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府釉

對於元代景德鎮卵白釉瓷器,古代文物鑒評家曹昭在其《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有評價說:“元朝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者高。 曹昭所說的“元朝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者高”,正是對元卵白釉瓷器中的高檔精品“樞府釉瓷”的正確評價。 他說的“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應當是對明初所燒沿襲元代大足無印花卵白釉民窯白瓷的針砭。


是人們對這種元代卵白釉官窯瓷器的代稱,綜合起來,應當具備以下時代特徵:一、坯料同元代“至正型”青花瓷一樣,用的是景德鎮質量最好的高嶺麻倉官土,燒成後胎質白而潤膩,微有孔隙,手頭適中,敲聲清越。
二、釉汁勻淨細膩,狀如凝乳,色似鵝卵,靈潤若玉,積釉處泛湖藍色。
三、器式多為碗、盤及高足杯(碗),內壁皆有模印紋飾,以龍紋、鳳紋、孔雀紋及纏枝花卉紋常見。
四、制模精細,印花凹凸適度,印紋流暢自然、生動活潑。
五、碗、盤、高足杯(碗)類器型皆製作大氣,器壁下部弧線豐滿,壁牆厚實。
六、圈足小,足牆厚,足底平切,內牆外傾,外底不施釉,從足牆內根至外底內心處逐漸收刀,形成足外底中心乳釘狀突起。
七、圈足修削精細規整,因在匣缽底部墊沙仰燒,圈足邊沿常有少量粘沙,底足無釉處常出現因沙質成分而形成的鐵質紅褐色或黑色細小斑點。
對於元代景德鎮卵白釉瓷器,古代文物鑒評家曹昭在其《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有評價說:“元朝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者高。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曹昭的生卒年月筆者未曾詳查,但他的《格古要論》一書在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寫成問世,說早他是元末明初人,最晚也應是明洪武朝初年所生,反正他所生活的時代距元代不遠,對元代和明初景德鎮白瓷的看法應當說是比較準確可信的。曹昭所說的“元朝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者高”,正是對元卵白釉瓷器中的高檔精品“樞府釉瓷”的正確評價。請注意,曹昭在這個評價中對“樞府釉瓷”加上了重要的、具有鑑定標準意義的特點,是小足有字的印花瓷器,而不是大足素白瓷器和普通的小足印花瓷器。他說的“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應當是對明初所燒沿襲元代大足無印花卵白釉民窯白瓷的針砭。
在“樞府釉瓷”中,印有“樞府”二字的數量較多,相比之下,其他銘文的“樞府釉瓷”就更為珍貴。據著名古陶瓷學者、北京故宮博物院葉佩蘭研究員1998年問世的《元代瓷器》一書統計,“太禧”銘印花盤傳世僅有3件;“東衛”銘印花盤僅有1件,是廣東省博物館的藏品;“天順年造”款印花盤僅有1件,為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昌江”銘印花碗和“福壽”銘印花碗各僅1件,由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珍藏;“福祿”銘樞府釉瓷器當時已知的也僅有4件,其中國內3件,即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一隻“福祿”銘雲雁紋大碗,浙江杭州窖藏出土的一隻“福祿”銘雲龍紋高足杯,新疆霍城出土的一隻印花盤(殘),還有一隻就是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福祿”銘碗。此後這些年來,在古瓷專家和收藏愛好者的關注下,目前為止已發現“福祿”銘樞府釉瓷完整器和殘器共約十多件,估計今後還會新發現一些,但數量不會很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