是元代制瓷工藝中的佼佼者,樞府瓷是一種介於白釉或青白釉色調的瓷器,溫潤而不透明。於1982年在安徽省歙縣曾出土了一批窯藏元代樞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盤等器物。2012年11月,“元代樞府瓷”出現在深圳博物館老館鑑定活動現場。

簡介

樞府瓷樞府瓷

樞腐瓷,又稱卵白釉,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好似鵝卵色澤,故名,元代景德鎮窯始燒,元代樞府瓷製作規整,品質優良,多有印花裝飾,紋飾題材以雲龍和纏枝花卉紋為常見。

樞府瓷與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顯得尤為精緻,修足規整,足底無釉,底心有乳釘狀凸起,胎體厚薄適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名稱

樞腐瓷,是元代軍事機關樞密院在景德鎮訂燒的卵白釉瓷,在印花花卉間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款,卵白釉瓷延燒到明初。

歷史 

樞府瓷樞府瓷

元代創燒的卵白釉瓷是朝廷定燒的一種高檔瓷器,在當時極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鎮青白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故稱之為“卵白釉”。

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愛,常命景德鎮窯燒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則供,否則止”,傳世品以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定燒的卵白釉瓷為多見,樞密院定燒瓷在盤、碗器的紋飾中印有“樞”、“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稱之為“樞府”釉。因“樞府”瓷傳世品極少,元代“樞府”瓷僅為文博界所了解認識。

元代時,朝廷並不沿襲宋制採用青瓷供宮廷使用,而是由官衙樞密院去景德鎮定製白瓷,這可能與元朝“國俗尚白、以白為吉”有關。

等級

樞府瓷樞府瓷高足杯

第一、等級最高、質量最精美的樞府釉瓷器,以皇帝為首的宮廷御用器,表現宮廷藝術的氣質。如裝飾有龍鳳紋樣,尤其五爪龍紋、戧金龍紋、有福壽、萬壽、福祿、太禧等銘款的作品。

工藝特點端莊敦厚,典雅大方,胎體潔白緻密,釉層較厚,溫潤如玉,作工精巧,一絲不苟。《元史》記載:職官“器皿(應該包括酒具、茶具、飲食具等——引者)除鈒造龍鳳文不得使用外,一品至三品許用金玉。”

第二、特定的官府衙門專用器,生產得最多的是樞府釉瓷器,在器物內里趁坯體濕潤時,用印模壓印出纏枝花卉,在花卉中出現“樞府”二字,花紋主要是植物類纏枝花卉。

大英博物館收藏一件印有樞府字樣的盤,印的是飛鳳紋,這是很特殊的,龍和鳳都是皇帝皇后的象徵,等級最高。 

第三、貴族及社會上層使用的樞府瓷。那些飾三爪、四爪龍紋的器物應該是宮廷、親王、貴族類顯赫類人物使用的。還有“王”、“玉”、“德”、“國用”、“江夏”等特殊銘款的器物。

第四、普遍商品用瓷。民間流傳的樞府瓷器數量相當大,城市文化遺址如大都遺址的發掘就出土不少。還有墓葬、窖藏、航海線上船舶停靠的港口遺址。如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瓷器銷售的目的地,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都出土有樞府釉瓷器。這類瓷器工藝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水平很高,有刻花、劃花、描彩、鏤空、捏塑等裝飾。大多數是質量不如前三種,一般都光素無紋,胎體也不如前三種細膩,釉層較薄,釉色白度不高,發灰而顯渾濁。

特徵

一、樞府釉瓷胎體特徵。這類瓷器屬白胎,白度雖然不高,但緻密堅實。一般日用器皿作的較厚,較敦實。底足外沿露胎部分有淺淺的火石紅現象。相比之下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胎體要薄得很多,許多作品精細靈巧,燒法程度比樞府釉好得多。

二、釉的特徵,樞府釉是白釉,白度不高,有的微微閃青,有的微微閃黃,像鵝蛋殼的顏色,所以人稱卵白釉。釉色很均勻明淨,通體一致,多數不開片,只有少數作品局部位置開片。釉質雖然細潤。但玻化程度不高,不透明。相比之下,青白瓷的釉青綠較明顯,是一覽無餘的透明釉,玻璃質強。樞府釉面光澤弱,光澤呈半木光,這些情況導致不透明。

三、器物種類和造型特點。器物種類和青花瓷器一致,多數是日常生活用具,如侈口深腹碗,造型特點是口微侈,唇沿較薄,腹體深而寬,平底,胎體厚實,堅固耐用,圈足較小而厚,足底中心有镟挖足時在底心留下一個“臍帶狀”的小突起。

銘款器型

樞府器的器壁上有的印有“樞府”兩字,也有“太禧”、“玉”、“福壽”和“壽”、“福”等吉祥銘款。

器型以盤、碗、高足碗等小件器皿居多。

出土

1982年在安徽省歙縣曾出土一批窯藏元代“樞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盤,為人們進一步認識元代“樞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引起了國內外陶瓷界的極大關注。

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看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著名古陶瓷鑑定家李輝柄說:“元瓷珍品的不斷發現,逐漸糾正了因長期缺乏考古資料而形成的元瓷量少質粗的偏見,改變了陶瓷研究中重宋、明而輕元的傾向。”

代表器物

樞府瓷折腰碗

“樞府”瓷折腰碗,高7.7厘米,口徑19.3厘米,足徑6.3厘米,敞口,斜腹,折腰,圈足。此器採用印花工藝在內腹壁為一周回紋,在回紋對應處印有“樞”、“府”二字,回紋下為一周連體花瓣紋,折腰處與內底形成一個斜圓地,內印雲龍紋,龍紋小頭,鹿角,無發,細頸,軀體瘦長有力,三爪。

龍體身披火焰紋,昂首曲身騰飛於祥雲之中,氣勢恢宏。此雲龍紋與元青花的雲龍紋造型基本相同。器外壁腹部顯露一道弦紋,將腹部分為上下兩層。腹壁見拉坯鏇紋。體施卵白釉,釉色呈鴨蛋青色,釉層失透,釉面瑩潤。圈足厚實,無釉,足端平切,外削一刀,內壁微外斜,底心有鏇紋及乳釘狀。

折腰碗

是元代—個常見的品種,以“樞府”瓷折腰碗製作最為精美,此器是一件典型之器,器口部至折腰處,胎體厚薄適中,折腰下部稍厚重,造型莊重大方。腹壁紋飾較底部紋飾清晰,紋飾圖案構圖布局講究,圖案精美,氣度不凡。胎質潔白堅緻,製作精良,體現出“樞府”瓷的官用之品質和其蘊藏的藝術魅力。

樞府瓷口碗

樞府瓷口碗,器高7.3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6.2厘米。口微外撇,深弧腹,圈足,足底無釉。在器內壁印回紋和花鳳紋,在回紋中對應兩側,印有“樞”、“府”二字,回紋下印雙鳳花卉紋,圖案為花與鳳相配,形成花與花、鳳與鳳對應狀,器內底心微凹,內印一隻飛鳳。紋飾不太清晰,“樞”、“府”二字相對清晰,釉色以白乳濁色為基調,白中微泛青,釉色勻淨,釉呈乳濁感,光澤溫潤。

器外壁隱約可見粗獷有力的拉坯鏇紋,圈足規整,足端平切,外足端小削一周,足心有小乳釘狀,見鐵褐斑和火石紋。此器造型端莊渾圓,胎體厚薄適中,製作精良,亦是一件典型的元代“樞府”瓷。

珍貴藏品

“元代樞府瓷”現身《文物鑒寶》

元代樞府瓷元代樞府瓷

2012年11月14日,在移師到深圳博物館老館的每月一次的“文物鑒寶”活動上,楊先生帶來多件瓷器藏品,其中的一件“元代樞府瓷”屬於元代“浮梁瓷局”生產的瓷碗,碗底印有一個“壽”字,為當時元朝樞密院訂燒。

專家郭學雷認為,雖然瓷器的釉色與品相不屬最精,但從古玩收藏市場來看,也是一件難得的藏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