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之旅

柏林圍牆之旅

柏林圍牆之旅,是由柏林市議會與歌德學院合作進行的一項文化活動,將以風格化形式(即用一塊投影面)重建柏林圍牆,並用硬質發泡塑膠板材儘可能逼真地去還原歷史上的柏林圍牆。將這20塊“牆石”運往墨西哥、中國等七個國家,收集各種關於“牆”的寓意、對“牆”的體會,讓藝術家和人們在“柏林圍牆”上進行創作。然後這些圍牆片段將被重新帶回德國,在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紀念之際展出。

概況

柏林圍牆之旅柏林圍牆之旅

由柏林市議會與歌德學院合作的計畫名叫“柏林圍牆之旅”。柏林市議會將以風格化形式(即用一塊投影面)重建柏林圍牆,並用硬質發泡塑膠板材儘可能逼真地去還原歷史上的柏林圍牆
隨後,歌德學院將這20塊“牆石”運往墨西哥、中國等七個國家,收集各種關於“牆”的寓意、對“牆”的體會,讓藝術家和人們在“柏林圍牆”上進行創作。整個旅程將從運送柏林圍牆片段開始,到布蘭登堡門前舉行的開幕式為止(屆時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首腦政要光臨現場,活動盛況還將向全球進行直播),它將作為“柏林圍牆之旅”——確切地說,是作為跨越高牆的旅行——被全程記錄。

活動背景

柏林圍牆柏林圍牆

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和東西方衝突的結束,一個廣泛全球化的時代開始了,它帶來了新的自由,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界線。這些界線一如既往地使國與國相互分隔,同時也讓不同信仰和膚色的人群彼此疏離,使貧窮與富裕,文明與落後隔岸相望。德國柏林圍牆倒塌的二十周年紀念日之前際,對歌德學院來說這是個契機,它可以提醒人們回憶起當前被分裂的世界現狀。為此,“柏林圍牆之旅”將把仿製的柏林圍牆片段送往葉門以色列巴勒斯坦朝鮮賽普勒斯等焦點國家和地區。那裡的人們對“牆”這一現象有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實物形式的“柏林圍牆”將成為展現他們思想、觀念和情感的大螢幕。

2009年10月至11月舉行的一系列慶祝活動,其靈感來源要歸於“牆”的象徵意義。在“牆”之中蘊含著哪些思想,以及來自智性和藝術方面的大膽挑戰。與“牆”有關聯的一切將被再度展示。在柏林圍牆倒20周年紀念日之際,柏林市議會計畫打造出一個投影面,即以風格化形式重新建起消失了的柏林圍牆,用硬質Styroppor板材拼出一道灰線,儘可能逼真地還原歷史上柏林圍牆的走向。這第二道“柏林圍牆”將成為慶祝活動的背景,此外它本身也是藝術加工的對象。這就是“柏林圍牆之旅”項目的背景。歌德學院可能會保留這道風格化的柏林圍牆的其中一部分,並在上述意義上對其進行處理。

構思來源

柏林圍牆之旅柏林圍牆之旅的塗鴉作品

將德國一分為二的柏林圍牆,以及有關柏林圍牆倒塌的記憶具有全球性的意義。因為,民族國家的分裂並不單單是德國的命運,而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的歷史遺存,是殖民主義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的政治殘餘。時至今日,分裂的現象還在朝鮮、賽普勒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持續存在。葉門,這個與德國一樣遭遇分裂、又於1989年重新統一的國家,在“分裂”的歷史問題上與聯邦共和國可謂是一對孿生兄弟,而葉門的命運在德國卻鮮為人知。
因此,作為分離和隔絕的體現,“牆”的寓意要遠比民族國家的分裂更為深遠,它是劍拔弩張的孤立狀態的象徵,它不僅僅意味著國家的分裂,同時還意味著在貧困與富庶,文明與落後,或者在不同膚色的人群之間劃出一道鴻溝。柏林圍牆倒20周年是對某種東西的記憶,如今,它以紀念品的形式存在著。分隔東西的柏林圍牆已消遁於無形,當初修建它的政治動機也早已成為昨日黃花,但它所蘊含的象徵性仍具有全球範圍內的現實意義和利用價值——前提是,要讓這種寓意變得直觀形象,易於探討。

活動內容

柏林圍牆之旅柏林圍牆之旅在以色列

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開啟了一個契機,即以全球性的標準來檢驗“牆”作為一種象徵所具有的表現力及其意義的多樣性,同時在醒目位置對德國文化政治層面的自我理解進行大力展示。
“柏林圍牆之旅”項目的傳播和主辦方案由Compact Team制訂,同時它還將與歌德學院一道出席項目中的各種活動。在Compact Team的協助下,柏林市將風格化了的柏林圍牆片段交付與歌德學院使用。這些片段將在周年紀念日到來之前被帶往以色列、賽普勒斯、葉門等國家和地區,在當地作為背景或對象物由藝術家、少年兒童、知識分子政治家加以利用和布置。隨後,這些被加工或推倒的圍牆片段將被重新帶回德國。最後,得到形象化展示的將不僅僅是德國的柏林圍牆和國家分裂的歷史經驗,而是所有形形色色的“牆”和關於“牆”的種種體會。此外,媒體還將跟蹤記錄其中一塊特殊的“柏林圍牆”片段,從它離開工廠的一刻起,直至啟程回國,進入周年慶典現場為止。拍攝將與ZDF合作進行,並在網上發布部落格。訪客可在網頁上對文章進行評論,表達自己的看法。

中國部分

中國藝術家塗鴉“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之旅柏林圍牆之旅

2009年8月13日,四塊刻有中國藝術家黃銳王廣義徐冰張曉剛創作的“柏林圍牆牆石”,將在德國駐華大使館展出。之後,這批仿柏林圍牆的“牆石”將運回德國,與眾多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和普通人創作的作品一起,於2009年11月9日在柏林圍牆倒塌20年之日展出。

徐冰在“牆石”上題寫《釵頭鳳》

德國大使館方面表示,中國畫家的作品暫時不對外公布,到2009年8月13日會集中展示。而畫家黃銳介紹,他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來創作自己的這個作品。在他那塊“牆石”上,黃銳“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從2個字母或者2個詞組合演變成20個詞,他以這種“形象記憶”記錄下在不同時間裡發生的事情。
另一位畫家徐冰將原來長寬2米多的帆布“牆”面刷成了水泥面,並用“英文方塊字”的方法,用德文寫了一首陸游的《釵頭鳳》,並加了註腳,點明了這段詩人與愛妻分離多年後重逢而生出感慨的典故。

意義

“柏林圍牆之旅”將成為文化學習群組的一個範例(Wolf Lepenies)。取代靜默苦修式學習方法的,是有關分裂中社會的國際性交流,以及以“分裂”、“封鎖”象徵為題材的藝術創作。當前形態下“牆”的寓意將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收集,使德國國內關於“牆”的探討更為深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