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絲單囊殼

棕絲單囊殼

棕絲單囊殼:菌絲體生於葉的兩面、葉柄、莖和花著上,葉背面較多,開始形成白色、圓形的斑片,當子囊果成熟時菌絲體才消失,留下深褐色、灌叢狀斑片。

基本信息

簡介

Sphaerothecafusca(Fr.)Blum.稱棕絲單囊殼,異名: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echt.)Poll.稱單囊殼,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Sphaerothecafusca子囊果生在葉柄、莖、花萼上時為稀聚生,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徑60~95微米,具3~7根附屬絲,著生在子囊果下面,長為子囊果直徑的0.8~3倍,具隔膜0~6個,內含1個子囊;子囊橢圓形或卵形,少數具短柄,大小50~95×50~70微米,內含8個或6~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或近球形,大小15~20×12.5~15微米。此外ErysiphecichoracearumDC.也可侵染萵苣。

危害病症

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兩面生白.色粉狀霉斑,擴展後形成淺灰白色粉狀霉層平鋪在葉面上,條件適宜時,彼此連成一片,致整個葉面布滿白色粉狀物,似鋪上一層薄薄的白粉。該病多從種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生,後向上部葉片蔓延,正個葉片呈現白粉,致葉片黃化或枯萎。後期病部長出小黑點,即病原菌閉囊殼。

傳播途徑

在寒冷地區,兩病菌以菌絲體或閉囊殼在寄主上或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致病害蔓延擴展。在溫暖地區,病菌不產生閉囊殼,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完成其周年循環,無明顯越冬期。

發病條件

分生孢子在10~30℃均可萌發,20~25℃最適。生產上遇有16~24℃,相對濕度高易發病,栽植過密,通風不良或氮肥偏多,發病重。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0%施寶靈膠懸劑10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或水溶性粉劑6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升,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盤點白粉菌目(二)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二批次。
野桐單囊殼
野村叉絲殼
木槿生單囊殼
棕絲單囊殼
老鸛草單囊殼
合葉子單囊殼
多絲叉絲殼
大戟單囊殼
柳葉選單囊殼
香薷單囊殼
瓜類單囊殼
忍冬叉絲殼
梓樹單囊殼
鳳仙花單囊殼
菜豆單囊殼
黃芪單囊殼
羽衣草單囊殼
單囊殼屬
圖拉斯叉鉤絲殼
多裂叉鉤絲殼
梣葉楲叉鉤絲殼
波密叉鉤絲殼
二角叉鉤絲殼
七葉樹叉鉤絲殼
叉鉤絲殼屬
長絲叉絲殼
繡線菊叉絲單囊殼
葉背叉絲殼
蟎斑生叉絲單囊殼
金絲桃叉絲殼
本間叉絲殼
叉絲單囊殼屬
三孢半內生鉤絲殼
柳生半內生鉤絲殼
半內生鉤絲殼屬
香椿球針殼
中國球針殼
黑氏叉絲殼
清風藤球針殼
櫟球針殼
鹽夫木球針殼
兩型小檗叉絲殼
白辛樹球針殼
青檀球針殼
楊球針殼
泡桐球針殼
二郎山叉絲殼
木蘭球針殼
釣樟球針殼
雙盾木叉絲殼
胡桃楸球針殼
胡桃球針殼
勾兒茶叉絲殼
梣球針殼
香薷球針殼
山螞蝗球針殼
蠟瓣花球針殼
旱蓮球針殼
雲實球針殼
蔓枝構球針殼
蛇葡萄球針殼
榿木球針殼
油桐球針殼
八角楓球針殼
臭椿球針殼
多花獼猴桃球針殼
南蛇藤叉絲殼
球針殼屬
錦雞兒叉絲殼
小疣叉絲殼
萬布叉絲殼
華北紫丁香叉絲殼
山礬叉絲殼
青藤叉絲殼
中國叉絲殼
四川叉絲殼
茅栗叉絲殼
景天叉絲殼
葉底珠叉絲殼
刺槐叉絲殼
鼠李生叉絲殼
防己叉絲殼
苦木叉絲殼
帕氏叉絲殼
飾美叉絲殼
榛球針殼
台灣獼猴桃球針殼
山田叉絲殼
三指叉絲單囊殼
白叉絲單囊殼
黑殼楠叉絲殼
花楸叉絲單囊殼
薩蒙球針殼
梨球針殼
桑生球針殼
貓兒屎叉絲殼
斑點單囊殼
銹絲單囊殼
黨參單囊殼
費氏叉絲殼
柿生球針殼
隱蔽叉絲單囊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