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白皮

梓白皮

梓根白皮呈塊片狀,大小不等。長約20~30厘米,寬2~3厘米,厚3~5毫米,皮片多呈捲曲狀。外表栓皮棕褐色,皺縮,有小支根脫落的痕跡,但不具明顯的皮孔,栓皮易脫落;內表面黃白色,平滑細緻,有細小的網狀紋理;斷面不平整,有纖維(即皮層及韌皮部纖維),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塊大、厚實、內色黃者為佳。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藥名】梓白皮

【別名】梓皮、梓木白皮、梓樹皮、梓根白皮、土杜促

【漢語拼音】zi bai pi

【英文名】Root-bark of Ovate Catalpa

【歸經】歸膽;胃經

【功效】清熱利濕;降逆止吐;殺蟲止癢

【科屬分類】紫葳科

【拉丁文名】Cortex Catalpae Ovatae.

梓白皮梓白皮

【主治】熱本經。目中疾,吐逆胃反,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別錄。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

瘙癢日華子。溫病復感寒邪,變為胃啘時珍。

【生態環境】生於低山河谷,濕潤土壤,多栽培於村莊附近及公路兩旁。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清熱燥濕藥

【性味】味苦;性寒

【藥材基源】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樹的韌皮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9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浴。

【出處】《中華本草》

【歸經】《長沙藥解》:"入足少陽膽、足陽明胃經。"

【名家論述】《本經逢原》:"梓皮,能利太陽、陽明經濕熱,仲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其治溫病復傷寒飲,變為胃啘者,煮汁飲之,取其引寒飲濕邪下泄也。"

梓白皮梓白皮

【宜忌】脾胃虛寒者慎用或禁用。

【諸論】梓皮苦寒,能利太陽、陽明經濕熱,仲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其治溫病復傷寒飲,變為胃啘者,煮汁飲之,取其引寒飲濕邪下泄也逢原。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殺蟲。治時病發熱,黃疸,反胃,皮膚瘙癢,瘡疥。

①《本經》:"主熱,去三蟲。"

②《別錄》:"療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蟲,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湯浴之,並封薄、散敷。"

③《日華子本草》:"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

④《綱目》:"治溫病復感寒邪,變為胃啘,煮汁飲之。"

植物形態

梓(《本經》),又名:木王(《埤雅》),花楸、河楸、水桐、雷電木、木角豆、臭梧桐。

紫葳科植物梓紫葳科植物梓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幼枝常帶紫色,光滑或少被柔毛。單葉對生或常3枚輪生,稀互生,具柄,闊卵形至近圓形,長14~24厘米,寬12~22厘米,稀更大,不分裂或掌狀3潑裂,裂片先端漸尖,基部近心形,全緣,上面暗綠色,被短毛,下面淡綠色,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掌狀脈5出,常帶紫色,脈腋及葉片基部常具紫色斑點狀的腺體,柄長9~17厘米,帶暗紫色。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及分枝披疏毛或無毛;花萼2裂,

裂片闊卵形,綠色或紫色;花冠黃白色,具數行紫色斑點,2唇形,前唇2裂,後唇3裂,裂片邊緣成。極不規則波狀皺曲;雄蕊5,僅2枚完全發育;雄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細長,柱頭2裂。蒴果長圓柱形,長20~30厘米。熟時深褐色。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長約5毫米,兩端簇生白色長軟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於低山河谷,濕潤土堆。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本植物的木材(梓木)、葉(梓葉)、果實(梓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選方介紹

①治傷寒瘀熱在里,身發黃: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連翹根),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②治傷寒及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生梓木削去黑皮,細切裏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補缺肘後方》)

梓白皮梓白皮

③治腎臟炎浮腫:梓根白皮、梓實、玉蜀黍須。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