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史詩

格薩爾史詩

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斯)爾》也叫《格薩爾王傳》。主要流傳於中國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格薩爾史詩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堪稱人類偉大的口頭表達藝術生動鮮活的樣本。2015年6月12日, 中國首部藏文版《格薩爾》說唱藝人叢書發行,青海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所長黃智表示,該叢書的出版發行對挖掘、搶救、傳承、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現實意義。

人物價值

格薩爾史詩格薩爾史詩

《格薩(斯)爾》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多民族民間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見證。這一為多民族共享的口頭史詩是草原遊牧文化的結晶,代表著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間文化與口頭敘事藝術的最高成就。無數游吟歌手世代承襲著有關它的吟唱和表演。它歷史悠久,結構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流傳廣泛,作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詩,《格薩(斯)爾》是在藏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和諺語等民間文學的豐厚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提供了寶貴的原始社會的形態和豐富的資料,代表著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時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歷史。

歷史傳說

《格薩爾王傳》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災人禍遍及藏區,妖魔鬼怪橫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了普渡眾生出苦海,向阿彌陀佛請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發願到藏區,做黑頭髮藏人的君王——即格薩爾王。為了讓格薩爾能夠完成降妖伏魔、抑強扶弱、造福百姓的神聖使命,史詩的作者們賦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龍、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種厲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薩爾降臨人間後,多次遭到陷害,但由於他本身的力量和諸天神的保護,不僅未遭毒手,反而將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殺死。

格薩爾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為民除害,造福百姓。5歲時,格薩爾與母親移居黃河之畔,8歲時,嶺部落也遷移至此。12歲上,格薩爾在部落的賽馬大會上取得勝利,並獲得王位,同時娶森姜珠牡為妃。從此,格薩爾開始施展天威,東討西伐,征戰四方,降伏了入侵嶺國的北方妖魔,戰勝了霍爾國的白帳王、姜國的薩丹王、門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諾爾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後降伏了幾十個“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幫國家)在降伏了人間妖魔之後,格薩爾功德圓滿,與母親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規模宏偉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到此結束。

傳唱千年

中國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共同傳承的“格薩(斯)爾史詩傳統”,是關於古代英雄格薩爾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以韻散兼行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為救護生靈而投身下界,率領嶺國人民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完成人間使命後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憑藉一代代藝人傑出的口頭藝術才華,史詩在中國西部高原的廣大牧區和農村傳承千年,全面反映了藏族及相關族群的歷史、社會、宗教、風俗、道德和文化,至今仍是民眾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族群文化多樣性和人類文化創造力的生動見證。

【格薩(斯)爾史詩傳統】

格薩(斯)爾史詩以其獨特的串珠結構,融匯了眾多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形成了氣勢恢宏、篇幅浩繁的“超級故事”。史詩說唱傳統在一定意義上是地方性知識的匯總——宗教信仰、本土知識、民間智慧、族群記憶、母語表達等,都有全面的承載,史詩說唱傳統還是唐卡、藏戲、彈唱等傳統民間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不斷強化著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文化認同與歷史連續感,因而格薩(斯)爾史詩傳統堪稱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2009年9月,“格薩(斯)爾史詩傳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格薩爾史詩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堪稱人類偉大的口頭表達藝術生動鮮活的樣本。

史詩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在世界各地文明傳統中多有流布。古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和神話,被公認是西方文學的濫觴。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訶婆羅多》、古英語的《貝奧武甫》、古日耳曼的《尼貝龍人之歌》、古法蘭西的《羅蘭之歌》、非洲的馬里史詩《松迪亞塔》等,都曾經廣為傳唱,影響久遠。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曾仔細討論過史詩的內涵和特性,並給予這個藝術樣式很高的評價,開啟了人類認識和評述史詩的先河。地球各個角落的人們,依照各自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發展出形態各異、風格繁複的史詩演述傳統。眾多的史詩,已經成為人類口頭演述文化的座座豐碑。

主要在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中所傳唱的大型史詩《格薩(斯)爾》(藏族叫“格薩爾”,蒙古族叫“格斯爾”,後文統稱“格薩爾”),堪稱人類偉大的口頭表達藝術的一個生動鮮活的樣本。它所具有的諸多特性,令人嘆為觀止。

“格薩爾”故事“多如牛毛”,不可勝數,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在“格薩爾”為世人所知前,西方的工具書說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是古印度的《摩訶婆羅多》,有10萬“頌”,就是20萬詩行。而“格薩爾”的長度,迄今沒有很準確的統計,但我們可以大略地知道,藏族的史詩文本,已經記錄下來的相互不重複的“部”,保守計算也超過100種,僅僅是韻文部分就超過100萬詩行。

以這樣的規模,大概沒有那個歌手能夠完整地掌握它。現年80多歲的藏族歌手桑珠能說唱65部《格薩爾》,他所唱格薩爾故事的大約三分之二,在陸續謄寫和刊印中,計畫中的規模是46卷,平均每卷400頁,藏文散體排印,這是數倍於《紅樓夢》的篇幅!他是目前公認能說唱格薩爾故事最多的藝人。因為格薩爾史詩傳統仍處於發展變化過程中,我們很難確定其究竟有多少“部”,大約多少“字數”。對藏族內部而言,格薩爾還是他們唯一的史詩,這在世界上就很少見了,多數產生史詩演述傳統的民族,都有豐厚的史詩群落,並不“一枝獨秀”。藏族中的這個現象,與《格薩爾》的結構特點有關。它屬於串珠式結構,具有很強的開放性,不斷包容和吸納新的故事內容,而且把藏族的許多敘事文類——如神話、傳說、故事、民歌、諺語等,吸納到史詩中,形成壯觀的敘事畫卷。在人類口頭演述藝術的歷史上,這也堪稱奇蹟。

格薩爾是流傳久遠和廣泛的史詩,其傳播地域廣闊、涉及語言眾多在世界上少見。

格薩爾的演述歌手類型很多,僅以藏族歌手而論,按照說唱技藝的習得和傳承方式的不同,主要分為神授藝人、聞知藝人、掘藏藝人、吟誦藝人、圓光藝人等幾種類型。在上述五種藝人中,神授藝人是最為特別的藝人群體。他們大多自稱有過奇異的經歷,故事和講述故事的能力來自“神授”。這些藝人大多生活在祖傳藝人家庭或《格薩爾》廣泛流傳地區,有著較特殊的生活經歷。他們記憶力超群,雖然絕大多數不識字,但他們卻表現出驚人的口頭創造活力,藝人們通常能說唱至少一二十部。

《格薩爾》還有抄本、刻本的書面傳播形式,由此產生了抄本世家,世代以抄寫為生。青海玉樹的布特尕家,就是這樣的家族。現存最早的抄本,時間上可以回溯到14世紀(藏於西藏博物館)。現存最早的刻印版本是1716年的北京木刻版《十方聖主格斯爾可汗傳》。

《格薩爾》史詩還滲透到不同的藝術門類中,以格薩爾英雄為題材的藝術形式,包括唐卡(藏族捲軸畫)、塑像、壁畫、藏戲、彈唱等,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格薩爾的普及程度和受到民眾喜愛的程度。到了當代,格薩爾故事還進入影視、廣播、小說等現代藝術形式中。在藏區,種種繪有格薩爾王形象的唐卡和工藝品以及史詩抄本和印本,則被當地民眾敬奉為能夠驅邪除穢的吉祥物。

《格薩爾》的藝術魅力,還體現在它非凡的傳播力上。《格薩爾》濫觴於青藏高原,那裡蒙古人和藏人長期比鄰而居。《格薩爾》很可能首先在這兩個民族中先後紮根,並隨後在周邊的民族中廣為傳播,在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白族等地區都有傳唱,地域上跨越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內蒙古、新疆等多個省區。在境外,不丹、尼泊爾、錫金、印度、巴基斯坦、蒙古、俄羅斯等國也都有流傳。傳播地域如此廣闊,涉及語言如此眾多的語言演述藝術,在世界上還不多見。

傳統生活方式變遷,史詩說唱傳統賴以依存的文化生態發生巨變,史詩說唱傳統面臨挑戰。

今天,《格薩爾》研究受到國際國內學者的重視,學術成果纍纍。國外學者從上個世紀初開始系統地研究《格薩爾》,其中,法國學者大衛·妮爾和石泰安對藏族格薩爾的研究,成果卓著,影響深遠。1839年,施密特院士首次以德文翻譯出版了北京七章本,把蒙古族的《格斯爾》介紹到國外。國內學者最早開始介紹格薩爾的,是任乃強先生,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撰寫了若干文章在報刊發布。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我國在史詩的蒐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大批優秀的民間藝人得以確認和立檔,其中的佼佼者進入了省級和國家級名錄。各種抄本、刻本、謄寫本、整理本和翻譯本等,蔚為大觀。各地積累的聲音文檔和視頻資料,數量巨大。用藏文、蒙古文和漢文等出版的各種版本的《格薩爾》超過100種,部分章節或故事梗概已被翻譯成了英、俄、德、法、日、芬蘭等國的文字出版。國內的《格薩爾》研究成果,已經出版專著約20部;研究集刊、集成、論文集等15部;發表於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的論文數量可觀;在中國召開了五屆《格薩爾》史詩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些年來的國際藏學研討會上,均設有關於史詩《格薩爾王傳》的專題論壇。“格薩爾學”已成為國際藏學研究和國際史詩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不過,《格薩爾》說唱傳統也面臨新的挑戰——傳統生活方式的變遷,導致史詩說唱傳統賴以依存的文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這些年來,一批老藝人相繼辭世,職業化的藝人群開始萎縮;操持母語者數量下降,聽眾群體正在迅速縮小。為積極應對以上狀況,在本土社會和民間文化的土壤上探討史詩的傳承規律和保護策略,作為格薩爾史詩傳統的牽頭保護單位,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開闢了“口頭傳統田野研究基地”項目,推進一系列保護和振興措施,為《格薩爾》史詩的存續和發展,摸索行之有效的舉措。

故事內容

從《格薩爾王傳》的故事結構看,縱向概括了藏族社會發展史的兩個重大的歷史時期,橫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個部落、邦國和地區,縱橫數千里,內涵廣闊,結構宏偉;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降生,即格薩爾降生部分;第二,征戰,即格薩爾降伏妖魔的過程;第三,結束,即格薩爾返回天界。三部分中,以第二部分“征戰”內容最為豐富,篇幅也最為宏大。除著名的四大降魔史——《北方降魔》《霍嶺大戰》《保衛鹽海》《門嶺大戰》外,還有18大宗、18中宗和18小宗,每個重要故事和每場戰爭均構成一部相對獨立的史詩。

史詩從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斷演進,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核心,在不斷地演進中又融匯了不同時代藏民族關於歷史、社會、自然、科學、宗教、道德、風俗、文化、藝術的全部知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會歷史、階級關係、民族交往、道德觀念、民風民俗、民間文化等問題的一部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

傳承價值

《格薩(斯)爾》是相關族群社區宗教信仰、本土知識、民間智慧、族群記憶、母語表達的主要載體,是唐卡、藏戲、彈唱等傳統民間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千百年來,史詩藝人一直擔任著講述歷史、傳達知識、規範行為、維護社區、調節生活的角色,以史詩對民族成員進行溫和教育。史詩演唱具有表達民族情感、促進社會互動、秉持傳統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強化民族認同、價值觀念和影響民間審美取向的功能。

《格薩(斯)爾》在多民族中傳播,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同時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動見證。此外,這部史詩還流傳到了境外的蒙古國、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和周邊地區。這種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是異常罕見的。

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現代化進程的影響,藏、蒙等民族的生計方式發生了變化,職業化的藝人群開始萎縮。近年來一批老藝人相繼辭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經出現。格薩爾客群群正在縮小,史詩傳統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保護工作應立即展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格薩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西藏自治區的次仁占堆、青海省的才讓旺堆和達哇扎巴、甘肅省的王永福、四川省的阿尼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呂日甫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文化榮譽

2009年10月1日,藏族史詩《格薩爾》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動畫電影

動畫梗概

·名稱: 《格薩爾》

·定位: 院線發行

·類型: 動畫

·題材: 冒險、劇情

·時長: 100分鐘

故事以史詩《格薩爾之霍嶺大戰》為基礎,以中華民族和諧、安康、統一為核心思想,結合“茶馬古道”、藏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等相關史詩考證編寫。

簡介

格薩爾

外型:陽光俊朗、充滿活力的少年

性格:個性單純明朗,心懷坦蕩,胸無城府,機智敏捷,非常原生態天真自然的存在,毫不做作,看似簡單,卻有著大智慧、大境界。

缺點:魯莽衝動,脾氣很大

白帳王

外型:面白,眼睛細長,喜歡著白衣

性格:霍爾國的三王之一,是三王中武功最高強的一個,因為從小就才能出眾,所以養成了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個性,非常自戀。自以為做人做事都很完美,對珠牡很痴情。

缺點:是因過於自我自戀而容易執迷。

珠牡(覺如的未婚妻)

外型:嶺國第一美人,端莊大方

性格:善良、平易近人,對覺如情深意重,面對白帳王的誘惑和軟硬兼施,其真心也從未動搖。

缺點:是有時候優柔寡斷。

文化傳承

漫畫版

該漫畫是首部格薩爾王漫畫。於2012年在中國首發,並陸續向世界多個國家發行,作者是擅長創作重大史詩題材的著名藝術家權迎升。《格薩爾王》漫畫版,共5冊,每冊200多頁,總計1000多幅漫畫。

漫畫未經出版,就以獲得2011第五屆亞洲青年動漫大賽最佳連環漫畫獎,當中水墨作品更獲得大師杯國際插畫雙年展最高獎----至尊大師獎,而備受各界關注。權迎升以中國水墨詮釋該漫畫,深得評審賞識,並且其擅長把握戰爭大場面的藝術功力,更是令人讚嘆。當中的格薩爾王水墨作品在與世界各地藝術家競技的國際舞台上,更是拔得頭籌,贏得喝彩,為漫畫《格薩爾王》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作為跨界藝術家,權迎升在創作該漫畫的同時,也同時創作了50餘幅西藏格薩爾王水墨作品。多為3--6平方米的大尺幅當代水墨藝術作品,並於2012年陸續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水墨藝術畫展。

權迎升是國內同時在漫畫、禪畫、動畫、水墨四大藝術領域均取得空前成績的跨界藝術節,此次以世界最長史詩《格薩爾王》為依託,以立體化的形式,陸續創作格薩爾王的漫畫版及藝術畫展,以至要將其改編成動畫版,將格薩爾王開創性的推向世界,為弘揚西藏文化不遺餘力的創作下去。

藏文版

2015年6月12日, 中國首部藏文版《格薩爾》說唱藝人叢書發行,青海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所長黃智表示,該叢書的出版發行對挖掘、搶救、傳承、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現實意義。

該套叢書共分5部6冊,由《格薩爾》著名說唱藝人才讓旺堆、丹增智華、年智等說唱的《達姆賽宗》《喜瑪拉登寶藏宗》《一代雙雄》《征服果扎魔王》(上、下冊)《年寶玉則盾宗》部分組成,約180萬字。該叢書是青海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專業人員歷時三年記錄、整理完成的最新成果。

黃智介紹說,該套叢書其唱詞獨特新穎、語言生動流暢、情節曲折動人、人物形象完美,有極高諺語敘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極具藏族文學的欣賞性和可讀性,具有很高的文化傳承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該叢書的出版,不僅有效地搶救和保護了散落在民間的原始版本和藝人口述本,尤其是《格薩爾》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存和資料庫建設具有現實意義,為廣大藏族讀者提供現代化的電子書籍方面也做了新的嘗試。

演唱歌曲

歌曲信息

歌曲:《格薩爾》——舞劇《英雄格薩爾》主題歌

作詞:董玉方

作曲:張千一

演唱:阿魯阿卓

歌手: 阿魯阿卓

發行時間:2012-09-26

歌手介紹

姓名:阿魯阿卓(陳阿卓)

籍貫: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民族:彝族

生日:1985年6月28日

星座:巨蟹座

學歷: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

單位:總政歌舞團

現任:總政歌舞團獨唱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最青睞的顏色:白色、黑色

最擅長的運動:游泳

阿魯阿卓現場(20張)

最可口的水果:蘋果ma

最心儀的季節:春天

最害怕的事情:吃不到辣的

最認可的朋友類型:真誠、熱情

阿魯阿卓,彝族,貴州省畢節市人。總政歌舞團青年獨唱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聲樂最高獎“金鐘獎”通俗唱法金獎、中央電視台“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金獎得主。

歌詞信息

阿媽的經筒不說話 我什麼都聽見啦

天上的雄鷹不說話 我什麼都聽見啦

草原的氂牛不說話 我什麼都聽見啦

依啦依呀 拉呀依啦呀 依啦依呀 我什麼都聽見啦

我聽見大風吹過經幡 你的馬蹄踏滅狼煙

我聽見大雪漫過靈岩 你的眼中飄落花瓣

格薩爾 啊 格薩爾 格薩爾

寺廟的油燈不說話 我什麼都聽見啦

古老的岩石不說話 我什麼都聽見啦

滄桑的高原不說話 我什麼都聽見啦

依啦依呀 拉呀依啦呀 依啦依呀 我什麼都聽見啦

我聽見大江奔騰翻滾 你的熱血升起火焰

我聽見大山低吟箴言 你的故事流傳千年

格薩爾 啊 格薩爾 格薩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