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花村

棚花村年畫也帶動了山區旅遊經濟的發展。 昔日貧困的棚花村也漸漸富起來,村裡的中高檔汽車也漸漸多起來。 新建落成的棚花村年畫傳習所內,婦女們正忙於製作年畫作品。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棚花村年畫也帶動了山區旅遊經濟的發展。棚花村旁的山上遍種梨樹,每年春天這裡會有“梨花節”,秋天則是“賞果節”。村裡的很多農戶在家裡搞起農家樂,春秋兩季都要接待大量遊客。村民說,刺繡年畫按尺寸不同每張費用從30元到400元不等,晚上和農閒時,在家裡刺繡,一天能掙幾十元手工費。
昔日貧困的棚花村也漸漸富起來,村裡的中高檔汽車也漸漸多起來。但是這一切卻突然被地震改變。 地震震垮了遵道鎮絕大部分民房,導致大量訂單無法按時交貨,位於綿竹市大南街的年畫博物館也成為危房。 “山程水陸貨爭呼,坐賈行商日夜圖。 濟濟真如綿竹茂, 芳名不愧小成都。”數百年前,清朝詩人李錫命《詠綿竹》中的繁華景象不再。“小成都”數千年留存下來的文化古蹟也在地震中損失慘重。

災後重建

曾經貧瘠落後的四川省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近年以盛產綿竹年畫而遠近聞名,綿竹年畫以產於有“竹紙之鄉”美譽的綿竹市而得名。由於多以木版印出輪廓而後填色,又稱綿竹木版年畫。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注入了新內容及現代審美趣味。
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齊名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是“四川三寶”、“綿竹三絕”之一。綿竹年畫是世世代代民間畫師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體現巴蜀人民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風尚。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地處偏僻的山區,經濟曾經較為落後,以前一直以刀耕火種維持生計。隨著年畫的逐漸復興,年畫產業逐漸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民生活水平也開始逐漸改變。村民說,刺繡年畫按尺寸不同每張費用從30元到400元不等,晚上和農閒時,在家裡刺繡,一天就能掙到幾十元。
同時年畫也帶動了山區旅遊經濟的發展。棚花村旁的山上遍種梨樹,每年春天這裡會有“梨花節”,秋天則是“賞果節”。村裡的很多農戶在家裡搞起農家樂,春秋兩季都要接待大量遊客。昔日貧困的棚花村也漸漸富起來,村民甚至購買了許多中高檔汽車。
但是這一切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改變。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震垮了遵道鎮絕大部分民房,導致大量訂單無法按時交貨,連位於綿竹市大南街的年畫博物館也成為危房。
“山程水陸貨爭呼,坐賈行商日夜圖。濟濟真如綿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數百年前,清朝詩人李錫命《詠綿竹》中的繁華景象不再。“小成都”數千年留存下來的文化古蹟也在地震中損失慘重,棚花村震後景象更是慘不忍睹。
地震災難發生後,受災村民迅速展開自救,國家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重新規劃建設棚花村,志願者、公益組織也一直用多種形式來幫助棚花村重建,江蘇省常州市成為棚花村援建對口城市。
而今,棚花新村已經初具規模,雖然還有地震災難痕跡存在,但村民們大都住上了新房,臉上重新洋溢出笑意。
與村民交談得知,每家每戶都拿到了數額不等的援建款,從大災難中逃離出來的善良勤勞的中國農民,全身心投入到重建家園的事業之中。
樹邊的梨樹園在地震中倖存了下來,據村民說,2009年梨花開得尤其美麗,秋天的“賞果節”如期舉辦了,2010年更會是個好年頭。還有一些年畫專家在棚戶村辦起了全部免費的“災區婦女年畫刺繡培訓班”,這種培訓班“授人以漁”,比直接捐贈財物更有意義。
新建落成的棚花村年畫傳習所內,婦女們正忙於製作年畫作品。這裡展示了許多年畫產品。筆者看到年畫傳習所建得恢弘大氣,結構巧妙,又具備了西南民俗建築特色。
而家家戶戶的院牆上,都畫滿各具特色的、題材不同的年畫作品,色彩絢爛,或吉祥,或拙樸,或充滿童趣,或意境悠遠。而村口的導遊圖,竟然很專業地用了中、英、日等多種文字,足以看出新棚花村走向世界的雄心。
一年一度的綿竹梨花節會在這裡舉辦,主會場就設在了緊挨著棚花村的坪安村廣場上,節日一般會舉行一個花期,梨花盛開到梨花結束。這期間會有成千上萬的旅客來這裡賞花踏青,也給這裡的農家樂業主帶來了火爆的商機。
綿竹棚花村的重建,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之下,無疑是成功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棚花村必將為全世界熱衷於年畫作品或民俗產品的人所熟知。棚花村,堪稱震後災區重建之典範。
作者:黃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