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

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

楊家埠民俗文化古村,建於1986年5月,園內設風箏廠、民俗館、年畫館、風箏博物館、古店鋪一條街、文物館、嫦娥奔月台等數十個景區。

概述

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

楊家埠民俗文化古村,建於1986年5月,楊家埠村位於山東半島北部,世界風箏都濰坊市寒亭區,全村320戶,1142口人,轄地18.2平方公里,耕地1764畝,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屬東亞季風氣候,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古槐與明古屋聞名遐邇;木版年畫、風箏譽滿全球,經濟發展迅速,是重點開發地段。)進入楊家埠,街道兩邊都是復古風格的房子。
園內設風箏廠、民俗館、年畫館、風箏博物館、古店鋪一條街、文物館、嫦娥奔月台等數十個景區。占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100000平方米,集風箏生產、年畫印製與民俗旅遊為一體,產品獲“山東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銀獎”、“中國出口商品博覽會優秀產品獎”、“國際風箏博覽會金獎”等多項大獎。風箏內容祥瑞吉利,有鳥、獸、蟲、魚風箏,有板式、硬翅風箏,有串式、軟翅風箏,為風箏會製作的長350米的龍頭蜈蚣,被譽為“世界之最”
楊家埠村是中國目前僅有的集民間年畫與風箏於一體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雙遺產村”,設立兩處博物館可大大提升楊家埠民俗村的歷史旅遊地位。其中,年畫博物館占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計畫投資1000萬元;風箏博物館占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計畫投資1000萬元。
楊家埠村是濰坊風箏、年畫的發祥地,始建於明朝初年。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楊姓一支由四川成都府梓潼縣遷至濰縣定居。他們依靠祖傳的雕版印刷技術,開發出以年畫和風箏為代表的民間手工藝品,並世代相傳,沿襲至今。木版年畫更是受人喜愛,其中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戲曲人物無不栩栩如生。年年有餘、招財進寶、榴開百子,更是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追求和嚮往。
大觀園以風箏、年畫為主導,民風民俗為主題,開展民俗旅遊,以其獨特的民風民情、濃郁的鄉土氣息,吸引了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觀光旅遊,每年接待遊客25萬餘人次。美麗、古樸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經濃郁的鄉土氣息、濃厚的民俗風情、優質的民俗旅遊服務,恭候國內外遊客的到來。
通過濰坊國際風箏會的舉辦,極大提高了濰坊的知名度,也吸引了各地遊客到楊家埠來旅遊參觀。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挖掘民間手工藝遺產,促進旅遊開發,建成了楊家埠民俗大觀園,目前已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

歷史沿革

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緒末年),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極盛時期。西楊家埠畫店已達100多家,附近十幾個村莊也興辦了畫店,生產各種年畫200多種,每年來往於西楊家埠的畫商小販多達5000人左右,產品除銷往山東各地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東北等地,有的畫店還到外地開莊賣畫。此間,出現了專業性經營的畫店,如專供東北銷售的大鬥神畫店“東大順”被稱為關東莊,有專管戲曲年畫的西路莊和專印“橫披”、“洋條子”、“灶馬”的膠州莊等。
民國初年,西楊家埠畫店160餘家。1922年後,石印年畫和月份牌年畫興起,楊家埠木版年畫銷量頓減。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多次到楊家埠燒殺搶掠,集市被封,百餘家畫店停業。到解放前夕,楊家埠木版年畫已被破壞殆盡。
1951年11月,山東省年畫工作隊,為貫徹中央文化部、國家出版總署關於加強年畫工作的指示進駐楊家埠,舉辦新舊年畫展覽,與藝人共同創作歌頌新中國和土改運動的新年畫,幫助恢複印刷生產,並成立楊家埠年畫改進籌備委員會。
1952年10月,華東文化部和山東省文化局組織17人的年畫工作隊,在東楊家埠召開山東省年畫工作會議,濰坊、青島、濟南、徐州等地年畫藝人,年畫業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參加。會議就年畫改革問題進行了討論,正式建立了“楊家埠年畫改進委員會”。同年,組織年畫生產互助組16個,印刷新年畫40萬張。
1953年至1958年,山東省文化局、山東省文聯多次組織美術專家、學者和年畫工作隊到楊家埠調查研究,進行年畫改革、創新活動,對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後因開展“文化大革命”,年畫生產停止,年畫資料、原版大部被毀。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文化部藝術處負責人華君武提出“要恢復濰坊民間木版年畫”,並建議組織創作晉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專家到濰坊舉辦年畫學習班。同年12月,山東省文化局組成山東濰坊年畫晉京展出小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畫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濰地區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長黃鎮親臨審查,中國美術家協會華君武、文藝理論家王朝聞以及臧克家等觀看了展出,並給予很高評價。文化部還邀請了44個國家的駐華大使、代辦、公使、參贊100多人參觀了展覽。《美術》雜誌社、中國美術館分別邀請在京的年畫工作者、美術家、美術理論家和報刊記者進行座談。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為此發表了訊息、評論和作品。《美術》雜誌專刊介紹了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東濰坊年畫》。在京展出結束後,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進行巡迴展出。最後,27件年畫作品被文化部對外展覽公司選作出國展品。
1978年恢復“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年畫社對年畫進行挖掘、整理和恢復工作,並採取辦學習班和以老帶新的辦法,培養畫、刻、印、裱等人才,當年印刷年畫70萬張。
1979年,“楊家埠木版年畫社”改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舉辦天津楊柳青、濰縣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三地木版年畫聯展。聯展以三地新作品為主,另有部分歷史資料,共185件。其中山東新作品51件。歷史資料14件。4月7日至10日,在蘇州召開年畫學術討論會。 《人民日報》 、《中國青年》、《美術》雜誌發表了畫刊和訊息。
1985年,研究所蒐集畫樣280多種,原版200餘套,編輯了《楊家埠年畫原版資料選》、《年畫縮樣》第一、二集及合裝成冊的全色版線裝本和線版線裝本,銷往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共16萬套。1979年至1985年,到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考察參觀的日本、美國、法國、丹麥、瑞典、澳大利亞、奧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國家的友人30多批,百餘人,港澳地區的“高山民藝”、“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兩次來楊家埠大批定貨。
1990年,濰坊市文聯、山東《美術》出版社、四川省民眾藝術館、成都市民眾藝術館、四川《美術》出版社、成都市年畫研究會聯合舉辦“山東濰坊、四川綿竹年畫聯展”,5月,在成都市開幕,並舉行了一系列學術交流和考察觀摩活動。7月,遷往濰坊市展出。展出期間,四川省年畫藝術代表團在濰坊與同行舉行了多項學術交流,並參觀考察了楊家埠年畫產地。
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裡,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東省濰坊市的楊洛書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靚點

楊家埠年畫楊家埠年畫

楊家埠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起源於明代,已有600餘年的歷史,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主要有門畫,美人條,毛方子,金童子,橫批,福字類,窗旁,條屏,中堂,戲曲,祥禽瑞獸,時事幽默等十餘種。楊家埠年畫以線條簡練,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構圖飽滿,想像豐富,寓意深刻而著稱於世。製作形式採用古老的木版套印技法。
現在的楊家埠年畫,既有珍貴的明清古畫版限量印刷的傳統年畫,又有繼承傳統楊家埠木版年畫精華、借鑑現代藝術理念創作的人們喜聞樂見的現代年畫。無論在內容及形式上都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史料收藏價值,是國內外民間愛好者。是國內外民間藝術愛好者,專業人士研究收藏的珍品。
木版年畫博物館
館內陳列著不同時期的木版年畫280種,原版300餘套,年畫畫板1200餘塊。展品陳列分神像、戲曲人物、美人條、童子等專題,作品一般都以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手法表現主題。展品陳列分神像、戲曲人物等專題。
木版年畫作坊
作坊內民間藝人現場表演雕刻木版、印刷人員運用傳統的套印技法,先用線板構出輪廓,再套印上紅、綠、黃、紫、藍等不同顏色,再現楊家埠600餘年的傳承工藝,藝術風格獨特、堪稱一絕。遊客如有情趣、可親手參與操作。
風箏博物館
館內陳列著楊家埠風格門派的各種風箏,有串式、立體、軟翅、硬翅、自由等六大系列百餘個品種,展出不時期的各類風箏1200餘只。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現場放飛和採購各種款式的風箏。<BR><BR><STRONG>
風箏作坊
風箏作坊集風箏扎制、現場表演、民俗展示於一體,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專業化風箏生產企業所在地。這裡生產的“楊家埠”牌風箏通過了“山東省著名商標”認證,產品還榮獲“山東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銀獎”等稱號。
胡世明藝術館
館內設有天奇堂、悅古、珍藏三大展室和一個銷售大廳,總面積1400平方米。胡世明根雕藝術館有山水人物,鳥獸飛禽,古典式根藝家俱、龍方案、天然幾羅漢床等,作品造型古典風雅,巧奪天工。
鄭板橋書畫藝術研究所
板橋詩、書、畫有“三絕”之美譽,怪首之論、非名家難摹,非才氣能追。但所長牟德武先生所作卻得心應手,形神兼備,超凡脫俗,直逼其魂。無論是傳統功力,個人風格還是時代氣息,都把握地恰到好處。
楊家埠畫院
仿古青磚灰瓦雙層建築,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展室面積300平方米。畫院設有展覽陳列部、書畫研究所。展出有明清孤本年畫30餘幅,現代書畫名家作品110餘幅,是遊客欣賞和書法愛好者切磋技藝的理想場所
文物館(寒亭博物館)
占地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館內設有青銅器、陶器、古字畫三大展室和一個展銷廳、內藏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大量文物和後李文化時期大量陶器,其中不乏國家級文物。
民俗館
館內藏有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民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有木輪車、叉、耙、耮、犁、紡車、木桶、飯盒、升、斗等生產生活用具百餘件,廂房內設有石碾、石磨、花轎等,再現當地農民的生產情況和生活習俗。
中國近代名家藝術長廊
藝術長廊座落在大觀園,與“嫦娥奔月台”遙相呼應,由中國根藝大師胡世明先生創辦。回欄曲廓,湖山映月,水墨丹青,薈萃於此,流溢於石,民族文化蔚蔚大觀。
農家樂民俗村
遊客可參加“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隨農家俗”民風民俗游,體驗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住房內牆上張貼著古色古香、鄉士味濃厚的木版年畫,坑頭、茶几上擺放著各種生活用具,門窗上張貼著各種剪紙窗花。

主要作品鑑賞

楊家埠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與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的全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楊家埠木版年畫起源於寒亭南三華里的楊家埠村,從業者多是楊氏家族後裔。據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多年的認真挖掘和考察,初步查清以下幾點:
一是根據楊氏家譜(寒亭檔案館收藏)所載楊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縣,自前明洪武年間遷浞水西岸。隆慶二年因水患變遷西埠(現西楊家埠村址)。又據《寒亭地名志》考,西楊家埠是楊氏遷入和建村,故楊家埠年畫起源應不早於楊氏遷入建村。
二是據楊氏家譜記載,在明代已建立起了大順長興吉興等十多家畫店。三是楊家埠木版年畫早期的情況已很難考究,從現有的實物如楊氏宗譜可查的明隆慶二年復遷西埠立村開始至今430多年。到明末清初已發展到相當規模,生產的年畫以鬥神,灶王為最多。如大順畫店,在嘉慶年間就逐漸定向生產發展,到道光年間,大順以印製東北民眾需要的“大鬥神”(一整張紙一幅)出名,被稱為關東莊,還有專印“鬥神”的莒州沂州莊,印“灶王”的膠州莊等。楊家埠木版年畫在發展過程中,若干代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吸收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豐富營養,根據農民民眾的願望、要求和欣賞習慣,適應木版套色和手工操作的生產方式,不斷成長,使其日臻成熟。
傳統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多為藝人自畫、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橫披、方貢箋、福子燈、花瓶及各種神像等。清乾隆、嘉慶年間,創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當時生產勞動的年畫作品。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了反映政治、風俗、諷刺、幽默、故事、戲曲、花鳥等方面的題材,如《義和團》、《炮打日本鬼》,廟會風俗畫《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擔子》、《打婆婆變驢》和《三國演義》 、《水滸》、《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天下地理圖》、《天下帝王圖》、《四岳圖》等作品。這時,年畫體裁繁多,一戶農家院落從大門到炕頭,從糧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內容和形式的年畫供張貼。
清鹹豐年間,天津楊柳青半印半畫年畫傳入,逐步與楊家埠年畫相融合,拓展了楊家埠年畫的創作風格,豐富了內容,增加了品種,成為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的組成部分。

有關的擴建項目

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

一、復建楊家埠民俗古村,提升雙遺產傳統旅遊
1、建造明清建築風格民宅150套,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以展示江北的民俗四合院民居文化,完善古老的民居配套,再現明清時期的古老村落。該項目計畫投資4000萬元。
2、打造民間文化一條街。建設古店鋪作坊80套,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以楊家埠木版年畫、風箏為載體,挖掘弘揚我國的民間藝術文化,以原有古店鋪街的風格形成古老的手工作坊,再現民間文化製作的歷史風貌。該項目計畫投資1000萬元。
3、建設名人文化街。建設名人館20套,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計畫投資1000萬元。
二、建設楊家埠村史館
包括村的形成與演變展示區、民藝生活展示區、民俗文化展示區、生活農耕器物展示區等四個展區,全面系統地展現楊家埠600年的古老民俗文化。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計畫投資400萬元。
三、接待設施——“楊家埠客棧”、家庭旅館改造及“鄉村藝術別墅”(以木版年畫、風箏為藝術主題的鄉村別墅)等。
四“客居”社區和“風箏公園”文化主題社區,則作為重點招商項目。
五、傳統工藝(木版年畫、風箏)的挖掘、整理與傳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六、建設楊家埠木版年畫博物館、楊家埠風箏博物館
楊家埠村是中國目前僅有的集民間年畫與風箏於一體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雙遺產村”,設立兩處博物館可大大提升楊家埠民俗村的歷史旅遊地位。其中,年畫博物館占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計畫投資1000萬元;風箏博物館占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計畫投資1000萬元。
同時,為恢復祭祀祖先原有的供奉文化,建設楊氏祠堂;為打造楊家埠古村文化,復建觀音廟;為弘揚每年7月22日舉行的民俗文化財神節,建設財神廟;為配合旅遊項目建設,提升景區活力,規劃建設動漫精品屋、民藝雜耍舞台、屬相館、六十太歲殿等附加項目。

發展現狀

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

新中國建立初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文化遺產的發展,當時的華東局文化部與山東省文化局先後兩次派人對楊家埠年畫進行全面調查。當地政府積極扶持發展年畫生產,成立起“楊家埠年畫改進委員會”,對其進行挖掘、整理,不少專業美術工作者在吸收傳統工藝基礎上了創作了大量新畫。“文化大革命”期間,年畫、風箏業遭到嚴重破壞。
改革開放後,楊家埠人首先恢復了個體生產年畫的傳統方式,一家作坊亮出一個畫店的牌號,重操舊業。之後,當地政府立足於年畫、風箏的傳統手工藝資源,開發了楊家埠旅遊景區,搭建生產平台,請進民間老藝人開辦作坊,傳徒授藝,現場為遊客展示雕刻技藝、套版印刷手藝,扎制風箏,遊客可在他們的指導下體驗刻板、印刷年畫、風箏扎制中的工序。通過“復活”年畫、風箏的製作工序,讓遊客在參與體驗中,充分了解年畫、風箏,感受原汁原味鄉土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他們還把楊家埠旅遊景區的核心景區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作為民俗文化教育培訓基地,每年接待大中小學生前來參觀學習、考察,促進傳統手工藝傳承。在楊家埠旅遊景區的拉動下,全村從事年畫生產與經營的人數已占總人口的51.5%,傍景區的兩條文化商業街上,從事年畫、風箏製作的前店後坊式的店鋪鱗次櫛比,可謂再現了昔日(清代)當地一度出現的“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家家印年畫,戶戶扎風箏”的興旺景象,創造了復興民間文化遺產的奇蹟——楊家埠現象。
目前,楊家埠旅遊景區內300餘戶的西楊家埠村年製作木版年畫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另有100餘戶常年從事風箏的扎制,年產風箏上百萬隻,其中既有限量印刷的珍貴的明清古畫版作品,又有繼承傳統楊家埠年畫、風箏精華之作,也有借鑑現代藝術理念而創作的人們喜聞樂見的現代作品。同時每年接待中外遊客都在50多萬人次,以年畫、風箏為主題的上百種旅遊文化產品年收入1200多萬元。2002年楊家埠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

發展策略

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楊家埠民俗文化故村

隨著區域環境的改善,楊家埠旅遊景區獲得了充裕的二期發展空間。為抓住當前文化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契機,使楊家埠旅遊景區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濰坊市、寒亭區政府近期委託我們編制了《楊家埠旅遊景區提升與控制性規劃》。根據這一規劃,該景區將構建創意旅遊“四維鏈”,重點發展文化創意旅遊,構建大文化旅遊產業,創造旅遊新價值,進一步提高楊家埠年畫、風箏品牌影響力,發展成為“全國唯一、世界有名”的民俗文化遺產旅遊目的地。
拓展空間鏈,完善功能,做強做大景區。創意旅遊的發展注重景區及其所在區域整體價值的提升。規劃通過對既有產品改造升級,對二期發展用地進行項目開發,加大了對地方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和轉化利用率,將景區從功能上分成北部遺產古村莊與南部文化創意遊樂園兩個片區,使兩者動靜結合,咫尺之遙,別有洞天,構成文化和旅遊功能上的呼應,從而游賞、遊憩和遊樂相宜,變活民俗,滿足不同客源市場的需求。
豐富產品鏈,增填民俗文化動感元素,深化產品文化內涵,演繹年畫、風箏里的世俗生活百態。創意旅遊不僅要提供旅遊產品服務,還要創造一種生活型態,適應現代休閒經濟發展需求,引領社會生活方式進步。在這方面,植根於民間的年畫、風箏和立於此上的旅遊景區為全面展示、體驗、感受生活提供了現實的大舞台。規劃樹立“還民俗文化於民”和“讓文化藝術展品從屋裡走到屋外,從平面變為立體”的理念,著力將年畫、風箏藝術的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具象化、故事化。如文化創意遊樂區,依託風箏、年畫和楊家埠歷史等資源,以遊樂為基調,通過對財神廟、畫謎坊、年畫拼版、年畫故事小屋、異域年畫創意樂園、千里遷徙、古版尋真、歡樂水岸等項目的設計,使歷史、文化與娛樂充分融合,為遊客提供一個融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為一體的活動空間,增加遊客的感受力,引起其情感共鳴和文化價值認同。
延伸產業鏈,推進旅遊產業與基礎產業、創意產業和技術研發產業及相關產業的有機結合,使資源多級升值,實現旅遊產業規模化和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提高整體效益。改擴建後的楊家埠旅遊景區,生態、人文並重,集吃、住、行、游、購、娛六大功能和年畫、風箏藝術產品研究、創意、製作為一體,將與另外規劃建設的楊家埠年畫公園、五星級楊家埠會所、濰水人家等項目跨界對接,在促進年畫、風箏從藝術形態產業進一步向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形態轉化的同時,構建起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的產業群,從而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實現將創意融入旅遊產品後的價值增值和市場擴張,形成旅遊產業和相關產業互融發展的大楊家埠文化產業新格局。
鍛造“價值鏈”,打造“中國民間年畫第一村”、“齊魯民俗文化第一游”和“最具華夏神韻的民間藝術休閒博覽園”品牌,創新管理機制,建設公共服務平台,提高旅遊景區核心競爭力。圍繞“華夏民間藝術之窗——中國民間年畫第一村”的形象定位,規劃通過“一版刻出世事百態,一村享盡民間歡樂”、“拾遺年畫古村,放飛坊間藝術”等行銷口號,以及中國民間年畫藝術節、元宵節燈會、財神節、廟會等節慶活動,擴大宣傳影響,強化核心品牌。設立楊家埠旅遊開發區管委會,行使街道部分管理職能,管理區內的村級事務,統籌以楊家埠旅遊景區為主的旅遊開發區的資源利用、開發規劃和領導力量。出台多種政策,鼓勵開發建設。在區政府建立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對外來客商實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推行經濟發展軟環境投訴制和責任追究制,設立外來客商投訴中心,及時為外來客商排憂解難,提供全方位服務。
隨著楊家埠旅遊景區新一輪開發建設已拉開序幕,楊家埠年畫、風箏這朵綻放在齊魯大地上的藝術奇葩將更加璀璨奪目,楊家埠旅遊景區也猶如世界教科文組織有關人員到此參觀後的贈言:“不遠的將來,楊家埠將成為山東乃至全中國的民俗旅遊中心”。

所獲榮譽

楊家埠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

2005年2月1日國家郵政局發行《楊家埠木版年畫》之“鬥神”、“連年有餘”、“喜報三元”、“天女散花”特種郵票1套4枚,另發行小全張1枚。同年,楊家埠年畫入選了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家埠旅遊景區被授予“山東省旅遊休閒場所十佳品牌”,2006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和“56個最具民族特色的風景區”,2007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被授予“山東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成為山東省千里民俗旅遊線的重要一站,中國年畫、風箏故鄉游的聖地。
楊家埠是聞名中外的特色民俗文化旅遊村,2002年被命名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並有中國民俗風情第一村的美譽。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谷牧吳學謙錢偉長布赫何魯麗吳官正遲浩田等先後前來視察,民主高棉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及五十多個國家的駐華使節,也曾來楊家埠參觀,對楊家埠風箏和年畫和年畫給予了高度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