枹絲錐

枹絲錐

枹絲錐屬於殼斗科、錐屬植物。喬木,高5-10米,稀達20米,胸徑達50厘米,花期3-5月,果當年10-12月成熟。生於海拔700-2 200米山地常綠闊葉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中,陽坡較常見,是森林砍伐後的萌生林先鋒樹種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

種中文名:枹絲錐
種拉丁名:Castanopsiscalathiformis(Skan)RehderetE.H.Wilson
科中文名:殼斗科
科拉丁名:Fagaceae
屬中文名:錐屬
屬拉丁名:Castanopsis
國內分布:滇,藏
海拔:700-2200
中國植物志:22:019
英文植物志:4:320

簡介

枹絲錐 枹絲栗、黃栗、山枇杷(雲南),杯狀栲
Castanopsiscalathiformis(Skan)Rehd.etWils.inSarg.Pl.Wils.3:204.1916;HuinBull.FanMem.Inst.Biol.Bot.ser.10:90.1940;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411.圖822.1972;雲南植物志2:272.圖78(1).1979.——OuercuscalathiformisSkaninJourn.Linn.Soc.Bot.26:508.1899.——Pasaniacalathiformis(Skan)Hick.etA.CamusinAnn.Sci.Nat.Bot.10ser.3:408.1921.——Lithocarpuscalathiformis(Skan)A.CamusinRiv.Sci.18:40.1932etChenes3:1142.1954,Atlaspl.513.1948.——Synaedryscalathiformis(Skan)Koidz.inBot.Mag.Tokyo30:188.1916.

生態

喬木,高5-10米,稀達20米,胸徑達50厘米,
來源:中國植物志原版墨線圖來源:中國植物志原版墨線圖
一年生枝具脊棱,沿葉柄基部起呈肋狀凸出而下延,乾後黑色或暗黑褐色,或灰棕色,枝、葉均無毛。葉在枝上呈螺鏇排列,厚紙質,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大小差異甚大,通常長15-25厘米,寬5-9厘米,頂部急尖,短漸尖或圓,某部楔尖,沿葉柄下延,常一側稍狹窄,葉緣通常自下部起有波浪狀鈍裂齒,中脈在葉面凸起,側脈每邊20-28條,稀較少,直達齒尖,網狀葉脈尚明顯,嫩葉葉背被棕紅色較緊貼的細片狀蠟鱗,成長葉黃色或灰色;葉柄長1-2.5厘米。雄花序單穗腋生或圓錐花序,花序軸無或幾無毛,花被裂片6,雄蕊12,很少10枚;雌花序通常位於雄花序之上但比雄花序稍短,若單穗腋生,則通常8-16厘米。殼斗杯狀,高6-10毫米,口徑9-14毫米,殼壁厚0.5-1毫米,幼嫩殼斗的小苞片鱗片狀三角形,環狀或有時為覆瓦排列,成熟殼斗的鱗片下部增厚且連生並排列成4-7個脊肋狀圓環,乾後棕黃色或暗灰褐色,爆裂或不裂;堅果卵形或橢圓形,頂端尖,高10-15毫米,橫徑8-12毫米,頂部柱座四周有棕紅色細伏毛,果臍寬3-6毫米,子葉腦葉狀皺褶,有澀味。花期3-5月,果當年10-12月成熟。

分布

雲南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700-2200米山地常綠闊葉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中,陽坡較常見,是森林砍伐後的萌生林先鋒樹種之一。越南北部、寮國、緬甸、泰國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蒙自(?)
木材結構及用途參看裂殼錐。
在同一枝條上的葉有長10-15厘米,寬3-5厘米,也有長達36厘米,寬11厘米的。
產西藏東南部(墨脫縣)的,其萌生枝上的葉背面有一層薄的網狀細毛,嫩枝上的毛較多。

殼斗科·錐屬植物

屬(Castanopsis),又稱屬、栗屬或苦櫧屬。殼斗科,約120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中國約60種,秦嶺以南各地均有,為常綠喬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