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園村

柚園村村民姓鄭,先輩鄭松徑於明萬曆年間(萬曆元年為公元1573年)從福建省莆田縣涵頭石榴花下村遷來創村,因周圍種植柚樹,故名柚園村。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語言(方言)潮州話
行政隸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
郵政編碼515634
電話區號0768

村落由來

柚園村村民姓鄭,先輩鄭松徑於明萬曆年間(萬曆元年為公元1573年)從福建省莆田縣涵頭石榴花下村遷來創村,因周圍種植柚樹,故名柚園村。定居後娶妻楓溪吳氏,生五子,長子、次子、三子秉承父業,立定根基,艱苦奮鬥,世代相傳,繁衍生息至今。四子遷往現澄海頭沖村定居創業。五子隨同母遷返楓溪,以陶瓷生意謀生立業,從此衍分支系。

位置概貌

柚園村位於江東鎮北部,東臨韓江東溪,西連柚杭、鍾厝村,北接下水頭村,南鄰元巷村,與葛外村同一行政村。屬潮安縣江東鎮,距鎮政府5公里。全村現有265戶,人口978人(其中男485人,女493人)。村落厝屋廳堂坐西向東偏北。老厝區房屋大多是解放前所建,有四個祠堂分布在四個角落,其中紹德堂曾為供銷社門市,雅飾公祠曾為衛生院的分站,二房祠曾是辦學讀書的地方。新厝區分為上、中、下三片,新建房屋200多間,新建樓房逐年俱增。村中道路四通八達,全是水泥路面,值得一提的是本村在外工作的鄭植強先生。看到家鄉道路和衛生狀況的落後,於1997年,捐資135萬元建設從上村道穿越村中央至平安路長約1公里的水泥路,連線鎮道公路。並建了高質量、高檔次的無公害廁所三座,種植綠化帶,使村的衛生面貌煥然一新。僑屬吳如思先生為紀念外祖母鄭氏,捐資在村的南面修築“鄭桂香路”,使本村通往外村的公路實現了硬底水泥路化,方便了交通。修橋築路,熱心公益的義舉,千古流芳,世人傳頌。

農業情況

柚園村的耕地主要分布村的北面、東面和南面。由後埔片、直路片、湖墘片、郭厝片和庵前片組成。共有面積327畝,大多是沙質土,有道是“三日無雨天大旱,五天下雨水成災”來形容地質之差。農作物主要種植黃麻、甘蔗、花生、大豆、小麥以及香蕉和竹筍。出名的江東菜脯、竹筍在這裡也頗負盛名。過去由於耕地高低不平,灌溉十分不便,村周圍的六個池塘為種植作物澆灌的水源,出名的“踏水車”是早期的主要農活之一。

發展狀況

柚園村雖人多地少,土地貧瘠,但勤勞的村民卻默默耕耘,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自己的家園。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生產形式是以互助組、生產隊為經營單位,大隊集體規劃指導,以生產隊為基礎安排生產,除實現國家下達指標完成上繳任務外,餘下的則按人口和勞動力分配的制度,部分糧食還需國家供給,生產力處於低級發展的階段。到八十年代以後,在中央農村政策的指引下開始實行“聯產承包到戶”的生產體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鼓勵下,部分村民開始洗腳上田,發展第二產業,辦起了機繡,服裝等加工業,既解決了剩餘勞力的出路,又增加了經濟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現在,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都集中到村辦企業及周邊地區的各行各業務工,有的還到深圳廣州東莞等地辦廠,創造了社會財富。現在的柚園村已經集農、工、副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村。發展生產力,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的收入是歷屆村政領導重視發展的一大舉措。早在1975年,村政領導在充分利用傳統手工業──抽紗的基礎上,大膽引進技術人員,率先在村里辦起了機繡廠,由村民自己帶車,村集體負責尋找資源。這樣既解決了勞動力,又增加了集體、個人的收入,是當時附近毗鄰村的一個先例。還有當時的第四生產隊,也千方百計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開辦了五金電鍍廠。至今已發展成為兩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村辦企業。村政領導認定“發展就是硬道理”這個方針,積極鼓勵支持私人發展加工企業,村里先後辦起了十幾家機繡、電腦繡花等加工作坊。村集體還築巢引鳳,劃出地方作為工業園區,鼓勵外來企業在本村辦廠,給他們提供方便,現有的企業有五、六家,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出路,為國家、集體、個人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文化教育

柚園村落雖小,但歷代祖輩卻非常重視後代的文化教育,希望孩子長大學有所成。早在明、清時期已在村里辦起了“書齋”(即現在村委會址),聘請外地先生到本村教書,使村民子弟有讀書的機會。雅飾公祠就是其中作為讀書時間長、人數多的地方。抗戰勝利後,村民子弟讀書併入當時的江東鄉第五中心國小(在下水頭村)。解放後改名為水頭國小。1958─1963年期間,為了使部分未能入學讀書的婦女學認字,增辦掃盲夜校,逐步縮小文盲程度的人群。1974年以後,由於教育體制的變化,本村合葛外村辦起了國小,學校教室先是在二房公祠,公廳等,地方擁擠,學習環境極差。為了改善辦學條件,村政將原四房廳後的養豬場進行改造,並由旅新加坡僑親鄭泰豐先生捐資5000元,村出資15000元,建起了幾間簡陋的平房教室,至今已有20多年,歷屆村政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每年撥出一定資金支持辦學。2004年村政領導把建設新校舍作為一項大事來抓,廣泛聽取意見,籌劃建校藍圖,並得到縣、鎮領導的支持。特別是葛外村旅泰僑親聞知要建學校,紛紛慷慨解囊。村集體,關心支持教育的有識之士,也都捐出了自己的一份熱心,籌得資金190萬元,於2005年正月初五奠基,同年9月18日(農曆中秋節),舉行落成慶典。這給兩村的少年兒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座占地4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集教室、辦公、宿舍於一體的三層教學大樓,坐落於村的西南面,給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柚園國小現有學生160多人,(包括葛外村),歷年來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生畢業率達98%以上,使每個兒童都享受九年義務教育。每年都有一部分學生考入高中、大學,人數逐年增加,為家鄉的文化教育增光。

文化建設

村政領導歷來重視鄉村的文化建設。早在50—60年代,率先在村建立了青年文化活動室,組織村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定期進行廣播,黑板報等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村還組織了青年籃球隊,每逢節日,開展籃球比賽、燈謎競猜。在繼承和發揚潮州音樂的基礎上,組織成立了業餘弦樂組、鑼鼓隊,經常舉行潮州音樂的演奏,活躍了鄉村的文娛生活。村集體還關心年老村民的晚年生活,騰出地方作為老人活動中心,購置了電視、樂器、棋類等一大批活動器材,讓全村老年人老有所去、老有所樂。村集體還斥資3萬多元,支持和幫助村民安裝了鎮的有線電視,使文化生活緊跟著經濟的發展。

衛生狀況

村政領導在帶領全體村民發展經濟,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的同時,十分注重村環境衛生的建設,千方百計改變農村衛生狀況落後面貌,村在建設三座無公害公廁之後,結束了過去露天廁池臭氣難聞的局面。再先後投資修建了村裡的排水溝,清理衛生死角,落實專人收倒垃圾,使村的衛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觀,連年被評為市、縣衛生文明村。與此同時,村集體出資為每個村民參加醫療衛生保險,使有病的村民能及時醫治,減輕病人經濟上的負擔,使村民的衛生保健有了保障。

村莊名人

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家鄉這片沃土上,雖然沒有什麼達官貴人,但也為祖國和家鄉的建設事業哺育了一批人才。解放至今,已先後孕育出了20多名大學生,分布在各行各業的建設崗位上,為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已故的鄭金藩先生曾任潮州市(縣級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其子鄭東平,秉承父志,現任潮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軍隊團級軍轉幹部鄭開樂,曾任潮州市城建局副局長;鄭祥錦先生、鄭宗昌先生、鄭祥光先生,都畢業於名牌醫學院,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為人民民眾的健康默默奉獻。還有一些中層技術人員,他們在各行各業中為國家的建設而努力工作,也為家鄉增加了榮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