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基本信息

一、基本情況

梅洪建,男、一九七九年生、漢族、江蘇蘇州人,2003—2010曾先後在公立或私立學校任學科主任、教務主任、副校長等職務;2010年9月辭職行政職務,潛心教學研究和實踐。

二、成果榮譽

1、2000年獲湖北鹹寧市文聯“民俗杯”作品大賽一等獎獲;
2、自2002年來,先後在《班主任》《班主任之友》《語文教學通訊》《現代語文》《四川教育》《湖北教育》等雜誌發表論文160餘篇;
3、2009年榮獲中國教育學會德育分會“全國新生代優秀班主任”稱號;
4、2009年5月起在《教育時報》開闢“重塑帶班理念”專欄;
5、2010年5月《“培育-發展”班級理念》系列文章在《教育時報》連載,後被《四川教育》《湖北教育》《中國小德育》等雜誌推介;

三、出版作品

1、2008年主編《中考語文金鑰匙》;
2、2009年主編《教材解析》(初二語文)、《中考語文階梯之路》、《高考寫作衝刺與升格》、《高考現代文閱讀訓練與拓展》各種教輔5種;
3、2009年出版《綻放每個生命》(班主任專著),《微雨燕雙飛》(散文集);
4、2010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專著《給夢一把梯子》(1~3卷)(寫作教程)。

四、研究介紹

一、“培育-發展”班級理念

核心理念:
“培育-發展”班級理念就是班主任立足於讓每個孩子都能充分自由地發展的理念認知基礎上,將班主任的本位工作定位為為孩子的發展設定儘可能廣闊的平台,讓每個孩子在這些平台上自由地充分地發展。具體包含四個層面的內容:
(1)教育的基本立足點——最大限度地發展每個孩子。
(2)教育的基本途徑——讓每個孩子都動起來。
(3)教育的基本目標——讓每個孩子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4)班主任基本職責——為孩子的發展搭建動起來的平台。
核心概念:
1、技術型的愛
老子說:“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意思是說,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形式上的德,所以實際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的。上德的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現德並有作為。愛同樣,真正的愛並不一定表現出你多么愛學生,關鍵是是否落腳為孩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上。因此“培育-發展”班級理念主張“技術型的愛”,即立足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在“無愛”的表象下體現出教育的智慧;在“無愛”的前提下,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前一個“無愛”的含義是不要標榜或者體現出你有多么愛學生,也不要用你多么愛學生來造成學生心理的負擔;後一個“無愛”的含義是保持愛的理智和距離,在對每個孩子都“不愛”的表象下,卻能讓孩子形成自然的情感嚮往。
把握了這個“愛”與“不愛”的分寸,隱去了愛的表象,定義了愛的服務發展本質,就改變了我們教育中常出現的自以為是的愛出現,把學生的最終發展看做是對學生最大的愛。很多時候我們的愛恰恰是對學生心理的構建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利於孩子的人格構建和發展,“技術型的愛”就克服了這些不足,能保持孩子健康的心理。正是因為這種“愛”的吸引和“不愛”的公平,也就會有利於激發孩子發展欲望和凝聚班級的合力。
2、班主任本位
梅老師認為老師不知道自己的基本職責是造成目前班級困境的核心因素。幼兒教育專家說“6歲決定一生”。也就是說,良好的習慣90%是親職教育的結果。研究同樣表明,良好的自學品質97%是走出校園以後的作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的功用只占17%的比例”那么“這一個”班主任,17%的比例,你占的比例能有多大呢?最多也就1%~2%的作用,可是我們的班主任卻試圖用這點作用來改變一個人。這是荒謬的。
正是因為我們不是自以為的很重要,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就不可能先知先覺地“指導”或自以為是地“引領”自己的學生。平心而論,我們班主任有多少是成功人士呢?如果我們的引領僅僅是讓孩子長成你的形象,我們究竟是害了孩子還是在培養孩子呢?鄭傑先生說“只有上帝才能告訴別人應該怎么做”。我們都不是上帝,因此,班主任的本位坐標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成全生命的成長,給每個孩子一個成長的平台,讓每個生命都能夠在這個平台上得到舒展甚至蓬勃,給每個孩子一種動力,讓每個生命都能持續不斷地前進,從而獲得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有事不生非
班主任總是問詢,“班級出了某某問題怎么辦?”而很少考慮是不是可以不出問題。因此我們班主任研究的出發點就錯了,我們總是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去思考不出問題的方法。“無事生非”,正是因為孩子們無事可做,或者說可做的事情不多,才導致了是非的不斷出現。如果班主任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搭建了一個個有效的平台,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那么是非不就沒有了嗎?
4、虛偽發展區
教育是為了成全人,而每個孩子在內心裡都有基本的“羞惡之心”,這個“羞惡之心”往往就是我們實施教育的基點。因此,只要孩子還是個人,我們就不應該放棄孩子,我們就可以找到一個教育的基點。“羞惡”的基本底線,就是我們教育的基本起點,只要在這個起點上精心的培育,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5、教育的人文
教育的人文不是教導孩子如何愛國如何做人如何具有博愛的精神等等。教育的人文就是先讓學生愛上你這個人,然後愛上你的課,然後愛上學科,然後愛上學習。愛上了學習那么孩子就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具備了這個能力,其實也就是對孩子最大的人文。
6、全面發展的學生
教育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學生,只要具備了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思考的習慣、自制的能力四個基本特徵,我們就認為這是一個全滿發展的學生,這是我們教育的落腳點,也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目標指向。
7.班氣與班級節奏
很多班主任在新接手一個班級之後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在心理上總是想“畢其功於一役”或者儘快地使班級走向“正規”,而忽視了一個基本的前提——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與人打交道的班級培育更是如此,畢竟孩子有個心理接受的過程和班級實際發展的過程,它決定了我們不可能“一步登天”,任何的急功近利,都是使辛勞化為流水。帶班級,猶如做文作,除了主題線索開頭結尾等等之外,還要有一個節奏。好的文章總是行進得張弛有度,徐急相依,好的班主任也會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為班級的發展設定一個合適的目標並逐步實施,邁小步,成大事。這就是班級培育的節奏。同樣一如文章需要文氣,而班級培育同樣需要一個內在的推動力,這個內在的推動力就是班氣。

二、“三維語文”理念

(一)教學生學習讀書方法。
董永龍說:用自己的真正感悟去打動學生的心靈,從而教會他們讀書及讀書的方法……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或許就是讀書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正確而有效地領悟文本內容,把握內容所傳遞和如何傳遞信息。讓學生因有“漁”而自由獲得“魚”,這樣他們才能獨立行走,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讓學生領悟作文道理。
語文學習更重要的是表達,只有學會了一定程度的表達才能更好地展開學習行為。李海林認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文本學習獲得“如何傳播信息”的“言語智慧”。這裡的“言語智慧”,其實就是作文的道理。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把語文教材的原生價值當作教學價值,把對文本的信息闡釋當作教學重點,而忽視了如何闡釋這一學習關鍵。
(三)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
思維是人的本質核心,培養人的核心就是思維品質的培養。思維品質關涉三個方面:思維的深度、廣度和正確程度。前兩者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後者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關注。簡單的“讀出感情”和沒有升華的“體會”都是重複,在肥沃的情感土壤里,只有播種了思維的“種子”,土壤才有價值。教育必須以思維品質培養為核心,“螺旋式上升”,層級式實施教學。沒有思維品質的教學就沒有教育的深度、廣度,也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構建語文文本教學的三個緯度,實質是抓住了語文文本教學的三個關鍵,抓住了“教什麼”的本質。

五、凡人小語

1. 從天堂到地獄,我路過人間。不記得天堂的好,不知道地獄的壞,只好飽嘗人間的一路風景了。
2. 需要幫助時,我會伸出自己的手;不需要時,我尊重你的沉默!
3. 你說你想做個強人,我說你成不了。因為強人首先是內心的強大,而這個強大不是好勝,而是包容;不是向上的積極,而是滿足和做好當下。強大更多的是一種心態,而不是物質性的東西或者地位性的東西。
4. 很多人在仰視你的時候,那個平視你的人是你最應該感恩的;很多人平視你的時候,那個低看你的人或許是你的導師;很多人低看你的時候,那個仰視你的人,是你最大恩人。
5. 名師之名不在名聲名氣,而在於胸懷。什麼是胸懷,就是對年輕的包容異己的寬容;對年輕的提攜和鼓勵,對異己的發現和感化。
6.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當下多么痛苦,而是在自以為的幸福中失去自我。
7. 我們可能身無長物,但並不妨礙你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我們可能身無立錐之地,但並不妨礙你處江湖之遠憂天下。
8. 實在不行,你可以無賴,但你絕對不能無恥。
9. 困難永遠存在,方法永遠也存在。與其在困難中怨天尤人,不如盡心竭力去尋找方法。生命的悲觀,不值得同情,那是坐以待斃的傻瓜。
10. 多年後,再到無錫央視基地,見櫻花飄零,思有花無果,想人生只要努力綻放過,無果也爛漫。
11. 給自己一個信仰,讓生命因信仰而美麗;給自己一個支點,讓人生因支點而充實。
12. 選擇了回憶就意味著空虛,回憶只能偶爾點燃,不能一直沉溺。
13. “閒事”,就是當一個人閒下來無聊的時候,自己給自己整出來的事情。
14. 什麼人成功?堅持的人;什麼人幸福?有目標的人;什麼人有活力,進取的人。
15. 人生的清醒就是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知道自己想去的地點,知道自己如何從現在的位置到達想去的地點。
16. 成功,簡單,一步一步走:不失望,不張望,不眺望。守一份希望,一份堅持,一份淡定。
17. 成功沒有確切的定義,最合適的理解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後能把它呈現出來。
18. 這個世界不是誰離開誰不能活的問題,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讓我們結合。
19. 當德育的灌輸性取代感受性的時候,德育本身就出了問題;當德育的瞬時性取代人性的複雜性,德育過程就出了問題;當德育的道德性尚且不明白的時候,德育本身就成了荒謬。
20. 世界很大,路還很遠,總要給自己一個目標,繼續前行吧。
21. 不要憤怒,憤怒會使你失去智慧;不要恨你的仇人,恨會使你失去方向!
22. 班主任苦口婆心,不如社會遊戲一款。只是所謂文明社會將其人為的剝離,當下的社會終究會走向融合。
23. 結束,其實是一個開始。
24. 很多的家教機構特長培訓班大喊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點上。於是家長們便敲髓賣血地讓孩子上這班那班。其實教育哪有速成啊,參加了“班”們,或許起點你贏了,但我敢說終點你一定是輸家!
25. 生活中沒有破滅,現實的悲哀或許是上帝在醞釀著給你打開另一扇門。
26. 能夠適應一種環境,就是有知識;能夠在環境中創造性地工作,就是有才能;能夠把工作做出情趣,就是有智慧。
27. 很多時候正確和錯誤的區分不是客觀的問題,而是實力的問題,一如教育管理者,往往就成了教育的決策者,甚至是正確的代名詞。清醒者還好,糊塗的領導者將會使教育走向何方?只是,糊塗者多於清醒者。
28. 當傳統束縛了太久的時候,或許另類才是救世主。當另類成了這類的時候,或許教育就有救了!
29. 作文,不是將外在的東西拉進文章,而是將現有的生活進行藝術地轉化。
30. 教學的有效性往往被理解成單位課時內師生間的知識交換轉移量,這是一種狹隘的認知。教學是否有效要看的是單位時間內的知識交換的價值性,也就是對孩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價值的大小。
31. 班主任最重要的不是怎樣去管學生,而是怎樣去引導學生,怎樣去激發每個孩子的潛能。換言之,班主任的工作成效不在於自己做了什麼,而在於引導和激勵學生去做什麼,成功地做了什麼。
32. 一線教師最需要的是什麼?一是前行的動力,二是前行的方向。前者是內在的激發,後者是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方法。
33. 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成長,而不一定是讓孩子本人多么感激老師。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一定是學生感激的,但一定是家長感激的。
34. 沒有天生的教育家,只有在職業中感受到了幸福的教育者才可能成為教育家
35. 這個世界,誰都沒有資格嫌棄誰,但絕對有資格欣賞任何人。
36. 其實,這個世界誰都不是誰的誰,如果能夠從別人那裡得到哪怕一絲的鼓勵,那么這個人就是自己應該感恩的人。
37. 每個人骨子裡都是他(路色法,後來的撒旦),只是我們(教師)被綁在十字架上,告訴你,你就是耶穌。於是如果你做了路色法,你就是痛苦,而作了耶穌或許能感受到幸福,甚至創造出一個新的天地。
38. 如果你痛苦,還不想突圍痛苦,那不是更痛苦?正如你處於黑暗,如果你不想突圍黑暗,那你不是永遠在黑暗之中?而突圍了或許你就是普羅米修斯了。
39. 如果總以為自己上了幾節課了,做了幾次講座了,外人說了幾句好話了,名字前外人給冠上名師了,就得意起來,得意了而且忘形,那是悲哀。
40. 兩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是發生了事情處理,那么不發生事情班主任該怎么做?二是發生了事情我們可以處理,那么能不能不發生事情。第三個問題才是如何對待所謂的事情。
但我們的班主任連第三個問題都沒有解決好。也就是說很多班主任根本不入流。可是,我們的很多優秀班主任卻是不入流的產物。這就是我們當下的教育的悲哀了。
41. 張愛玲說,你年輕嗎,沒問題,過幾年就老了;我說,你牛嗎,沒問題,過幾年就不牛了;時間說,呵呵,你們在我眼睛裡,都是小兒科。
42. 技巧永遠是蹩腳的東西,做教育要從育人入手
43. 快樂的本質不是擁有,而是滿足。
44. (名師)有時候,站在那裡就是風景,無論繁枝還是蕭瑟。這種形象的存在就是力量。當然也有一種形象,自己的枝葉凋零了,卻又覆蓋了樹下的新芽。
45.教育的基點是孩子的成長需要什麼,於是引出的問題就是老師該做什麼,而不是老師能做什麼。
46. 教育需要勇氣,面對教育困境突圍的勇氣;面對世俗的偏見堅持的勇氣;面對自我的退縮擊碎自己的勇氣。
47.因為時間不會倒流,(出了事情)發怒於事無補,只要讓孩子明白以後怎么做就可以了,而不是讓孩子成人過去的事情有多么錯。為孩子的發展服務,向前看才是做教育,向後看不道德,抓昨天是不科學、不理智。
48. 中國所謂的學術,就是被這些偽專家真忽悠給糟蹋的。一個人不行也就罷了,如果再出來忽悠別人,就不是學術問題了,而是人品問題,道德問題。
49. 我不是標新立異的人,而是我們的教育在錯誤的泥潭中陷得太深,我只是做了一個喚醒者 。如果我僅僅做了一個喚醒者,那么我就是空頭支票,所以,我極力做一個實踐者。讓自己的理論在實踐中生根發芽結果。
50. 事情沒有什麼什麼之後再做的說法,那是不作為的藉口,做就在當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