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門村

陳官鄉梯門村位於廣饒縣城北二十二公里,廣青路以南。村莊占地面積225畝,有耕地675畝,其中棉花150畝,大蒜500畝,其他25畝,有坑塘30畝,其他12畝。

基本信息

山東省廣饒縣梯門村

基本情況

陳官鄉梯門村位於廣饒縣城北二十二公里,廣青路以南。據清鹹豐二年(1852年)修《張氏家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張姓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張縣遷來立村,因村後有一條形似梯的路,故取名梯門,有張、王二姓。明清兩代樂安縣崇信鄉,1911年,崇信鄉崇二保,1914年廣饒縣義區,1929年六區,1941年廣北縣六區,1945年9月廣饒縣六區,1948年12月六區碑寺鄉,1956年1月碑寺區碑寺鄉,1957年12月碑寺鄉,1958年9月東風九社,10月碑寺公社,1961年6月花官公社,1964年3月花官區碑寺公社,1970年11月斗柯公社,1984年7月陳官鄉。全村有農戶140戶,477口人。

自然資源

村莊占地面積225畝,有耕地675畝,其中棉花150畝,大蒜500畝,其他25畝,有坑塘30畝,其他12畝。

經濟發展

全村有90%以上的戶從事大蒜種植,達到了人均一畝蒜的規模,村北有一處蒜片加工廠,大蒜產業真正走上了產、加、銷一體化的格局,大蒜生產成為村民奔小康的支柱產業,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300元。在搞好大蒜生產的同時,積極制定優惠政策,積極鼓勵民眾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近三分之一的農戶購買了農用運輸車,進行棉花、大蒜收購,戶均經濟效益2.5萬元以上。有3戶民眾長年進行建材銷售,大型運輸車已達到15輛,僅此一項為村裡帶來純收入幾十萬元,運輸業已成為拉動梯門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支點。

村容村貌

該村村兩委班子以“全面規劃、道路硬化、村內綠化”為標準,對村容村貌進行了徹底治理。投資50多萬元對村內所有大街小巷實施了硬化,主街道兩側襯砌了路邊溝,實施了綠化、亮化。同時調動全村村民自覺執行村內衛生管理制度,實行“門前三包”,定期對村內的所有街道進行清理,確保村內衛生的長期清潔。目前,該村真正走上了“風正、村美、民順”的發展格局,村容村貌的建設和管理成為梯門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道路上的重頭戲。

精神文明建設

投資15萬元建成了集村委辦公、小康書屋、農民夜校為一體的多功能村文化大院;投資5萬多元建設了文化娛樂廣場,配備了籃球場、健身器材等設施;建設了“文明誠信一條街”,“對文明誠信街”安裝了路燈,進行了粉刷,懸掛了宣傳牌,設立了村務公開欄和科普知識宣傳欄;每年進行“雙十佳文明戶”和“好婆婆、好媳婦”評選,純潔和其他重大節日邀請劇團來村演出和放電影等,民眾文體活動異常豐富多彩。

山東省東平縣梯門村

梯門村是梯門鄉政府駐地村,距東平縣城13公里,北與平陰縣接壤。梯門村分為東梯門和西梯門兩個行政村。
梯門村原名荊山屯。明永樂年間王姓遷入,在村東建廟,廟門階九級,形似樓梯,俗稱梯門。此後,該村習稱為梯門。
梯門村明代出個兵部尚書王憲,為遠近聞名的尚書村。王憲,是有名的“東平四尚書”之一。《明史》有傳,弘治三年(1490年)中進士,歷任阜平、滑縣知縣,大理寺丞,右僉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他奉旨巡撫遼東,在應州抗敵有功,封戶部右侍郎,賜其子錦衣衛百戶。又改撫陝西,回朝任兵部右侍郎。隨武宗南征歸來後升為兵部尚書。
王憲子王怒孝,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官至河南右布致使,順天巡撫,駐守錦州時戰功顯赫,與其父王憲被後人贊為“父子二進士”。
今梯門村村西荊山前麓,有王憲墓。墓前有立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墓碑一方,墓前神道上有殘石門一架,向南依次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均造型高大,雕刻精美。其中石人高近3米,頭冠高1米,儀態威嚴。南端有華表一對,高近5米,上置朝天吼。原高大神道碑和林牆在“文革”中被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