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霧染

核霧染

核霧染,風波緣於自稱物理博士的馬可安一篇文章《霧霾另一個真相——核霧污染》。文中將霧霾經久不散的原因歸咎於空氣中漂浮的粉塵顆粒中含有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大營地區煤礦的放射性鈾。作者以專業角度詳細分析了當今霧靄的可能來源,也希望政府和有管部門及積極有效做出回應,並對內蒙古出產的煤炭進行化學分析,對熱電廠排放廢棄物進行化驗,並作出有效處理。

基本信息

名稱來源

2013年《中國氣候公報》1月14日公布,2013年的霾天創52年來最多。而近期網路流傳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核霧染”這個新詞引發公眾高度關注與熱議。15日晚,新華網邀請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陳曉秋做客新華訪談時,駁斥了“核霧染”的提法,稱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詳情分析

核霧染核霧染
綜合兩位專家的觀點,要弄清霧霾天氣與民眾健康的關係,必須把握兩個關鍵環節:一是空氣中漂浮的粉塵顆粒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質;二是這种放射性物質是否達到了對人體有害的程度。“放射性”的確是環境保護需要關注的因素,但就公眾健康而言,它不過是眾多因素中的其中一種,而且往往並非主要的危害因素。
鈾作為是一種天然的放射性物質,在日常的生活環境中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比如土壤、岩石等。至於民眾擔心其會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目前並無更多的科學實驗證據。鈾是天然核素中最重的一個,通常表現為顆粒物,想要進入空氣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國家核安全局官方網站公布的輻射環境監測數據也顯示,2012年8月至今,全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均處於“正常水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量變和質變問題。正如關注農產品的農藥殘留一樣,探尋空氣中的放射性危害,也需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認識規律。專家通過對原煤的放射性含量、燃燒後的可揮發性氣體和微小顆粒、排放到環境裡的核素及數量等的分析研究表明,其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微乎其微,這也是國家未將燃煤的放射性納入監管範疇的主要因素。由此看來,所謂“核霧染”不過是未經科學論證的偽命題。

相關信息

核霧染核霧染
自稱為美國“物理博士”的馬可安在一篇題為《中國煤炭工業的崩潰和核霧染災難》的網路文章中說,鄂爾多斯地區的煤礦含有鈾等半衰期達數億年的核輻射物質,這部分物質通過煤礦燃燒後以粉塵形式排入到大氣中,並通過核輻射粉塵的方式污染大氣,是導致中國PM2.5超標的罪魁禍首。
馬可安在其文章中說,內蒙古煤礦普遍和鈾礦伴生,煤炭含鈾量高。散布環境中的鈾不僅自身會產生輻射,吸收X光和伽馬射線後還會發生二次電離輻射,使空氣中充滿帶電的離子和微塵顆粒,各種氣溶膠微塵顆粒吸收水分能力大增。即使在低濕度下,吸水脹大的微塵也可以形成霧霾,這些水汽並不會因白天氣溫升高而蒸發,導致霾終日不散。
煤礦中的鈾等核輻射物質是否真會引起環境輻射水平升高,從而引起“核霧染”?專門從事輻射物質研究的華中科技大學數字PET實驗室“核輻射探測儀”項目首席技術官龍岸文等人員,帶著測量核輻射的科學儀器、RadPavise輻射計量儀和全數字能譜儀原型機,以及DP5G伽馬能譜儀等,往返跋涉3700多公里,輾轉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蒙泰熱電廠、札薩克鎮寶恆熱電廠、神山公溝煤礦、陝西省神木縣的爾仁兔煤礦等地進行實測,並將測量數據一一記錄在案。

全文

核霧染核霧染
中國煤炭工業的崩潰和核霧染災難冥冥之中,一場空前的生存災難正在中華大地悄悄上演,這場災難影響的講不僅僅是這一代和未來幾代,而是未來的千秋萬代。因此必須大聲疾呼,引起公眾廣泛注意,促使官方立刻採取措施,終止這場災難的繼續!須知,強敵入侵或者自然災害,只能夠禍害一代人,死亡若干百萬人口,災難過後迅疾恢復。看到的這場災難,直接危及的是這塊土地以及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根本生存,這場災難只有進行時,永遠沒有過去時。要終止它,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
這場災難和三樣眾所周知的東西和一樣鮮為人知的事實有關係。三樣眾所周知的事情是中國北方的煤炭資源,中國內蒙新發現的世界第一大鈾礦資源,以及華北日益嚴重的空氣霧霾污染。但它們之間的聯繫也許和你想像的大不一樣。而一件鮮為人知的事實是不知從何時起,騰訊微博和其他網際網路上,核霧染三個字(霧=污)被列為無法搜尋的禁詞。中國的污染嚴重,包括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等等。這些詞都可以搜。中國有核霧染?可能你聞所未聞。為什麼這個詞列為禁詞,究竟發生了什麼?第一個反應是,是不是哪裡的核反應堆或者核電站出了什麼問題?外媒對此沒有任何報導,如果核設施出了問題,肯定是瞞不住的。因此可以排除這個可能,那么為什麼這三個字變成禁詞呢?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這裡提供答案。
但是先說說煤炭。煤炭資源極為有限。地球上的煤炭資源來自遠古植物。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大氣層里的氧氣量可以精確估算出來。據此可以估計地球上有機物的數量和各種化石燃料的蘊藏量。根據科學推算,中國原有的可採煤炭資源量,不會超過一千億噸。現已開採過半,2012年當屬中國的煤炭峰值年,每年開採近四十億噸,絕不可持續。再有十幾年,本國資煤炭源消耗殆盡。一旦世界石油資源枯竭,本國煤炭資源也告罄,沒有了能源供給,中國十幾億人口,何以生存?這是一場空前的生存災難。但中國的生存災難還遠遠不限於資源枯竭,因為中國的土地也在面臨一場空前的浩劫。
繼續敘說煤炭。中國煤炭工業是極殘酷的帶血的工業。煤礦工們有一種病,叫做煤塵病。你在煤礦井下挖煤,通風不良,空氣渾濁,各種機械操作產生巨量的煤炭塵埃,你手上臉上身上全是煤塵。工作一天的煤礦工,一個個象從黑灰里撈出來,除了眼白和牙齒是白的,其餘全是黑的,需要沐浴更衣。可是皮膚上的粉塵可以洗得掉。呼吸進入肺部的煤塵是洗不掉的,也無法被身體排出,也不會腐爛掉,會永久停留在肺部。於是肺部組織就長出各種纖維試圖包裹這些外來顆粒。時間長了以後,肺部全部變黑,長滿硬硬的纖維,失去彈性,尋常人輕而易舉的每一次呼吸,都變成非常艱難痛苦的掙扎。這就是煤塵病。煤塵病無法治療,只能等死。這是個非常痛苦的緩慢死亡。病人的任何姿勢都不舒坦,只能跪著,最終以跪姿去世。這是一個發病率非常高職業病。在井下工作,你不可能不呼吸,不可能不吸進煤塵。天天吸進煤塵不可能不得煤塵病,只是程度輕重而已。程度輕的沒有什麼症狀,只是覺得會經常咳嗽。煤塵病在脫離礦工工作後,會繼續發展惡化,肺部不斷長出新的纖維,直至最後肺部功能全部喪失。
要扼制高發的煤塵病,就必須改善通風除塵條件,使用大量的水噴灑壓制煤塵。但是中國煤炭基地多處於極度缺水的區域。水資源和煤炭開採構成尖銳的矛盾。沒有足夠的水壓制煤塵,再加上礦井越挖越深,通風條件愈加惡劣,更加劇大量煤塵病病例的產生。
煤塵病一年殺死多少人呢?據王克勤先生髮起的大愛清塵公益組織保守估計,全中國至少有六百萬嚴重塵肺病病人,絕大多數是煤礦工。如果其中有五百萬病人是煤塵病,發病後平均生存年限是五年,算下來一年死亡一百萬。也就是中國的煤炭工業一年奪去一百萬條人命。這是為開採煤炭付出的相當高昂的代價。即使是貧窮的地區,生命亦值得珍惜。無怪乎現在的煤老闆願出一個月超過一萬元的基本薪水,也招不到足夠數量的煤礦工。廉價勞動力的枯竭,而不僅僅是資源的枯竭,使中國煤炭業面臨崩潰的邊緣。
前面提到煤礦礦井越挖越深,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因為哇煤礦不是可以任意地挖深的。幾年前中國北方煤礦的平均深度是450米。去年已經達到平均600米深,這個平均深度還在每年增長二三十米深。只要地底下更深處還有煤,是否可以無限制挖深呢?
煤礦是不可以無限制地挖深的。地底深處,因為上面地層的巨大重量,產生極大的壓強應力,極易引起洞穴塌方。地底下600米深的土層內的壓強有三百個大氣壓那么高。也就是一平方厘米有三百公斤的壓力。沒有什麼人工材料可以抵抗這么大的壓力,只能依賴坑道壁的土層自己承受這樣的壓力而不崩塌。可是中國北方產煤的三個省區,山西陝西內蒙,屬於黃土高原。其土質為歷經幾千萬年的風沙塵土積累而成。土質細鬆軟微。挖礦井不深的時候非常容易挖,可是達到一定深度之後,鬆軟的土質就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因為它承受不了地層的巨大壓力,要坍塌。需要耗費非常高昂的支護材料和設施來維持坑道不塌,可是挖煤的作業面還是暴露的,隨時會崩塌。因此,到一定的深度,即使地下還有煤,也只能望煤興嘆,無法深挖,夠不著了。這是中國煤炭業面臨崩潰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這個問題有多嚴重?看看關於山西煤炭採空區的報導就知道了。山西全境面積15萬平方公里,有煤的地下有5萬平方公里。現在地面隨時會坍塌的採空區,就有2萬平方公里。採空區地面會坍塌,說明地下大有問題。照理,即使地下的煤都已采空了,採煤時留下的地下坑道還在,其支護結構還在,因為不會有人冒險拆除這些支護結構。那么只要地下的空坑道不坍塌,地面怎么會坍塌呢?如果地面坍塌,就說明地下的坑道已經支撐不了壓力,先坍塌了。這也就說明採煤礦井達到的深度已經接近物理極限,極易坍塌了。兩萬平方公里的採空區,說明山西陝西離可採煤炭資源的枯竭,實在不遠了。
現在該談到內蒙鄂爾多斯的煤礦資源,以及當局諱莫如深的三個噤若寒蟬的字眼,中國的核霧染。若干年前,因為偶然的原因,有人發現北方一些熱電廠的周圍存在驚人的高輻射區域。其輻射量超過核電站周圍核輻射量的幾百倍。一開始懷疑核材料失竊。追查的結果發現高輻射來自發電廠的燃煤。進一步發現這些高輻射煤來自於內蒙煤礦。於是由此追蹤發現了世界第一大的內蒙大營區域超大型鈾礦。一舉摘掉了中國貧鈾國的帽子。這為發展中國的核武器和核電工業奠定了優越的資源基礎。
不幸這件中國來自不易的國寶,尚未得到利用,已經被摧毀。內蒙鈾礦並非獨立礦。科學家研究其成礦機理,是和遠古煤炭一起形成的。是煤和鈾礦石混在一起,難以分開。更有許多鈾的成分滲透到煤之中。隨煤產出而運銷至各個煤炭消耗點。
這就引致兩個巨大問題。一個是鈾礦資源未經開採,就因煤礦的無序開採而被糟蹋了。第二是嚴重的核輻射污染隨煤炭的燃燒而播撒到中國各大城市,造成無法收拾的環境破壞和生態危機。先講講第一個問題。該鈾礦品位極高,含鈾千分之二到百分之一。公開報導說估計可開採的鈾金屬含量為五十多萬噸。若按照千分之二的品位計算,意味著鈾礦石的量為2.5億噸。
這個2.5億噸鈾礦石的數量看起來很大,實則並不大。內蒙煤礦這些年處於瘋狂的無序開採狀態。年產量已經達到十億噸。相比之下統共僅2.5億噸的鈾礦石數量,僅僅是每年挖出煤炭的一個零頭。假若挖煤的過程作為雜質攜帶了10%的鈾礦石,一年十億噸煤的產量就意味著有一億噸的鈾礦石被糟蹋掉。那么僅需二到三年,大自然給的這份豐厚禮物,就糟蹋殆盡了。
更嚴重的是,鈾是放射性元素。一年一億噸鈾礦石被煤炭攜帶出來,裡面就是二十萬噸的放射性鈾。而二十萬噸鈾經燃煤發電廠的燃燒,不但絲毫得不到利用,反而散發到城市各個角落,造成嚴重的環境生態核放射霧染。這是非常嚴重的貽害億萬年的生態災難。
一年二十萬噸放射性鈾以塵埃形式散射到環境中是什麼概念呢?美國八年的伊拉克戰爭,據稱使用了大量的貧鈾穿甲武器。貧鈾也就是天然鈾去掉少量高放射性的鈾235做核武器和核燃料後,剩下大量放射性較低的鈾238沒有什麼大作用。因為它特別重,特別堅硬,因此用來做穿甲武器的彈頭。美國在伊拉克戰場使用了不到一千噸的貧鈾武器。其中的大部分以大塊固體材料的形式殘留在戰場,危害上不大。其危害是這些殘留物的少部分因為雨水和風化作用,變成粉塵之類物質擴散,這些放射性有毒有害粉塵嚴重危害環境。
根據上述描述,伊拉克戰場散失不到一千噸鈾238,其中僅不到幾噸變成放射性粉塵顆粒危害環境。十來年各種國際環保組織不依不饒,做各種調查研究,認為這些殘餘物嚴重危害了伊拉克兒童的生命健康,造成各種出生缺陷和癌症等等。可見放射性粉塵污染嚴重性。
回頭看看中國,令人不寒而慄。伊拉克戰場的區區幾噸貧鈾放射性粉塵,竟造成如此危害。中國燃燒高輻射的內蒙煤炭,每年直接從煙囪放出幾十萬噸的放射性鈾粉塵,廣泛散布在城市鄉村,其危害將有多嚴重!為什麼核霧染三個字成為禁詞?有人想掩蓋什麼災難呢?
鈾的放射性半衰期為幾億年。放射性是無法用化學作用消除的。一旦造成核霧染,便是永久性的,億萬年永難消退。
中國核霧染問題有多嚴重,當局諱莫如深,難以知曉。但是有一個事實可以給提供一個線索。近年來,華北廣大地區發生了世界空前的霧霾現象。嚴重時蔓延幾百萬平方公里。歷經一兩星期霧霾不散。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這和內蒙煤炭的核輻射有關。
形成霧霾要有兩個條件,要有塵埃,要有水汽,但是有這兩個條件還不夠。中國空氣污染嚴重,PM2.5值經常爆表。但是這還不足以構成霧霾歷經數周不散的原因。通常情況下,霧乃早晨氣溫低於露點時,空氣中的水汽凝聚在粉塵顆粒上,形成微小的水珠而致。日出後,氣溫升高,粉塵上的水隨之蒸發,霧也就消退了。因此,終日不散的霧霾,世界上聞所未聞。
粉塵PM2.5值嚴重超標,不構成霧霾終日不散的理由。見過塵土飛揚的建築工地以及其他一些局部粉塵特別高的地方,可是也沒有見到整日霧蒙蒙的情形啊,那些飛揚的粉塵都是乾的,沒有水汽附在上面,因為白日氣溫高於水汽的露點。
終日不散的霧霾,並非僅僅因為粉塵含量高。其中必另有原因,使得白日氣溫高時,水汽仍然附在粉塵上,蒸發不掉!但這怎么可能呢?
這在物理上是可能的。學過核物理的人都知道威爾遜雲室。帶電的高能粒子從空氣中穿過,電離空氣分子。於是這些帶電的空氣分子便吸附周圍的水汽,形成霧滴,霧滴的軌跡可以拍照下來,告訴高能粒子的運動軌跡。同樣的物理原理能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重現。終日不散的霧霾,說明空氣中漂浮大量帶電的粉塵顆粒
可是空氣中的粉塵通常是不帶電的,因為帶電的粉塵會互相吸引,形成大顆粒而沉澱下來。如果空氣中有大量帶電粉塵,說明有一種機制在源源不斷給粉塵顆粒充電。這便是空氣和地面無處不在的放射性鈾粉塵。其放射性是可以電離大量的空氣分子和粉塵顆粒。形成威爾遜雲室效應的。因此,這就形成了終日經久不散的華北霧霾現象。這也就是為什麼使用核霧染這個字樣的原因之一,之二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物理解釋正確,中國的核霧染已經相當嚴重,危害千秋萬代了。必須馬上懸崖勒馬,嚴厲規範內蒙的煤炭生產,保護鈾礦資源,嚴格清洗煤炭,不使煤炭攜帶放射性鈾污染環境。此事事關重大,關係中華這片土地的存亡,和千秋萬代的福祉。希望大家多多地傳播,力促當權者重視,展開全面調查,讓百姓知情,採取政策制止這場災難的繼續惡化,而不是一味隱瞞誤事。

專家評論

核霧染核霧染
莫讓浮雲遮望眼。“核霧染”成為關注熱點,折射出民眾對嚴重空氣污染和求解霧霾之謎的訴求與焦慮。面對各方質疑,馬可安也坦承,將華北霧霾與核輻射直接關聯,“完全是理論推斷”,“鈾含量高到多少,是否足夠引起嚴重霧霾,這是猜測,需要實驗數據證實”。始作俑者將個人猜測、並不靠譜的主觀臆斷拋向社會,除了迎合大眾心態以期譁眾取寵,更會引發不必要的恐慌不安,負面效應不容小視。專家解讀普及了相關科學常識,讓“核霧染”謠言不攻自破,也反證出破解霧霾之惑的任重道遠和科學態度的彌足珍貴。
儘管謠言最終被揭穿,但“核霧染”之說在網際網路上發酵一個多月之久的事實,還是令人倒吸一口涼氣。稍作回顧,2011年3月,日本海嘯、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5級核泄漏事故,社會上謠傳海鹽可能受到核污染以及提前補碘可以防範核輻射,引致“謠鹽”風潮。多地民眾搶購碘鹽成風,不法商家囤積居奇、哄抬價格,隨後衛生部、工信部等部委紛紛闢謠,各地鹽務部門緊急啟動食鹽供應應急預案,風潮才平息下去,被擾亂的經濟、社會秩序才恢復正常,不啻前車之鑑。所幸,此次“核霧染”謠傳,並未有利益因素摻入其中推波助瀾。
但“核霧染”之說在網際網路上發酵一個多月之久的事實,還是折射出政府相關部門在應對上的遲緩。眾所周知,傳播學上有個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亦即:謠言的產生、傳播是與事件的重要性、模糊性呈正比關係,而與客群的判斷能力呈反比關係的。去年1月起,我國出現持續性大規模霧霾天氣,覆蓋17省、市、自治區,影響人口達6億,於諸多民眾可謂利害切身相關;但具體成因、危害及如何防範,至今眾說紛紜,這就給謠言的產生、擴散提供了土壤。《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9條規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這就要求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組織實證性的研究,並將結論向社會公眾披露;同時,嚴密謠言監控,以權威信息的及時發布,消弭“謠言”的霧霾於無形,消除民眾的恐慌心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