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權

梅權

梅權:中鐵大橋局董事長、黨委書記。 多年來一直成為中鐵大橋局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一代代企業英模和傑出人物,傳承著中鐵大橋局的優良傳統,弘揚著中鐵大橋局的企業精神。

基本信息

梅權:中鐵大橋局董事長、黨委書記。

就讀EMBA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MBA

中鐵大橋局董事長、黨委書記梅權中鐵大橋局董事長、黨委書記梅權

簡歷

性別:男
年齡:56歲
民族:漢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文化程度:研究生
工作單位及職務:中鐵大橋局董事長、黨委書記

榮譽

曾獲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勞動模範”和“中央企業優秀黨務工作者”、湖北省委企業工委“優秀黨務工作者”、中鐵總公司“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個人業績

梅權2002年8月調入中鐵大橋局任董事長、黨委書記,歷精圖治,銳意改革,團結一班人,把當時年產值35.28億元,利稅1.31億元的企業發展壯大成為百億企業集團,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以設計、建造大型和特大型橋梁享譽國內外的中鐵大橋局,已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項,國家優質工程金、銀獎8項,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16項、詹天佑大獎5項,創中國企業新紀錄12項。現已在國內外設計建造了800餘座大橋,其中包括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東海大橋、孟加拉國帕克西大橋等著名工程,現正在建設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重點工程,勝利實現從江河走向海洋、從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性跨越,梅權同志因出色的領導才能和經營業績,榮獲“中央企業勞動模範”、“中央企業優秀黨務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媒體專訪

梅權題字梅權題字

梅權:跨越天塹建奇勳

人物名片:梅權,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精彩之語:不斷創新才能持續發展。
5年前的一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MBA“企業管理”課堂。“當你接到通知馬上要出國幾個月,現在急需做什麼事?”法籍教師問。“開個緊急會議部署下一步工作。”“留下便函,急事要布置下屬。”
坐在後排的一位高個學員半晌才開口:“拎著包就走唄!”“好極了!”外教滿意地亮出大拇指。
這位高個學員就是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梅權。當年,他剛接任的大橋局營業額為35.28億元。
“當企業的運轉制度化、規範化後,領導層應只是監督者,指導者和服務者。一個有序的企業,不能因某位高管的離開而改變節奏。”5年後,梅權在明亮的辦公室里闡釋他的經營觀。此時,他所領導的大橋局已完成營業額141億元,新簽契約額達到185億元。
從一名車輛段工人轉身為建橋“國家隊”領軍人,將一家老國企推向承攬海內外大型工程的風頭浪尖,從梅權極富穿透力的言語中,我們勾勒出一個深諳“創新”之道的企業家。
因為創新,大橋局除鞏固長江黃河上的建橋地位外,還自主創新超前研究跨海建橋技術,先後取得東海、杭州灣等跨海大橋建設任務;因為創新,首台國產900噸架橋機托起一節節高速鐵路,我國第一艘自主研發的2500噸海上運架梁起重船“小天鵝”號揚帆振翅;同樣因為創新,如今坐在董事長辦公室里的梅權只需輕點滑鼠,便可實時了解全國各地每個項目的進展情況。
梅權辦公室的窗簾上,印著一座恢宏莊嚴的南京長江大橋。對橋有著深厚感情的他,每年三分之二時間都會泡在全國各地的工地上。“和橋呆在一起,感覺才舒坦。”他笑稱。

服務組織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大橋局徽圖片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局徽圖片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

英文譯名CHINA ZHONGTIE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LTD,縮寫mbec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中鐵(A股601390和H股0390)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前身為1953年4月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經政務院批准成立的鐵道部大橋工程局(2001年改制為現名),是中國唯一一家集橋樑科學研究、勘測設計、工程施工、機械製造四位於一體的大型工程公司,具備在各種江、河、湖、海及惡劣地質、環境條件下修建各類型橋樑的能力。
截至2008年底,集團擁有總資產121億元,有8個全資子公司,2個控股子公司,2個參股子公司,11個分公司及多個駐外機構,擁有各類起重機械(5-3000噸)、建築工程機械設備2941台(套),原值13.42億元,淨值7.21億元,並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施工和管理系統,年施工能力達150億元以上。公司現有員工16000餘名,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2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35名、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0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80名、高級工程師959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103名,是中國唯一一家橋樑博士後產業基地。
公司具有鐵路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橋樑工程、隧道工程、鋼結構工程、公路路基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專業承包資質;港口與海岸工程專業承包壹級。
半個多世紀以來,集團始終將“推動中國橋樑事業發展,趕超世界橋樑科技先進水平”作為企業最高理念和神聖使命,成為中國橋樑建設的骨幹和龍頭企業。特別是近年來,集團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先後在越南、緬甸、孟加拉、南非、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澳大利亞、安哥拉、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承攬工程,享譽國際建築市場。2004年,公司入選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評選的世界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同時,被評選國際十大橋樑承包商。被建設部授予“全國先進建築施工企業”和“創魯班工程特別榮譽獎”單位,被中國建設銀行授予“AAA級信用等級施工、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審核認證和職業健康安全體系(GB/T28001)及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1)認證。公司強大的技術實力及取得的驕人業績贏得了良好的社會信譽,深得各方用戶信任。
迄今,公司在國內外設計建造了1100餘座大橋,總里程1200餘公里,並先後參加了鐵路幹線和高等級公路建設。修建了一大批精品名優工程,獲得了一大批獎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5項,國家優質工程金質、銀質獎9項,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20項,詹天佑大獎10項,創中國企業新紀錄26項,擁有有效專利63項。現已建和在建的知名大橋包括我國公鐵兩用大橋的四座里程碑武漢、南京、九江、蕪湖長江大橋,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東海大橋,世界最高海拔鐵路青藏鐵路上的標誌性工程拉薩河特大橋,港澳地區標誌性建築澳門西灣大橋、深圳灣公路大橋,孟加拉國最大的橋樑帕克西大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世界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大橋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世界首座六線鐵路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世界最長公鐵兩用大橋鄭州黃河公鐵兩用大橋,世界首座三塔兩跨千米級懸索橋泰州長江大橋,長江口第一橋上海長江口隧橋工程等,現已建和在建的鐵路客運專線包括京津、溫福、合武、甬台溫、福廈、武廣、哈大、石武、津秦、渝利等客運專線。

中鐵大橋局梅權中鐵大橋局梅權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將秉承“跨越天塹,超越自我”的企業精神,按照“一業為主、二元經營、三個轉變”的企業經營發展戰略目標,繼續引領中國橋樑建設事業走向新的輝煌。
近三年來,集團公司產值、利潤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2007年度,集團產值達到146億元,利潤3.58億元,2007年度人均產值84.8萬元,淨資產收益率15.67%。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原鐵道部大橋工程局通過改制創立的,是集科學研究、勘測設計、建築施工、機械與橋樑製造、工程諮詢與監理五位於一體的國家大型一級施工企業。具有建築企業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主營各類橋樑、道路、港口碼頭、城市輕軌、水利樞紐等工程的勘測設計、科研、施工、監理及諮詢,工程機械、鑽探機械、混凝土製品、預製構件、大型鋼結構製造及安裝;兼營船舶修造、運輸、租賃、機械設備安裝及工程技術諮詢、監理。獲得建設部“全國先進建築施工企業”、“創魯班工程特別榮譽獎”、中國建設銀行授予的“特AAA級信用等級”、“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特殊貢獻單位”、“中國企業文化建設十大傑出貢獻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稱號,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和ISO14001、GB/T20081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
公司現有員工21000餘名,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中國設計大師2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2名、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30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00名、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98名、中級專業技術人員2240名。
公司擁有資產總額近60億元,擁有設備3990台(套),其中包括2500T“小天鵝”號、3000T“天一號”運架梁起重船和900T架橋機等當今先進設備,年度施工能力達100億元以上。
公司以設計、建造大型特大型橋樑享譽國內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項,國家優質工程金、銀獎8項,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14項,詹天佑大獎5項,創中國企業新紀錄12項。現已在國內外設計建造了700餘座大橋,其中包括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東海大橋、拉薩河大橋、澳門西灣大橋、孟加拉國帕克西大橋等著名工程,現正在建設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重點工程。

中鐵大橋局集團梅權中鐵大橋局集團梅權

2004年11月1日,公司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鐵道科學研究院共同發起,以公司橋樑建設等土建施工資產改制重組創立中鐵大橋局股份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局股份有限公司承繼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橋樑施工土建業務的相關資質和經營業績,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商標由中鐵大橋局股份有限公司無償使用,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土建工程各項業務由中鐵大橋局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並完成。
公司將秉承“跨越天塹,超越自我”的企業精神,發揮集團優勢,拓寬經營領域,擴大市場份額,再鑄新的輝煌。

橋文化

讓橋文化與大橋一起延伸 文/梅權
今年是中鐵大橋局成立55周年的日子,回顧中鐵大橋局半個多世紀來的歷程,我們感慨萬千。55年來,中鐵大橋局人以“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為企業目標,以“企業興旺,員工富裕,追求卓越,百年永駐”為企業理想,發揚“跨越天塹,超越自我”的企業精神,不僅建造了1100餘座各式先進的橋樑,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橋文化”。她隨著橋樑延伸到祖國和世界各地。
聚人心、聚人才、聚人智、聚人氣:大橋讓我們超越自我

從新中國的第一座大橋開始,中鐵大橋局就意識到,要實現大橋人“百年輝煌”的目標,需要卓越的企業文化。因為大橋體現了我們的個性,宏揚了我們的精神,同時表達著中鐵大橋局人對於“橋”在溝通自然和人類心靈中作用的理解。特別是近來以來,我們確定了“五個一”:一個工作格局,即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全體員工參與的格局;一個指導思想,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重在建設、以人為本的方針,培育具有行業特點、優良傳統、現代精神的優秀價值觀,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創新力、競爭力的企業理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相一致、與企業生產經營機制相協調的符合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企業文化體系;一個主題,即“打造橋文化、振興橋企業”;一套活動,即以“橋”冠名的一系列企業文化活動內容;一個效果,即通過打造“橋文化”,達到聚人心、聚人才、聚人智、聚人氣的效果。
在55年的大橋建設中,中鐵大橋局一直有著一種跨越和創新的“大橋精神”,每建設一座橋,對於中鐵大橋局來說都是一種超越。我們的眼光永遠盯著最高的地方。每一個中鐵大橋局人在建設大橋中,都努力讓自己具備一種開拓創新的飽滿精神、精益求精的科技精神、團結友愛、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以及排憂解難、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在這種精神鼓舞下,55年來,中鐵大橋局逐漸形成了“一業為主、二元經營、三個轉變”的經營發展戰略,堅持做專做精做強建橋主業,拓展建橋上下游產業鏈,大力發展工程總承包和設計施工總承包;實行建橋和投資業“二元經營”,積極穩妥發展投資業、開展資本運營,培育企業新的經濟成長點;實現由內陸建橋向跨海大橋建設轉變,由國內建橋向國外建橋轉變,由建築承包商向承包商兼投資商轉變……所有這些,都滲透著大橋局人強烈的創新意識和獨特的企業精神。多年來一直成為中鐵大橋局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豐富多彩的“橋文化”:大橋表達了我們的理想和情感

55年來,大橋不僅溝通了被江河阻隔的人們,也溝通著人的心靈,寄託了幾代大橋人的情感,懷念,成為他們人生中最珍貴的部分。從多年來策劃、開展的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中鐵大橋局人對大橋深厚的感情。正是帶著這種感情,中鐵大橋局人為新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橋經驗和珍貴的歷史記錄。翻開一本本局志、年鑑、橋史和工程總結,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中鐵大橋局發展進步的足跡,看到新中國步入現代化的激情和興奮,感受到那些洋溢著建造大橋豐碑後自豪和幸福的時刻!
55年來,中鐵大橋局英模輩出,群星璀璨。一共產生過260名全國、省部級勞模和1300多名局勞模、局先進;產生過2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2名全國黨代表、5名全國人大代表、3名全國政協委員。還有以院士、設計大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精英。一代代企業英模和傑出人物,傳承著中鐵大橋局的優良傳統,弘揚著中鐵大橋局的企業精神。
55年來,我們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大橋的感情:
傳播橋故事。發掘整理了中鐵大橋局歷史上影響深遠、催人奮進的“橋故事”,以激勵員工勇攀世界建橋科技高峰。如:曾收入中國小課本的大橋局老潛水工、被譽為“水下尖兵”的胡寶林在南京長江大橋建設中勇闖生命禁區的故事;毛主席視察武漢長江大橋、囑託大橋局要“建成學會”的故事;周總理親臨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指揮搶險並與大橋局員工一起在食堂就餐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激勵著新老員工們為中鐵大橋局和我國橋樑事業的發展而不懈努力。
繼承橋傳統。以企業優良傳統貫穿“建成學會、奮發圖強、長東速度、質量宣言、東海精神”等五個發展階段。每一階段都蘊涵了時代特點和企業文化精髓。
徵集橋對聯。借用對聯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弘揚企業精神,傳播企業美譽,提升企業形象。在長期組織員工撰寫橋對聯的基礎上,舉辦了“大橋杯”海內外征聯大賽,徵集作品13000多幅,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為橋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展示橋文藝。充分利用自編自演、豐富多彩的員工文藝活動,搭建“橋文化”建設的寬闊平台,展現了員工對建橋事業的真摯情感和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
舉辦橋展覽。組織員工拍橋、畫橋、寫橋、唱橋、頌橋,是“橋文化”建設的又一重要內容。大橋局在堅持30多年舉辦“橋工畫廊”展覽活動基礎上,於2003年和2007年組織了規模宏大的“攝影、美術、書法、郵票、火花展”。還修建了1000多平米的“橋文化”展示廳,全面展示了中鐵大橋局的光輝歷史和輝煌成就。
編輯橋叢書。為全力打造“橋”文化並使之系統化,我們編輯出版了大型企業文化叢書——《豐碑》、《丰采》、《豐碩》,《橋風》、《橋雅》、《橋頌》、《橋思》、《橋韻》、《橋跡》(簡稱“三豐”、“六橋”)。她是新時代的“風雅頌”、“橋文化”的交響曲,成為中鐵大橋局“橋文化”發展的基石。
編撰橋文獻。為使中鐵大橋局的企業文化工作有一個更明確、有效的載體,我們在集團全面實施“四個一工程”,即:在公司重點工程完工時,製作反映該工程建設的一部錄象片、一本文集、一本畫冊、一批新聞稿件,使大橋局的每一項重點工程都被有聲、有色、有形、有文地記錄下來,反映出去。
建一座橋樑,樹一座豐碑:大橋帶我們走向“國際知名”

梅權接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MBA客座教授聘書梅權接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MBA客座教授聘書

創新是大橋局55年來一脈相承的企業精神和文化傳統,計畫經濟時代,中鐵大橋局就注重科技創新;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是以觀念的創新、文化的創新為先導,大力推進企業體制機制、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創新。
搞活橋經營。在繼承企業優良傳統、弘揚創新精神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樹立“業主永遠沒有錯,我們永遠有不足”等理念,倡導和實行“聯合競爭、結盟取勝、實現雙贏”的競爭模式,不僅樹立了中鐵大橋局新的市場形象,也帶來了經營管理的變革。近年來,中鐵大橋局通過“強強聯合,搭船出海”的海外經營戰略,先後在孟加拉、印尼、南非、澳大利亞、安哥拉和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中標,目前在建海外項目達8個,總契約額達到2億美元。
培育橋人才。我們貫徹“以人為本”、“建橋育人”方針,倡導“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材”,大膽培養選拔“想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的人,主動超前地為人才成長創造條件、提供舞台。一大批年輕有為的人才被推上管理層和重要的技術崗位,如中國勘察設計大師徐恭義是橋樑界最年輕的設計大師。特別是近年來,以秦順全徐恭義等為代表的中青年橋梁專家多次應邀參加“國際橋樑科技大會”和其它國際性橋樑研討交流會,並在會上作典型發言和交流,使中鐵大橋局的橋樑科技水平和人才逐步被世界橋樑界認知。
發展橋科技。我們堅持“科技領先”戰略,每年投入數億元用於科研和新裝備開發,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獲得多項國家大獎;打造了我國第一艘海上運架起重船“小天鵝”號、“天一”號及其它一大批先進的海上施工裝備。在跨海大橋、大跨度公鐵兩用橋、斜拉橋、懸索橋、鋼管拱橋等建造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的發展和突破。同時加強與世界橋樑前沿科技的交流,2003年和2007年,中鐵大橋局分別舉辦了“21世紀國際橋樑技術的發展與展望”技術論壇和“2007武漢國際橋樑科技論壇”,一批國內外知名橋樑專家、學者出席大會,全面展示了中鐵大橋局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躋身國際知名建橋企業的堅強決心。
提升橋形象,打響橋品牌。企業文化是企業品牌形象的靈魂。卓越的品牌形象體現著企業卓越的產品質量和信譽。
樹立橋信譽。我們高度重視企業誠信文化建設,大興重承諾、守信譽之風。在加強誠信教育的同時,重視誠信制度的建設,成立了集團誠信考核管理委員會,建立誠信的激勵和約束制度,營造企業良好的誠信氛圍。如在蕪湖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中鐵大橋局在橋頭立下汗白玉碑,向業主和人民承諾:我們對大橋質量終身負責。
建造橋精品。55年來,我們以“建一座橋樑,樹一座豐碑”的質量追求,精心建造了1100餘座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有高科技含量的優質橋樑工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步24項,魯班獎18項,詹天佑大獎6項,其它省部以上獎項100餘項,牢固地樹起了“中鐵大橋局”這塊金字招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