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場頭條

校場頭條

北京宣武門外有一條胡同叫校場口,校場口附近還留存有校場頭條至五條,歷史上這一帶曾經是八旗兵練兵、習武的地方。

簡介

校場頭條校場頭條
出內城宣武門,路西有一大片胡同,從校場口胡同,到校場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大六條、小六條、小七條、小八條、小九條皆以“校場”為名。這些胡同明清時期原叫“教場”,後來改作“校場”之名,不過在讀音上“校”還讀作“教”。

從胡同的名字中就可以推測出這裡以前一定是教場所在。教場,乃舊時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明代這裡稱將軍教場,屬宣北坊。清代是鑲藍旗駐地,設教場於此。

校場諸條胡同地近宣武門,外省的舉子們進京趕考,多從廣安門入城,宣武門離廣安門僅數里,因此供舉子們住宿的會館多建於此。校場頭條內有三原、雲南、宜興、山左、永新諸會館;校場二條里有漳州、貴州會館;校場三條有廣西、山東會館(也有說在頭條17號);校場五條有正陽會館、溫州會館、蒲城新館、長安新館、雲南會館、涇陽新館;校場大六條有貴州會館等等。

雲南會館

校場頭條 雲南會館
在校場諸會館中,雲南會館是最為著名的。在明清兩代,北京城裡先後建過約七、八座雲南會館。校場頭條路西的這座雲南會館是其中建築較早的一座。雲南會館最早建在內城,明崇禎元年(1628年),雲南鶴慶李大受將自己朝內北小街的寓所捐建雲南會館。清軍入關後,內城為八旗分轄,不得設定會館。雲南會館遂移至宣武門外校場頭條17號。清乾隆年間昆明人熊郢宣,建水人蔣文祚籌劃擴建,始具規模。

去校場頭條探訪時,發現這條胡同比毗鄰的幾條胡同都寬闊,胡同路西有幾座頗具規模的大宅院,雲南會館就是其中的一座。筆者拿出相機給會館拍照時,從院裡走出一位老居民。他見筆者對這座院子感興趣,就熱情地說:“我們這座院子可不一般,還住過聶耳呢。”老居民說的不錯,1932年8月11日聶耳由上海來到北平,就是住在這座雲南會館的。

校場頭條校場頭條

雲南會館是一座不大的四合院,據說當年院牆上爬滿了碧綠的常春藤,整座會館中有著一種閒靜的氛圍。聶耳這次來北平,一是為了離開上海明月歌劇社的環境,二就是報考國立北平藝術學院音樂系。明月歌劇社雜亂的環境,使聶耳身心俱疲,而古都四合院裡的這種閒靜,恰如母親溫柔的手,撫慰了他那顆疲憊的心,使他放鬆了心情。

當時正值九·一八事件後,京城進步學生的愛國熱情高漲,聶耳也積極投身其中。他參加了進步話劇《血衣》的演出,他出色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聶耳投考國立藝專落第,在北平又找不到工作,生活無法維持,無奈之下只好離開北平。雖然在北平僅住了3個月,但是聶耳迅速成長起來,為他日後的音樂道路奠定了基礎。不久,聶耳就創作出了《義勇軍進行曲》。新中國成立後,這首歌被定為國歌,聶耳的名字也因此而載入史冊。

滇學會與校場頭條

校場頭條校場頭條
明末1628年雲南會館始設於朝內北小街雲南鶴慶府人李大受私寓內。清軍入關後,頒行滿漢分城而居的政策,雲南會館則迫遷移至宣外校場頭條17號。清乾隆年間昆明人熊郢宣和建水人蔣文祚籌資擴建,始具規模。

隨著清代科舉制度的發展,雲南志館已容納不下眾多同鄉舉子,為滿足會試和旅京滇人的需要,又在北京創建7所郡、縣會館,以緩解雲南老館的擁擠。其中尤以宣外珠巢街路東的雲南新館占地面積最大,知名度最高。

1898年1月康有為在南海會館組建粵學會,旅京人士爭相仿效,31日林旭成立閩學會;2月8日宋伯魯成立關學會;同日楊銳成立蜀學會;楊深秀成立陝學會。雲南維新派在康有為、梁啓超幫助下亦成立了滇學會,滇學會設立在雲南新館內,使雲南新館成為雲南維新派的活動常所。

4月31日,康有為在粵東會館成立“保國會”,會上通過了康有為起草的章程三十條,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規定北京、上海設總會,各省、府、縣皆設分會。雲南維新派立即回響號召,在雲南新館內成立了“保滇會”。滇籍維新志士在戊戌維新運動中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

清末科舉廢除後,雲南會館因地制宜,成立了雲南省旅京同鄉會,同鄉會利用雲南新館空餘房舍成立了“滇籍學堂”。滇籍學堂不但解決了旅京同鄉子女就讀問題,同時對貴州籍子女擴大招生,使教育對象由一元化變成多元化。使雲貴兩省子弟在會館教育中結合,讓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更加絢麗多彩,萬紫千紅。

會館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提供了生居、工作、集會、宣傳等諸多條件。並使其與維新運動緊密相聯,成為變法的溫床和搖籃。各省在京會館中處處都有志士們的足跡,館館均有可歌可泣的故事,若將這些足跡與故事融匯在一起,將演義出維新運動生衰歷史的悲壯史詩,使其與維新運動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永存於史記之中。

錢南園的逝世地

校場頭條錢南園
錢灃(1740-1795),字東注,號南園,昆明人,清乾隆年間進士。官至通政司副使、湖南學政、湖廣通御史,後任軍機大臣行走。錢灃"性勁直,遇事無所遜忌",一生既以彈劾權臣貪官而馳譽全國,也以詩書畫聞名於世。

錢南園以科舉入仕,當時清廷官場貪腐成風,甘肅"昌販折捐"案敗露,上下受訴及流放者數百人,獨陝甘總督畢玩造遙法外。錢灃在江南道監察御史任上,上疏彈劾畢玩,"得旨查辦",畢玩降三級頂戴。錢南園初入政壇,即彈劾重臣,一反官場明哲保身之風,被譽為"嗚風朝陽"。五十六歲時,錢南園不畏權勢,欲彈劾和珅,卻突然病逝於北京雲南會館。錢南園死後,歸葬於昆明郊區龍泉鎮羊腸村之北山。

錢南園詩、文、書、畫、聯皆有名氣。詩文有《錢南園遺集》《南無詩存》《南國文存》等。其"所著詩文,蒼鬱勁厚,獨往獨來"。錢南園的畫,以畫馬為主,尤擅畫瘦馬。著重表現馬的神姿風骨,給人的印象是蒼渾有力。錢南園書法集諸家之長,結構嚴謹,剛勁婀娜,雄厚清潤,力透格背。昆明名勝,多有存留。如筇竹寺中二聯,都是珍品。

北京的胡同情節

北京的胡同訴說著歷史,演繹著歷史。倘若胡同生命,它會替仁人志士的壯舉高呼,它會為百姓的苦難垂淚,它會對歷史罪人側目。歷史是七彩的,人生是七彩的,北京的胡同更是七彩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