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疫病

棉鈴疫病

疫病是我國棉鈴上為害最嚴重的病害,約占棉鈴病害所致爛鈴總數的2/3以上,這是我國棉病發生的特點之一。由棉鈴疫病菌(Phyp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引起,自然寄主主要為棉花和苧麻,通過傷口可侵染蘋果、梨、瓜類、菸草等。

信息

中文學名:棉鈴疫病
別稱:棉鈴濕腐病、雨濕鈴
分布區域:中國各大產區都有分布
病原中文名:苧麻疫霉
病原拉丁學名: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棉花
主要為害部位:多發生於中下部果枝的棉鈴上

為害症狀

多發生於中下部果枝的棉鈴上。多從棉鈴苞葉下的果面、鈴縫鈴尖等部位開始發生,初生淡褐、
..
淡青至青黑色水浸狀病斑,濕度大時病害擴展很快,整個棉鈴變為有光亮的青綠至黑褐色病鈴,多雨潮濕時,棉鈴表面可見一層稀薄白色霜霉狀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青鈴染病,易腐爛脫落或成為僵鈴。疫病發生晚者雖鈴殼變黑,但內部籽棉潔白,及時採摘剝曬或天氣轉晴仍能自然吐絮。

病原形態特徵

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稱苧麻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菌絲初無色,不分隔,老熟後具分隔。孢子囊初無色,後變黃至褐色,卵圓形或檸檬形,頂端具一乳突,大小36.6~70.1×30.5~54.8(μm),孢子囊遇水釋放出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大小9.3μm。藏卵器球形,幼時淡黃色,成熟後為黃褐色;雄器基生,附於藏卵器底部;卵孢子球形,滿器或偏於一側;厚垣孢子球形,薄壁,淡黃至黃褐色。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遺落在土壤中爛鈴組織內的卵孢子、厚垣孢子、孢子囊是翌年該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在鈴殼中可存活3年以上,且有較強耐水能力,病菌隨雨水濺散或灌溉等傳播。積水可造成疫病大發生。颱風侵襲、蟲害重、傷口多,疫病發生重。鈴期多雨、生長旺盛、果枝密集,易發病。遲栽晚發,後期偏施氮肥棉田發病重。鬱閉,大水漫灌,易引起該病流行。果枝節位低、短果枝、早熟品種受害重。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遼棉10號、中棉12號等。
(2)改進栽培技術,實行寬窄行種植;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避免過多、過晚施用氮肥,防止貪青徒長。及時去掉空枝、抹贅芽,打老葉,雨後及時開溝排水,中耕鬆土,合理密植,如發現密度過大,可推株並壟,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千方百計降低田間濕度。摘除染病的爛鈴,抓好前期病害防治,減少病菌在田間積累、傳播和蔓延。
(3)治蟲防病及時防治棉田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鈴蟲、紅鈴蟲等棉田害蟲,防止蟲害造成傷口,減少病菌侵入途徑。

藥劑方法

發病初期及時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克露或克霜氰或克抗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棉區,可選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以上藥劑從8月上中旬開始,隔10天左右1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