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雀屬

梅花雀屬

梅花雀屬是雀形目文鳥科的1屬。嘴形粗短;翅圓形,第1枚飛羽短小,不超過大覆羽;中央尾形闊而稍圓。全世界約有17種,分布於溫帶。其中包括數種人們喜愛的籠鳥。以種子為食,成小群活動,營巢於高草中。多數種類褐或淡灰色,帶紅、黃或黑色;大多有細橫斑。喙圓錐形,色似封蠟,故又稱蠟嘴鳥。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梅花雀屬 梅花雀屬

雄鳥在繁殖期整個上體淺褐色而渲染紅色;頭、頸兩側,自頦至胸及兩脅均紅色;除頦、喉外,均具白色點斑;翅暗褐,覆羽和最內側次級飛羽均有白色次端斑;尾羽黑,外側尾羽外緣和端部白色;腹部中央淡橙黃色,亦有白點,尾下覆羽近黑,有紅、白色點斑。雌鳥和非繁殖期雄鳥上體淡褐;肩羽、覆羽,內側次級飛羽先端白色;尾上覆羽紅色,微具白端;尾羽暗褐,外側尾羽先端白色;頭側灰褐;喉、胸沾灰色;下體餘部淡桔黃色。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梅花雀的體形與其他文鳥相似,但體軀更小些,成鳥體長只有85毫米左右,是一種小而秀麗的觀賞籠鳥。雄鳥體羽大部分為濃淡不等的紅色,頭、頸、翅膀及尾部暗紅色;腹部深紅色;胸部及體側暗褐色並有明顯的白色點斑,形似珍珠,因此得名珍珠鳥。雌鳥頭、頸、翅膀及尾羽均為暗褐色,其他部位羽色淡褐,體側白色點斑少而不明顯。雌雄鳥嘴殼均朱紅色,足趾肉粉色。

棲息環境

梅花雀屬 梅花雀屬

紅梅花雀多成對或小群生活在田壩、地邊的灌叢 中,在公路兩旁或山坡草灌叢中亦可見到。主要取食草籽,也啄食稻穀和少量甲蟲、螞蟻等。是有名的觀賞鳥。

又名珍珠鳥、紅珍珠雀、青珍珠雀、紅梅花雀等等。產於我國雲南、貴州、海南等省;國外見於緬甸、印度、高棉和東南亞的很多國家。

生活習性

梅花雀性喜群棲,多生活在氣候炎熱而濕度較高的地區,常出沒於葦叢,灌叢、草叢及竹木叢生的地帶。取食雜草子實,也取食穀類種子等農作物,對產區農作物可造成一定危害。據有關資料,每年9~10月間產卵及孵化為盛季,巢以細草營造,內墊柔軟的植物纖維。是深受玩賞者歡迎的籠鳥之一。

飼養繁殖

在動物園或遊覽場所飼養梅花雀,最好是小群籠養,可採用較大的箱式繁殖籠飼養展出,即可展覽又能達到繁殖的目的。只是因梅花雀的體形更小些,所以其箱籠的網孔直徑不能大於1.5厘米。籠內除設足夠的適宜棲息物(樹枝或棲架)以外,還需供給其過夜棲息的人工巢箱,這對北方地區冬季防寒大為有利。據產區居民報告,此鳥冬季有入巢過夜的習慣,常成對或數隻共棲一巢過夜。

飼養梅花雀的飼料,以小粒種子為主食,如穀子、黍子、稗子等,少量小米及蘇子為補充飼料,並飼餵少量青菜、根菜(切片飼餵)及水果等。繁殖季節還需增餵白玉鳥混合粉料,有利於雛鳥的生長。

人工飼養下的梅花雀,每年早春開始求偶營巢,此時需提早選用木質巢箱(同於金山珍珠鳥巢箱),或以草編壺形人工巢懸掛於籠內適宜位置,每天供給鳥羽,獸毛、細纖維及軟草等物,由成對親鳥自由選用,墊入巢中,一般情況築巢期約1周,每巢4~8卵,孵化期約2周。

梅花雀的體態小巧,羽色艷麗誘人,飼料易得而經濟簡便,目前已引起國內外玩賞者的重視,除國內較廣泛的飼養外,已有部分籠鳥遠銷國外。作為玩賞或家庭副業適量飼養及繁殖梅花雀,是國內當前極有發展前途的籠鳥養殖業之一。

屬下物種

梅花雀屬(學名: Estrilda),是梅花雀科的一屬。

屬下物種有:

•淡藍梅花雀Estrilda caerulescens

•黑尾梅花雀Estrilda perreini

•紐氏梅花雀Estrilda thomensis

•黑頰黃腹梅花雀

•黃腹梅花雀Estrilda quartinia

•Estrilda melanotis

•黃胸梅花雀

•Estrilda ochrogaster

•灰頰梅花雀Estrilda poliopareia

•Estrilda paludicola

•橙頰梅花雀Estrilda melpoda

•阿拉伯梅花雀Estrilda rufibarba

•赤腰梅花雀Estrilda rhodopyga

•黑腰梅花雀Estrilda troglodytes

•橫斑梅花雀Estrilda astrild

•黑臉梅花雀Estrilda nigriloris

•黑頂梅花雀Estrilda nonnula

•黑頭梅花雀Estrilda atricapilla

•黑頰梅花雀Estrilda erythronotos

•紅腰梅花雀Estrilda charmosyn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