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渡鎮

柯渡鎮

柯渡鎮,位於尋甸縣西南部,距尋甸縣城72公里,距雲南省會城市昆明82公里。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物產,使這裡有了“金柯渡,銀可郎”的美譽。悠久的歷史,光榮的傳統,使這裡成為紅色的故里。眾多的軍政人物,使這裡熠熠生輝。成群的大亨老闆,使這裡聞名遐邇。優美的環境,壯麗的景觀,使這裡成了人們嚮往的去所,飛速的發展,巨大的變化,讓人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基本信息

簡介

柯渡鎮柯渡鎮
柯渡鎮位於尋甸縣西南部,距尋甸縣城72公里,距雲南省會城市昆明82公里。地處東經102°45′——102°57′、北緯25°25′——25°41′間,平均海拔1894米。東連先鋒鄉、六哨鄉,西靠雞街鄉,南接嵩明縣、官渡區和富民縣,北臨倘甸鎮,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較好。

鄉鎮概況

柯渡鎮柯渡鎮
全鄉(鎮)下轄13個村(居)民委員會,184個村民小組。2006年,全鄉(鎮)總戶數9577戶,人口39253人,其中:農業戶總計8886戶,農業人口37352人;非農戶數691戶,非農業人口1901人。農業人口中,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21317個;勞動年齡內人口數19386人;從事農林牧漁業人數15559人;從事第二、三產業人數為4590人,分別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的73%和22%。
全鄉(鎮)國土總面積272平方公里,土壤主要為紅土、紫紅土砂土等。境內有高山、河谷和盆地,主要河流有柯渡河、可郎河等二條;擁有大小水庫3座,壩塘14個,年畜水量250萬立方米;區域內年均氣溫在14℃,最高氣溫25℃,最低氣溫3℃。年降雨量555.36毫米, 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烤菸馬鈴薯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0003畝,人均耕地0.86畝,林地246677.25畝。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714元。

歷史沿革

柯渡鎮柯渡鎮
“柯渡”傳說在三國時孔明南征至此,拂曉前霧照河谷,探兵誤以為是大海,回報孔明,孔明查地圖後否定了探兵的情報,果斷答日:可渡,後由此得名並演變為“柯渡”。彝語“柯”為“糠”,“渡”是“出”,全意為出糠的地方。明清時期,為亦郎里七甲、八甲。

1949年為桂華鄉,屬邊縱三支隊所轄的尋祿新區。1950年為柯渡五區。1958年為柯渡公社,1963年為柯渡區。1966年為柯渡公社。
1984年為丹桂鄉,屬柯渡區。1988年為柯渡鎮至今。回輝村,在明朝時,此地就有回族居往,故名為柯渡回回村,後演變為回輝村。有清真寺一座,西邊牆上留有紅軍標語1條,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為宏揚民族文化,1991年在本村為起中阿學校一所,設有教室一個,教師2名,學生每年都有。回輝村北部有一個瀑布,名為"大滴水",從二十多米高的山頂一瀉而下,十分壯觀。該行政村的小集鎮被評為2006——2008年度文明小城鎮。

基礎設施

柯渡鎮柯渡鎮水渠
截止2007年末,全鎮13個村委會已實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達率為100%,184個自然村中70個已經實現通電、通路、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五通, 114個自然村尚未通電話,8個行政村已有客車定時往返運輸(經過),村民出行主要乘坐客車,出行交通不便;通有線電視2814戶,入網率29%;有固定電話674戶,占總戶數的7%。全鎮有6577戶通自來水,占總戶數的69%,有1418戶飲用井水。擁有電視機農戶6726戶,占總戶數的70%;安裝有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682戶,占總戶數的38%;其中: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08戶,占總戶數的31%。

全鎮有集貿市場3個。共擁有汽車12輛,農用運輸車200輛,拖拉機130輛,機車858輛。耕地有效灌溉面積6591.79畝,有效灌溉率為21%,其中: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300.8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面積0.2畝。截止2006年末,全鎮建有沼氣池農戶6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0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15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940戶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7353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有56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其他結構住房的農戶29戶。

農村經濟

柯渡鎮柯渡鎮
柯渡鎮,歷史悠久,資源缺乏,地理位置優越。鎮內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較差。通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板栗、烤菸、養殖業等為主的特色產業,2007年共種植(養殖)板栗面積已掛果的3萬多畝,種植烤菸8900畝,肉豬34166頭,肉牛9951頭,肉羊9768頭,商品家禽100345隻,規劃引導扶持發展烤菸、板栗、養殖、勞務經濟、旅遊餐飲等特色產業。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582.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298.7萬元,占總收入的26%;畜牧業收入2905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120頭,肉牛12818頭,肉羊10938頭,商品家禽70558隻);漁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0.1%;林業收入365萬元,占總收入的2.9%;第二、三產業收入6071萬元,占總收入的48%。農民人均純收入1714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為主。全鄉(鎮)外出務工收入為62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133人,在省內務工3010人,到省外務工123人。

資源條件

柯渡鎮柯渡鎮

柯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歷來是富甲一方的魚米之鄉,故有“金柯渡、銀可郎”的美譽。經過歷屆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柯渡的環境更美了,條件更好了。隨著優質水稻,優質烤菸、優質小麥等優良農作物的種植,進一步提升了柯渡豐產豐收的品位。
柯渡的板栗,色鮮、個大、味美,曾被外貿部頒發了銀質獎牌。柯渡板栗以它上乘的質量成了品牌產品。全鎮共有板栗4.6萬畝60餘萬株,已掛果40餘萬株,年產量已達280萬公斤。現在板栗在柯渡既是特色產品又是品牌產品,廣泛的板栗種植已構成“兩眼望柯渡,儘是板栗樹”的亮麗景觀。
為了解決板栗中秋節前暢銷,中秋節後滯銷的問題,柯渡鎮黨委、政府決定引進柯渡在外小老闆回柯渡建立冷庫,將節後的板栗收購貯藏,待春節時再高價銷售,以增加農戶的收入,確保板栗種植戶的利益。
柯渡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探明的褐煤資源達4000多萬噸,易開採的3600萬噸,年產量可達45萬噸,待煤礦開採時,黨委、政府擬採用先鋒龍華公司的模式,以此為契機,帶動柯渡運輸業的發展,增加人民民眾的經濟收入。
柯渡還有鈦礦、磷礦等資源,現正在著力引進外商來開發經營。

全鎮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有耕地總面積28786.5畝(其中:水田11749.5畝,旱地19918.5畝),人均耕地0.7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烤菸、馬鈴薯、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236961.9畝,森林覆蓋率達60%;其中:經濟林果21405畝,人均經濟林果0.57畝,主要種植板栗;水面面積達到4022畝,其中:水產養殖面積15畝;其他面積125573.7畝。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礦、鈦礦、磷礦等。

人文歷史

柯渡鎮柯渡鎮
柯渡有悠久而光榮的歷史,傳說“柯渡”一名是三國蜀漢諸葛亮南征時,行軍到柯渡東邊的山下,看到柯渡壩子霧水茫茫,波浪滾滾,不知是水還是霧,便吩咐探子下山打探,探子探察後上山回報,下邊是霧海,霧海中是一個富庶的壩子,可渡。於是便有了“可渡”之名,以後逐漸演變為“柯渡”。
“元世祖至元(年號)八年,封王子忽哥赤為雲南王,十三年立雲南行中書省,改善闡(現昆明)為中慶路,初置郡縣,改中府為曲靖路,改尋甸為仁德府,領為美、歸厚二縣(清道光《尋甸州志》)。”
據《回族人物誌》記載:“歸厚縣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從《尋甸嘉靖府志》關於“龍吸山,在廢歸厚縣(指縣城)東一百里”的記載,歸厚縣城(現雞街鄉的古城村)以東一百里,當在現在六哨鄉的東部,柯渡壩子自然在其中。明朝改土歸流後,將曾歸尋甸府管轄的嵩明州,劃歸昆明府,馬龍劃歸曲靖府,並撤消了歸厚縣和為美縣,整個尋甸府劃為二十馬頭七個里。柯渡壩子和亦郎壩子為亦郎里,可郎壩子、猴街壩子、樂朗壩子和款莊及現在的先鋒鄉為那厘里。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縣將七個里改為十四個區,每里均劃為上下兩個區,柯渡壩子及周邊山區改為亦上區(雞街壩子為亦下區),可郎壩子、猴街壩子、樂朗壩子及現在的先鋒鄉被劃為那上區,款莊壩子劃為那下區。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縣又將十四個區改設一鎮十二個鄉,柯渡壩子及周邊地區改為桂華鄉,可郎壩子、猴街壩子、樂朗壩子為太華鄉。解放以後,全縣設六個區,從款莊至現在的先鋒鄉都屬五區,區委、區政府的所在地一直在柯渡。
元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發動太平天國起義以後,柯渡1855年就有起義軍開展活動。公元1856年丙辰之變後,柯渡就成杜文秀大元帥的麾下,大司武、平東大將軍馬榮的重要根據地。柯渡的各族人民在杜文秀起義時期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
柯渡還是紅軍兩次長征走過的地方。一九三五年四月末,毛主席、朱總司令、周副主席在丹桂村作了渡江前的重要部署。毛主席從丹桂村到柯渡街衛生部住地看望四老和賀子珍,要他們作渡江準備;朱總司令到清真寺找回族的阿訇談話,向他們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周總政委找肖應棠了解部隊情況,作渡江部署。一九三六年四月初,賀龍、任弼時在柯渡指揮二軍團五、六兩師的紅軍從可郎、磨腮及柯渡、甸尾返回六甲,成功地進行了著名的阻擊戰——六甲之戰,粉碎了敵人企圖將紅二、六軍“消滅在功山以南,普渡河以西”的險惡陰謀,扭轉了戰機,使紅二、六軍從容地連克十一座縣城,從麗江石鼓順利地渡過金沙江。
柯渡地靈人傑,民國初年曾出現過獻身共和的革命先烈鄢仕周少將;解放後出了省軍區司令員舒玉泰;一個村(柯渡街上)同時出了擔任紅河州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的畢發昌和文山州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的丁文興;尋甸縣縣長、曲靖地區民委主任丁德良,尋甸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連山等一批軍政人物。歷史進入商品經濟時期,尋甸又出了一批善經營、會管理的社會精英,最出色的當數昆明鼎業集團董事長劉家純,雲南丹彤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世光,雲南雄達集團董事長馬開雄,駿騏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玉能,騰衝東方紅製藥公司董事長、昆明贏融印象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廷剛,雲茶集團董事長、省茶葉商會會長馬順友,雲南華興建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郭文祥等。

科教文衛

鎮級建有中學1所,校舍面積40887平方米,現有教職員工91人,其中:專職教師78人;建有國小14所,校舍面積93635平方米,有國小教師141人,全鎮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540人,其中:國小生3422人,中學生2118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1%。2006年“兩免一補”共涉及名2356學生,91.875萬元。 鄉(鎮)級和村委會共設有文化站1個,圖書室1個,文藝宣傳隊1個。

全鎮總戶數9577戶,總人口39253人,其中:農戶8886戶,共有鄉村人口37352人,農業人口37352人。農村勞動力21317個。鄉村人口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2495人,回族11930人,彝族2566人,少數民族人口占鄉村人口的40%。村民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鎮級建有衛生院1個,有醫生8人,其中;中職以上2人,設有病床24張;建有計畫生育服務站1個,有計生服務人員1人;建有村級衛生所12個,有村醫生28人。2007年獎優免補共涉及486人,24.35萬元。全鄉(鎮)建有公廁1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4個。

民俗

柯渡的紅軍紀念館柯渡的紅軍紀念館

柯渡有著良好的文化傳統。去年被熱心文化的可郎人修飾一新的可郎大村三聖宮內的古戲台,重修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895年),已有一百一十四年的歷史了。若是與清朝鹹豐辛酉年(公元1862年)兵亂時被焚,始建於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時建立的關聖宮同時建立的話,那就該有一百七十五年的歷史了。早在清朝晚期,可郎村就有了古戲台,可見當時可郎的文化生活已到了何種程度,難怪可郎村解放以後還有一批演藝達到相當水準的老藝人,使民族文化在可郎得到了很好地傳承。
柯渡壩子是個回族聚居區,由於受宗教觀念的影響,回族的文化生活相對較為禁錮,可是由於受漢文化的同化,回族青年已有求歡求樂的需求,並於1940年成立了同樂會。同樂會會員大多為回族青年,他們排練了一批傳統節目在鳳鳴村大龍潭演出,演出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一些大戶人家還專門請他們到家裡演出。這批同樂會會員,一直成為柯渡文化生活的傳承人,直到2004年,最後一位同樂會會員馬耀華去世,同樂會才翻去了歷史的最後一頁,但它卻一直影響了柯渡壩子的幾代人,使柯渡成為文化之鄉,禮儀之鄉。
有一幅名聯叫“丹桂飄香遠,詩書繼世長”。柯渡鎮的人民崇尚文化、崇尚文明、崇尚禮儀。柯渡有著良好的文化傳統,多年來在全縣的各項文藝體育賽事中,柯渡一直是名列前茅。柯渡還在全省成立了第一家鄉鎮文聯——柯渡鎮文聯,成為全省獨一無二的鄉鎮文聯,稱為全省文化界的一朵奇葩。柯渡鎮還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出版了兩本書:《丹桂飄香》和《柯渡教育百年回眸》,全面展示了柯渡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歷史。

柯渡鎮有漢、回彝、苗四種民族,回族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聖誕節”最為隆重;彝族以“火把節”、“立秋節”最為隆重,其中黑彝族的“火把節”就象漢族過春節一樣;白彝族以“立秋節”最為隆重,不論是“火把節”不是“立秋節”,彝族同胞們都身著盛裝,進行鬥牛和歌舞表演,他們盡情歡歌。

紅色旅遊

柯渡鎮柯渡鎮

紅軍兩次長征過尋甸的重要歷史活動和歷史遺蹟,是柯渡寶貴的旅遊資源。1975年,長征時毛主席的警衛員吳吉清,周副主席的警衛員魏國祿範金標兩次來柯渡考察認定的紅軍長征時在柯渡居住過的中央書記處、紅軍總部、中央軍委二局、三局、衛生部等住地舊址,都是重要的歷史遺蹟。
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不僅是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還是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了進一步開發旅遊資源,打造旅遊品牌,雲南丹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計畫投資一億元營造新的旅遊環境,準備建立以長征紀念館為中心,以花大門、清真寺、楊氏宗祠等特色建築為重要內容的新的旅遊群體,建立紅軍長征雲南博物館和雲南省歷史名村。並著手申報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提升柯渡紅色旅遊的品位,打造新的旅遊品牌。現在已征地1.23公頃,拆除民房8戶,對雕塑廣場場地的建設已進入三通一平階段,並丈量了用於征地搬遷和拆除農戶安置用地32畝,有幾戶農戶已到安置地建蓋起住房。一切工作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在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一個高水平、新亮點的旅遊景點即將在柯渡展現。

發展前景

柯渡鎮是一個回族聚集鎮,全鎮有回族12532人,是全省屈指可數的幾個萬人回族鄉鎮之一,且由於回族有善於經商的傳統,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打拚,柯渡不但營造了一個善經商、會經營的大亨群體,還帶出了一大批中老闆、小老闆,使柯渡在全省遠近聞名。
柯渡也是彝族的聚居地,全鎮有彝族2687人。長箐、松林、木刻都是彝族的聚居村委。同時柯渡還有麥地沖、肥草箐等苗族村寨,共有苗族423人。回、彝、苗、漢各族人民在柯渡這片藍天下,大家歷來和睦相處、團結友愛。歷史上不但有丹桂楊姓一位先祖就是彝族長工被楊氏收為養子的傳說,還有回漢互保,楊姓和何姓互為親戚的佳話。無論回、漢雜居,彝、苗混住,大家都互相尊重,彼此互敬。回族的姐夫,漢族也稱姐夫,漢族的姑爹,彝族也叫姑爹。村里凡有紅白喜事,都要互相宴請,漢族還要專辦清真席招待回族。由於鎮黨委、政府堅持了民族團結的方針,各族人民發揚團結友愛的優良傳統,使柯渡一直成為民族團結的典範。歷史進入新時期,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這一民族地區的敏感問題,增強了民族團結的意識,防微杜漸,把一切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言行消化在萌芽狀態中,維護了柯渡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促進了柯渡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柯渡現象

已經馬為歷史的箱子 也在訴說著柯渡的歷史已經馬為歷史的箱子 也在訴說著柯渡的歷史

柯渡人的淘金潮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放活,被調回到柯渡鎮當鎮長的嚴懷興見證了最大規模的柯渡人外出淘金潮,那是上世紀90年代。
罐頭廠倒閉之後,楊庭崗利用這片地又引入了一家製藥企業。同時他在昆明的生意也開始尋求轉向經營。就在此時,楊庭崗無意間發現火車北站附近海事局的停車場裡有許多商販賣乾辣椒等副食品,生意很火,儼然是一個小市場的樣子。楊庭崗於是迅速在附近租了7畝左右土地建了63間鋪面,組成一個商場,一共投資60萬。楊庭崗打出1.2萬元/年的出租廣告,鋪子馬上全部租掉,當月,楊庭崗就收回了成本。剛開始,商場還不允許私人辦,楊庭崗於是找到官渡區工商局合作,楊庭崗投資、執照上寫工商局,楊庭崗經營8年,工商局經營2年。出乎楊庭崗意料的是,1994年政府就放開了商場經營,明確誰投資誰受益的政策,楊庭崗的商場於是完全成為私人的。利用這個機會,楊庭崗快速試水活雞市場,同樣大獲成功。
政策越來越寬鬆當然不只是楊庭崗一個人的新機遇。這個時候,更多第二批柯渡人開始大量走出柯渡,湧入昆明。
李澤龍高中畢業後報考投資大學沒考取,進了尋甸縣文化局,靠承包做一些錄像帶經營業務積累了一些資本,同時開始經營農產品貿易。1994年前後,隨著農產品生意越做越大,李澤龍就乾脆搬到昆明來賣。他的土特產品慢慢地由在昆明銷售擴大到省外公司,乃至出口國外。
1993年,回族人馬開雄用之前在州市銷售家具賺得的資本,在崑曲路旁買地70畝,2003年至2006年投資2億元新建雄達茶城,使雄達集團經營邁上新台階。
同年,馬玉能、馬成高、馬玉高兄弟闖入昆明市場,成立聚玉商貿有限公司。1996年後辦小壩乾菜批發市場,2005年建駿琪乾菜、副食品批發市場,經營至今。
而柯渡第一個辭掉政府機關工作下海經商的馬順友,從1997-2003的任柯渡鎮駐昆辦主任。6年後他毅然辭去工作,投身商海,創辦雲茶集團,生意火爆一時……
柯渡現象的“秘密”

66歲的鄢乃光如今學會了使用電腦。他要用電腦將拍好的照片曬到瓷胚上,然後燒製成瓷像來換取一些補貼家用的錢。
和他一樣如今還居住在柯渡的鄢家後代,如今已經很少了,“年輕人都到外地打拚去了。”
至於為什麼會從柯渡這個小鎮冒出這么多的商人,楊庭崗說,是當時特殊的時代和接踵而來的機會成就了這一群柯渡商人。
而李澤龍說,這樣的“柯渡現象”,以後不見得能再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