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剎鐘聲

梵剎鐘聲

《梵剎鐘聲》是一首明代朱寫的七言律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梵剎鐘聲》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朱�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梵剎鐘聲
觚稜殿宇聳晴空②,香火精嚴祀大雄③。
蠡吼法庭聞梵唄④,鈴鳴古塔振天風。
月明丈室僧禪定⑤,霜冷譙樓夜漏終⑥。
忽聽鐘聲來枕上, 驚回塵夢思無窮。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梵剎鐘聲”是朱�刪修的西夏八景之一。梵剎,即承天寺塔,在今銀川老城區西南部,人稱“西塔”。承天寺塔始建於西夏第二代皇帝諒祚天�垂聖元年(1050年),至福聖承道三年(1055年)建成。據明代《弘治寧夏新志》記載:“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內,偽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級,有殘碑可考。”《夏國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瘞佛頂骨舍利碑》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後,皇太后沒藏氏為了保佑“幼登宸極”的小皇帝李諒祚(剛滿周歲)“聖壽以無疆,俾宗祧而延永”,於西夏毅宗諒祚天�垂聖元年“役兵數萬”,歷時五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並將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骨舍利,以金棺銀槨貯埋於塔基下。西夏福聖承道三年(1055年),又將宋朝所賜的《大藏經》置於寺內。塔寺建成後,延請回鶻高僧登座講經,皇太后與皇帝經常即席聆聽。寺內香火旺盛,僧人不絕,常有“東土名流”、“西天達士”往來,是西夏著名的佛教聖地,與當時涼州(今甘肅武威)護國寺、甘州(今甘肅張掖)臥佛寺齊名,並稱西夏三大佛教聖地。
承天寺塔為一座八角11層樓閣式磚塔,高64.5米。塔體建在高2.6米、邊長26米的方形塔基上。塔門面東,可通過4.8米的券道進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間,室內各層為木板樓層結構,有木梯盤旋而上。塔身1至2層各面設券門窗式壁龕,3、5、7、9層設南北券門式明窗,塔身各層收分較大,每層之間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層棱牙磚。各層檐角石榴狀的鐵柄上掛有鐵鈴,微風吹過,丁當作響。塔身11層以上挑出五層稜角牙磚,上建八面攢尖頂剎座,其上立桃形綠色琉璃塔剎。4、6、8、10層設東西向多門式明窗,11層設四明四暗圓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錐形風格,古樸簡潔。
承天寺塔在元明時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時僅“一塔獨存”。後來,朱元璋第16子慶靖王朱�,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從此,承天寺以“梵剎鐘聲”名噪塞上,成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毀。現在看到的承天寺塔,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②觚稜:亦作“�棱”。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
③香火:香燭和燈火,引申以指供神拜佛的事情。精嚴:精誠、尊敬意。大雄:古印度佛教徒用為教主釋迦牟尼的尊稱,意為象大勇士一樣,一切無畏,故名。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本此。
④蠡:此處讀luó,通“蠃”。即螺,法螺。佛教樂器的一種,用海螺殼做成。蠡吼,此指鏗鏘響亮的法螺聲,亦謂唱經之聲洪亮如從共鳴器中傳出。梵唄:佛教徒念經的聲音。
⑤丈室:長寬各一丈的屋子,比喻狹小。禪定:佛家語。謂坐禪時住心於一境,冥想妙理。
⑥譙樓:古時建築在城門上用以瞭望的樓。漏:古代滴水計時的器具。上安銅龍,口中吐水,下置銅蟾蜍,張口盛水,然後又流入另一壺中,以記時刻。

作者簡介

朱�(1378~1438),號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親王,封地寧夏。因當時寧夏糧餉不足,暫住古韋州城(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建文三年(1401年),奉命遷王府於寧夏(今銀川市)。死後謚曰“靖”,故稱“靖王”或“慶靖王”。朱�天資聰穎,學問廣博,長於詩文、草書。著有《(宣德)寧夏志》等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