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革命烈士陵園

棗莊烈士陵園建於1987年,占地面積41.5畝,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 陵園建有運河支隊抗日烈士紀念碑,以紀念能征善戰,戰功赫赫的運河支隊。 1946年夏,解放戰爭期間,十八團編為山東野戰軍第十師第三十團。

棗莊烈士陵園建於1987年,占地面積41.5畝,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整座陵園呈正方形,顯得莊重、肅穆。園內安葬著近千名各個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遺骨,是棗莊人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陵園大門為仿古建築,恢宏雄偉。進入陵園,兩側蒼松翠柏,鮮花簇擁。園內建有懷烈亭,為仿古建築,占地 900 平方米,碑亭為木製結構。亭內矗立著一塊“運河支隊抗日烈士紀念碑”,碑體為青色花崗岩,莊重、古樸,寓意烈士們無比堅強的革命信念和意志;亭子四周地面和圍欄由白色花崗岩砌成,寓意烈士們為民族解放事業艱苦奮鬥、英勇無畏的高風亮節。碑亭四周松柏和花草環繞,寓意著革命烈士精神萬古長青。
走過懷烈亭,只見前方一座橫臥式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長15米,高3.5米,碑上錈刻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由李先念同志於1991年4月題寫的。背面碑文記載了“運河支隊”的組建過程,以及抗日戰爭八年中走過的光輝歷程。
陵園南側墓區,共分東、西、中三個區,此處蒼柏翠松。綠樹常青,安葬著260餘名烈士的遺骨。西部墓區安葬著1945年10月3日“官地慘案” 中犧牲的52名烈士的遺骨;中部墓區安葬著1946年6月9日解放棗莊戰鬥中犧牲的56名烈士的遺骨;東部墓區安葬著1947年魯南戰役“攻克棗莊”戰鬥中犧牲的152名烈士的遺骨。
陵園建有運河支隊抗日烈士紀念碑,以紀念能征善戰,戰功赫赫的運河支隊。“運河支隊”於1939年底組建,隸屬八路軍一一五師。由孫伯龍任支隊。朱道南任政治委員,最初部隊規模為1500餘人。
1942年春,在反國民黨軍隊蠶食鬥爭中,運河支隊遭重創,僅剩下500人,1943年隸屬於新四軍淮北軍區。1944年又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部隊規模發展壯大到 3000人。次年春歸屬八路軍魯南軍區,8月大反攻開始,編為山東軍區警衛第九旅十八團。1946年夏,解放戰爭期間,十八團編為山東野戰軍第十師第三十團。1947年1月,魯南戰役後,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為華東野戰軍,第十師三十團又改為第三縱隊第七師二十一團,先後參加參加了魯南戰役和孟良崮戰役。二十一團第八連(系運河支隊第四連),在魯南戰役中首先攻克三個制高點中的平山崮制高點,為全殲國民黨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在北線打開通道,立下了戰功,被魯南軍區授予“平山英雄連”榮譽稱號。1947年,人民解放軍轉入大反攻,二十一團隨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轉戰蘇、魯、豫、皖四省,攻許昌、打洛陽、下開封、克濟南、戰淮海、渡長江、南下浙東,紅旗飄揚在舟山群島上。在抗日戰爭全過程中,“運河支隊“有400名英雄兒女為國捐軀。
抗戰八年,運河支隊走過了光輝的歷程,先後經歷大小戰鬥數百次,始終堅持戰鬥在敵人腹地,南鎖山東之大門,北辟延安之通道,功勳卓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